《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提高解题效率。物理学科知识点繁多且关联紧密,缺乏有效的总结往往会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解题思路不清晰。《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提升应试能力。本文将呈现几篇不同侧重、不同风格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范文,涵盖力学、电磁学等核心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参考。
篇1: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

(一) 运动学
-
基本概念:
-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或可以忽略不计时,可将物体看作质点。
- 位移: 表示物体(质点)的位置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 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 加速度: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 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 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 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
- 速度位移关系:v² - v₀² = 2ax
- 重要推论:
- 平均速度:v̄ = (v₀ + v)/2
- 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Δx = aT²
-
抛体运动:
- 平抛运动: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x = v₀t
-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y = (1/2)gt²
- 斜抛运动: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向上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可以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
- 平抛运动: 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二) 动力学
-
牛顿运动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公式:F合 = ma
-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常见力:
- 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G = mg
- 弹力: 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胡克定律:F = kx(k为劲度系数,x为形变量)
- 摩擦力: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 静摩擦力:大小由受力情况决定,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f = μN(μ为动摩擦因数,N为正压力)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与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力的分解: 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通常按效果分解。
-
动量与能量:
- 动量: p = mv(m为质量,v为速度)
- 冲量: I = Ft(F为力,t为作用时间)
- 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I合 = Δp
- 动量守恒定律: 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 功: W = Fscosθ(F为力,s为位移,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
- 功率: P = W/t(W为功,t为时间) P = Fvcosθ(F为力,v为速度,θ为力与速度的夹角)
- 动能: Ek = (1/2)mv²
- 重力势能: Ep = mgh(m为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 弹性势能: 与弹簧的形变量有关。
-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磁学
(一) 静电场
-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 电荷: 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 元电荷: e = 1.60×10⁻¹⁹ C
-
库仑定律:
- 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公式:F = k(q₁q₂/r²)
-
电场强度:
- 定义: 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E = F/q
- 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E = k(Q/r²)
- 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
-
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
- 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 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
- 电势差: 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U = W/q (W为电场力做功)
-
电容:
- 定义: 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C = Q/U
-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 εS/(4πkd) (ε为介电常数,S为正对面积,d为板间距离)
(二) 恒定电流
-
电流:
- 定义: 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 = Q/t
- 电流方向: 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
欧姆定律:
- 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U = IR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 = I(R+r) (E为电动势,r为内阻)
-
电阻定律:
- R = ρL/S (ρ为电阻率,L为长度,S为横截面积)
-
电功率:
- 定义: 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P = UI
- 焦耳定律: Q = I²Rt (Q为热量)
(三) 磁场
-
磁感应强度:
- 定义: 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B = F/(IL) (F为安培力,I为电流,L为导线长度)
-
常见磁场:
- 条形磁铁的磁场。
- 蹄形磁铁的磁场。
- 通电直导线的磁场。
-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
安培力:
- 定义: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F = BILsinθ (θ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
洛伦兹力:
- 定义: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f = qvBsinθ (θ为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四) 电磁感应
-
磁通量:
- 定义: 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Φ = BScosθ (θ为磁场方向与面积法线方向的夹角)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 E = nΔΦ/Δt (n为线圈匝数,ΔΦ/Δt为磁通量变化率)
-
楞次定律:
-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
自感现象:
- 由于导体自身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篇2: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核心概念与规律
-
参照系与运动的描述:
- 参照系: 用来选作参考、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 质点: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甚微时,可以忽略不计,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
- 位移: 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矢量。
- 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 加速度: 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 易错点: 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基本公式:
- v = v₀ + at
- x = v₀t + (1/2)at²
- v² - v₀² = 2ax
- 平均速度: v̄ = (v₀ + v)/2 = x/t
- 推论: 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一恒量:Δx = aT²
- 自由落体运动: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 竖直上抛运动: 初速度向上,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 基本公式:
-
力与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 = ma
-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重要概念: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受力情况无关。
-
曲线运动: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平抛运动:
-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x = v₀t
-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y = (1/2)gt²
- 落地时间由高度决定,与初速度无关。
- 匀速圆周运动:
- 线速度:v = Δs/Δt = 2πr/T
- 角速度:ω = Δθ/Δt = 2π/T
- 周期:T = 2π/ω = 2πr/v
- 向心加速度:a = v²/r = ω²r = (4π²/T²)r
- 向心力:F = ma = mv²/r = mω²r = m(4π²/T²)r
- 易错点: 向心力是效果力,是由其他力提供的,不是一种特殊的力。
-
万有引力:
- 万有引力定律: F = Gm₁m₂/r² (G为万有引力常量)
- 适用条件: 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均匀球体的相互作用(r为球心距)。
- 重力加速度: g = GM/R² (M为地球质量,R为地球半径)
- 第一宇宙速度: v = √(GM/R)
- 开普勒定律:
-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
功与能:
- 功: W = Fscosθ (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
- 功率: P = W/t = Fvcosθ
- 动能: Ek = (1/2)mv²
- 动能定理: W合 = ΔEk = Ek₂ - Ek₁
- 重力势能: Ep = mgh
- 弹性势能: 与弹簧的形变量有关。
-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
动量:
- 动量: p = mv
- 冲量: I = Ft
- 动量定理: I合 = Δp = p₂ - p₁
- 动量守恒定律: 在一个系统中,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 碰撞: 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二、电磁学核心概念与规律
-
静电场:
-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 库仑定律: F = kQ₁Q₂/r²
- 电场强度: E = F/q (定义式) E = kQ/r² (点电荷电场强度)
- 电场线: 描述电场的一种方法,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相对大小,电场线的方向表示电场强度的方向。
- 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 电势: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的电势能与电荷量的比值。
- 电势差: U = W/q (电场力做功)
- 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U = Ed
- 电容: C = Q/U (定义式) C = εS/(4πkd) (平行板电容器)
-
恒定电流:
- 电流: I = Q/t
- 欧姆定律: U = IR (部分电路) E = I(R+r) (闭合电路)
- 电阻定律: R = ρL/S
- 电功率: P = UI = I²R = U²/R
- 焦耳定律: Q = I²Rt
-
磁场:
- 磁感应强度: B = F/IL (定义式)
- 安培力: F = BILsinθ
- 洛伦兹力: f = qvBsinθ
-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轨迹半径r = mv/qB
-
电磁感应:
- 磁通量: Φ = BScosθ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 = nΔΦ/Δt
- 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 自感现象: 由于导体自身电流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篇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重点专题梳理
(一) 受力分析与平衡问题
-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 确定研究对象(隔离法或整体法)。
- 按顺序找力:先重力,后弹力(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再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 分析每个力的施力物体,避免多力或漏力。
- 画出受力示意图。
-
平衡条件:
-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 数学表达式:∑F = 0 或 Fx = 0,Fy = 0。
-
解题方法:
- 正交分解法: 将所有力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
- 合成法: 将物体受到的几个力合成一个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
- 矢量三角形法: 将物体受到的三个力画成一个首尾相接的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列方程。
(二) 动力学问题
-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
解题步骤:
- 确定研究对象。
- 进行受力分析。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F合 = ma。
- 结合运动学公式求解。
-
连接体问题:
- 整体法:将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分析整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 隔离法:将每个物体单独进行分析,分析每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三) 功、能与能量守恒
-
功的计算:
- 恒力做功:W = Fscosθ
- 变力做功:
- 用平均力近似计算。
- 利用动能定理求解。
- 利用图像求解。
-
功率的计算:
- 平均功率:P = W/t
- 瞬时功率:P = Fvcosθ
-
动能定理:
- W合 = ΔEk = (1/2)mv₂² - (1/2)mv₁²
- 适用范围:既可以用于直线运动,也可以用于曲线运动;既可以用于恒力做功,也可以用于变力做功。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 表达式:Ek₁ + Ep₁ = Ek₂ + Ep₂
-
能量守恒定律:
-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四) 动量与动量守恒
-
动量定理:
- I合 = Δp = p₂ - p₁
- 适用范围:既可以用于恒力作用,也可以用于变力作用;既可以用于单个物体,也可以用于物体系统。
-
动量守恒定律:
- 条件:
- 系统不受外力作用。
- 系统受到的外力之和为零。
- 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远大于外部作用力。
- 表达式:p₁ + p₂ = p₁' + p₂'
- 条件:
-
碰撞问题:
- 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 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 完全非弹性碰撞:动量守恒,机械能损失最多,碰撞后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
二、电磁学重点专题梳理
(一) 静电场
-
电场强度的计算:
- 定义式:E = F/q
- 点电荷的电场:E = kQ/r²
- 匀强电场:E = U/d
- 电场叠加原理:多个电荷在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
电势能的计算:
-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W = -ΔEp
- 电势能的零势能点是人为选定的。
-
电势差的计算:
- U = W/q
- 在匀强电场中:U = Ed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匀强电场:
- 匀加速直线运动。
- 类平抛运动。
- 非匀强电场:根据受力情况分析运动情况。
- 匀强电场:
(二) 恒定电流
-
欧姆定律的应用:
- 部分电路:U = IR
- 闭合电路:E = I(R+r)
-
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 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 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 混联电路:将复杂电路分解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进行分析。
-
电功率的计算:
- P = UI = I²R = U²/R
- 电热:Q = I²Rt
(三) 磁场
-
磁感应强度的计算:
- 定义式:B = F/IL
- 通电直导线:B = (μ₀I)/(2πr)
- 通电螺线管:B = μ₀nI (n为单位长度上的匝数)
-
安培力的计算:
- F = BILsinθ
-
洛伦兹力的计算:
- f = qvBsinθ
-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匀速圆周运动:
- 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qvB = mv²/r
- 半径:r = mv/qB
- 周期:T = 2πm/qB
- 匀速圆周运动:
(四) 电磁感应
-
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 nΔΦ/Δt
- 导体切割磁感线:E = BLvsinθ
-
感应电流的计算:
-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计算。
-
楞次定律的应用:
- 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 判断导体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
-
自感现象:
- 线圈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
篇4: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综合复习
-
运动的描述:
-
核心: 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性,能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难点: 区分位移和路程,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 策略: 强化基本概念,多做习题,注意审题,明确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状态。
-
例题: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₀,经过时间t,位移为x,求物体的加速度和末速度。
-
力与运动的关系:
-
核心: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能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
- 难点: 受力分析的准确性,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连接体问题。
- 策略: 规范受力分析的步骤,熟练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
例题: 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
曲线运动:
-
核心: 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
- 难点: 平抛运动的轨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 策略: 将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方向的直线运动,熟练运用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
-
例题: 一个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求物体落地的时间和水平位移。
-
万有引力与航天:
-
核心: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了解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 难点: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
- 策略: 熟练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理解人造卫星的运动特点。
-
例题: 计算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
功与能:
-
核心: 掌握功、功率、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 难点: 变力做功的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策略: 熟练运用功的公式,理解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
例题: 一个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求物体获得的动能。
-
动量与动量守恒:
-
核心: 掌握动量、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碰撞问题。
- 策略: 熟练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注意碰撞的类型。
- 例题: 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求碰撞后的速度。
二、电磁学综合复习
-
静电场:
-
核心: 掌握电荷、电场、电势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和电场叠加原理。
- 难点: 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势能的计算。
- 策略: 熟练运用库仑定律和电场叠加原理,理解电场线和等势面的物理意义。
-
例题: 计算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恒定电流:
-
核心: 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理解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
- 难点: 复杂电路的分析,电功率的计算。
- 策略: 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
例题: 计算一个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
磁场:
-
核心: 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理解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计算。
- 难点: 磁场的叠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策略: 熟练运用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公式,理解磁感线的物理意义。
-
例题: 计算一个导体在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
-
电磁感应:
-
核心: 掌握磁通量的概念,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 难点: 感应电动势的计算,楞次定律的应用。
- 策略: 熟练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注意感应电流的方向。
- 例题: 计算一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篇5: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公式汇总与应用技巧
-
运动学公式:
- v = v₀ + at (速度时间关系)
- x = v₀t + (1/2)at² (位移时间关系)
- v² - v₀² = 2ax (速度位移关系)
- x = v̄t = (v₀ + v)/2 * t (平均速度公式)
-
Δx = aT² (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
-
应用技巧:
- 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物理量。
- 选择合适的公式,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匀变速直线运动)。
- 注意矢量性,规定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方向。
- 对于复杂问题,可以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
动力学公式:
- F合 = ma (牛顿第二定律)
- f = μN (滑动摩擦力)
-
G = mg (重力)
-
应用技巧:
- 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注意力的合成与分解。
- 注意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受力情况决定。
- 对于连接体问题,可以采用整体法或隔离法。
-
能量公式:
- W = Fscosθ (功的定义式)
- P = W/t = Fvcosθ (功率)
- Ek = (1/2)mv² (动能)
-
Ep = mgh (重力势能)
-
应用技巧:
- 明确功的定义,注意力与位移的夹角。
- 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注意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区别。
- 掌握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注意适用条件。
- 对于复杂问题,可以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简化计算。
-
动量公式:
- p = mv (动量)
- I = Ft (冲量)
- I合 = Δp (动量定理)
-
m₁v₁ + m₂v₂ = m₁v₁' + m₂v₂' (动量守恒定律)
-
应用技巧:
- 明确动量的定义,注意动量的矢量性。
- 理解冲量的物理意义,注意力与时间的乘积。
- 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注意适用条件。
- 对于碰撞问题,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
二、电磁学公式汇总与应用技巧
-
静电场公式:
- F = kQ₁Q₂/r² (库仑定律)
- E = F/q = kQ/r² (电场强度)
- U = W/q = Ed (电势差)
-
C = Q/U = εS/(4πkd) (电容)
-
应用技巧:
- 明确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注意电荷的种类。
- 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注意电场线的方向。
- 掌握电势差的计算方法,注意电势的零点选取。
- 对于电容器问题,可以利用电容的定义式和决定式求解。
-
恒定电流公式:
- I = Q/t (电流)
- U = IR (欧姆定律)
- R = ρL/S (电阻定律)
- P = UI = I²R = U²/R (电功率)
-
Q = I²Rt (焦耳定律)
-
应用技巧:
- 明确电流的定义,注意电流的方向。
- 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注意电路的连接方式。
- 掌握电阻定律的计算方法,注意材料的电阻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