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是高中化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系统地梳理和掌握化学知识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更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繁多的化学知识,一份详尽且有侧重的总结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呈现几篇不同侧重、不同结构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涵盖基础概念、重要反应、实验原理等多个方面,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知识。
篇一:《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区分的关键在于观察其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是否固定。
- 单质与化合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 金属与非金属: 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分类,如导电性、光泽等。注意有些元素具有两性,如铝。
- 酸、碱、盐、氧化物: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指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原子结构
- 原子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原子序数、质量数: 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
- 核外电子排布: 了解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云、原子轨道等概念,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能够写出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 价电子: 最外层电子称为价电子,价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3. 元素周期律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族、区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 元素的性质递变: 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半径、电负性、电离能、亲和力等。
- 应用: 预测元素的性质,判断物质的性质,解释化学现象。
4. 化学键
- 离子键: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 共价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了解σ键和π键的区别。
- 金属键: 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氢键: 含有氢原子的分子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氧、氮、氟)之间的相互作用。氢键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
- 范德华力: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5. 物质的聚集状态
-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不同类型晶体的性质不同。
- 晶胞: 晶体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了解简单立方晶胞、体心立方晶胞、面心立方晶胞的结构。
- 溶液: 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6. 化学计量
- 物质的量: 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单位是摩尔(mol)。
- 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是克/摩尔(g/mol)。
- 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22.4升/摩尔。
- 阿伏伽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 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 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是摩尔/升(mol/L)。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反应速率
- 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 影响因素: 温度、浓度、压强(对于气体反应)、催化剂。
- 速率的表示: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化学平衡
-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
- 平衡常数: 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 影响因素: 温度、浓度、压强(对于气体反应)。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 热化学方程式
- 定义: 表示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关系的方程式。
- 书写: 注明反应条件、物质的状态、反应热的数值和单位。
- 反应热: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 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4. 燃烧热与中和热
- 燃烧热: 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 中和热: 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第三章 元素及其化合物
1. 碱金属
- 性质: 活泼金属,易失去电子。
- 重要化合物: 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2. 卤族元素
- 性质: 活泼非金属,易得到电子。
- 重要化合物: 氯气、盐酸、次氯酸。
3. 氧族元素
- 性质: 非金属。
- 重要化合物: 氧气、臭氧、二氧化硫、硫酸。
4. 氮族元素
- 性质: 非金属。
- 重要化合物: 氮气、氨气、硝酸。
5. 碳族元素
- 性质: 非金属。
- 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
6. 硅
- 性质: 半导体。
- 重要化合物: 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
7. 铝
- 性质: 两性金属。
- 重要化合物: 氧化铝、氢氧化铝。
8. 铁
- 性质: 金属。
- 重要化合物: 氧化铁、氢氧化铁、亚铁离子、铁离子。
第四章 有机化学基础
1. 烃
- 烷烃: 饱和烃,分子中只有单键。
- 烯烃: 不饱和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 炔烃: 不饱和烃,分子中含有碳碳三键。
- 芳香烃: 含有苯环的烃。
2. 烃的衍生物
- 醇: 含有羟基的有机物。
- 酚: 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有机物。
- 醛: 含有醛基的有机物。
- 酮: 含有酮基的有机物。
- 羧酸: 含有羧基的有机物。
- 酯: 由酸和醇反应生成的有机物。
3. 重要有机反应
- 加成反应: 不饱和键断裂,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结合。
- 取代反应: 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 消去反应: 分子中脱去小分子,形成不饱和键。
- 氧化反应: 有机物与氧气反应。
- 酯化反应: 酸和醇反应生成酯和水。
4. 高分子化合物
- 定义: 由许多小分子(单体)通过聚合反应连接而成的大分子。
- 分类: 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
- 重要高分子材料: 塑料、橡胶、纤维。
篇二:《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将以知识框架图的形式呈现,更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系统性。
一、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 物质的组成
- 原子结构:
- 原子构成(质子、中子、电子)
- 原子序数、质量数、同位素
- 核外电子排布(能级、轨道、排布规律)
- 分子结构:
- 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范德华力)
- 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 空间构型(直线形、V形、三角锥形、正四面体形)
- 原子结构:
- 物质的分类
- 纯净物与混合物
- 单质与化合物
- 金属与非金属
- 酸、碱、盐、氧化物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
- 化学性质(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 物质的聚集状态
- 固态: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非晶体
- 液态:溶液、胶体
- 气态
二、化学反应与能量
- 化学反应速率
- 定义、表示方法
-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
- 化学平衡
- 定义、特征
- 平衡常数
-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强)
- 勒夏特列原理
- 反应热
- 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 热化学方程式
- 盖斯定律
- 燃烧热、中和热
三、元素及其化合物
- 主族元素
- 碱金属(钠、钾)
- 性质、重要化合物(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 卤族元素(氯、溴、碘)
- 性质、重要化合物(氯气、盐酸、次氯酸)
- 氧族元素(氧、硫)
- 性质、重要化合物(氧气、臭氧、二氧化硫、硫酸)
- 氮族元素(氮、磷)
- 性质、重要化合物(氮气、氨气、硝酸)
- 碳族元素(碳、硅)
- 性质、重要化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二氧化硅、硅酸盐)
- 碱金属(钠、钾)
- 副族元素
- 铁
- 性质、重要化合物(氧化铁、氢氧化铁、亚铁离子、铁离子)
- 铜、锌
- 性质、重要化合物
- 铁
- 其他重要元素
- 铝
- 性质、重要化合物(氧化铝、氢氧化铝)
- 铝
四、有机化学基础
- 烃
- 烷烃(甲烷、乙烷)
- 烯烃(乙烯)
- 炔烃(乙炔)
- 芳香烃(苯、甲苯)
- 烃的衍生物
- 醇(乙醇、甘油)
- 酚(苯酚)
- 醛(甲醛、乙醛)
- 酮(丙酮)
- 羧酸(乙酸)
- 酯(乙酸乙酯)
- 重要有机反应
- 加成反应
- 取代反应
- 消去反应
- 氧化反应
- 酯化反应
- 聚合反应
- 高分子化合物
- 定义、分类
- 重要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
五、化学实验
- 常用仪器的使用
- 烧杯、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铁架台、锥形瓶、容量瓶
- 基本操作
-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溶解、配制溶液
- 实验设计
- 物质的制备
- 物质的性质验证
- 定量实验
篇三:《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将以专题形式呈现,重点突出易错点和难点。
专题一:氧化还原反应
- 基本概念:
- 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 氧化值(化合价)的规则和计算。
-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直接转移或间接转移,如共用电子对偏移)。
- 重要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
-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非金属与酸、碱的反应。
- 有变价元素的反应。
- 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如乙醇的催化氧化、燃烧)。
- 易错点与难点:
-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
-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 氧化数法(注意标明电子转移的总数)。
- 离子电子法(分步书写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注意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
-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还原性强弱)。
-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考虑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以及反应条件)。
-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 典型例题:
- 已知:KMnO4 + H2SO4 + H2C2O4 → MnSO4 + CO2 + K2SO4 + H2O(未配平)。
- (1)请配平该化学方程式。
- (2)反应中,氧化剂是 _ ,还原剂是 _ 。
- (3)若有1mol KMnO4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_ __。
- 将铁粉投入到FeCl3溶液中,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果铁粉过量,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哪些?
- 已知:KMnO4 + H2SO4 + H2C2O4 → MnSO4 + CO2 + K2SO4 + H2O(未配平)。
专题二:电化学
- 原电池:
- 构成条件:
- 两种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作电极。
- 电解质溶液。
- 形成闭合回路(或接触)。
- 电极反应:
-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 电极的判断:
- 活泼性较强的金属通常作负极。
- 根据电极反应判断。
- 应用:
- 加快反应速率。
- 设计燃料电池。
- 防止金属腐蚀。
- 构成条件:
- 电解池:
- 构成条件:
- 外接电源。
- 电解质溶液或熔融态电解质。
- 两个电极。
- 电极反应:
-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 若是惰性电极,则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
- 若是活泼电极,则电极本身放电。
-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放电。
-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
- 电解产物的判断:
- 依据离子的放电顺序。
- 电解水的反应。
- 应用:
- 电解冶金。
- 电镀。
- 氯碱工业。
- 构成条件:
-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化学腐蚀:金属与干燥气体或非电解质溶液直接反应。
- 电化学腐蚀:
- 析氢腐蚀(酸性环境)。
- 吸氧腐蚀(中性或弱酸性环境)。
- 防护方法:
-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
- 覆盖保护层(油漆、镀层)。
- 电化学保护(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
- 易错点与难点:
- 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
- 书写电极反应式(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 判断离子的放电顺序。
- 有关电化学的计算。
- 典型例题:
- 写出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 铜锌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写出电极反应式,并说明工作原理。
专题三: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
- 离子共存问题:
-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 氧化还原反应:考虑氧化性、还原性强弱。
- 水解反应:考虑水解的条件。
- 络合反应:如[Ag(NH3)2]+
-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 拆: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物质、气体、水、氧化物、单质等保留化学式。
- 删:删去方程式两边相同的离子。
- 查:检查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
-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 是否拆分正确。
- 是否删去多余的离子。
- 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
- 易错点与难点:
- 判断离子能否共存。
-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 漏掉或写错离子反应。
- 典型例题:
- 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 A. H+、NO3-、Fe2+、SO42-
- B. K+、OH-、CO32-、Na+
- C. Al3+、Cl-、SO42-、NH4+
- D. Na+、Ca2+、Cl-、CO32-
-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 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
- 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篇四:《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将以反应方程式为主线,并配以反应条件、现象和应用,便于记忆和理解。
无机部分
-
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
钠(Na):
- 2Na + O2 点燃 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 2Na + 2H2O = 2NaOH + H2↑ (现象:浮、熔、响、红)
- 2Na + 2ROH = 2RONa + H2↑(ROH表示醇类,钠与醇反应比与水反应慢)
- 4Na + O2 = 2Na2O (白色固体)
- Na2O + H2O = 2NaOH
- Na2O + CO2 = Na2CO3
-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铝(Al):
- 4Al + 3O2 = 2Al2O3 (常温下铝易被氧化)
- 2Al + 6HCl = 2AlCl3 + 3H2↑
- 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 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 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 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 2Al(OH)3 加热 Al2O3 + 3H2O
- 明矾净水原理:Al3+ + 3H2O = Al(OH)3(胶体) + 3H+
-
铁(Fe):
- Fe + O2 点燃 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 Fe + 2HCl = FeCl2 + H2↑
- Fe + H2SO4 = FeSO4 + H2↑
- Fe + CuCl2 = FeCl2 + Cu
- 3Fe + 2O2 点燃 Fe3O4
-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 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 4H2O
- 2FeCl3 + Fe = 3FeCl2
- FeCl3 + Cu = FeCl2 + CuCl2
-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 2Fe(OH)3 加热 Fe2O3 + 3H2O
-
-
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
碳(C):
- C + O2 点燃 CO2 (氧气充足)
- 2C + O2 点燃 2CO (氧气不足)
- CO2 + C 高温 2CO
- CO2 + H2O 可逆 H2CO3
-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Ca(HCO3)2 加热 CaCO3↓ + H2O + CO2↑
-
硅(Si):
- Si + 2F2 = SiF4
- Si + O2 加热 SiO2
- Si + 4HF = SiF4↑ + 2H2↑
-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 SiO2 + CaO 高温 CaSiO3
- SiO2 + Na2CO3 高温 Na2SiO3 + CO2↑
- SiO2 + CaC O3 高温 CaSiO3 + CO2↑
- 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
- H2SiO3 加热 SiO2 + H2O
-
氮(N):
- N2 + O2 放电 2NO
- 2NO + O2 = 2NO2
- 3NO2 + H2O = 2HNO3 + NO
- 4NH3 + 5O2 催化剂、加热 4NO + 6H2O
- NH3 + HCl = NH4Cl
- NH3 + H2O 可逆 NH3·H2O 可逆 NH4+ + OH-
- NH4Cl 加热 NH3↑ + HCl↑
- (NH4)2SO4 加热 NH3↑ + H2SO4
- NH4+ + OH- = NH3↑ + H2O
-
硫(S):
- S + O2 点燃 SO2
- SO2 + H2O 可逆 H2SO3
- 2SO2 + O2 催化剂、加热 2SO3
- SO3 + H2O = H2SO4
- H2SO4(浓) + Cu 加热 CuSO4 + SO2↑ + 2H2O
- H2SO4(浓) + C 加热 CO2↑ + 2SO2↑ + 2H2O
- SO2 + 2H2S = 3S↓ + 2H2O
-
氯(Cl):
- Cl2 + H2 点燃 2HCl (现象:苍白色火焰,有白雾生成)
- Cl2 + H2O = HCl + HClO
- 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
- 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
- Cl2 + 2NaBr = 2NaCl + Br2
- Cl2 + 2KI = 2KCl + I2
-
有机部分
-
烷烃
- 甲烷(CH4)
-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 甲烷(CH4)
-
烯烃
- 乙烯(C2H4)
- C2H4 + H2 催化剂、加热 C2H6
- C2H4 + Br2 → CH2BrCH2Br
- C2H4 + H2O 催化剂、加热 C2H5OH
- 3C2H4 + 2KMnO4 + 4H2O → 3CH2OHCH2OH + 2MnO2↓ + 2KOH
- 乙烯(C2H4)
-
炔烃
- 乙炔(C2H2)
- C2H2 + H2 催化剂、加热 C2H4
- C2H2 + 2H2 催化剂、加热 C2H6
- C2H2 + Br2 → CHBr=CHBr
- C2H2 + 2Br2 → CHBr2CHBr2
- C2H2 + H2O 催化剂、加热 CH3CHO
- 3C2H2 加热 C6H6 (苯)
- 乙炔(C2H2)
-
醇
- 乙醇(C2H5OH)
- C2H5OH + O2 点燃 CH3COOH + H2O
- 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 C2H5OH 浓硫酸、170℃ CH2=CH2↑ + H2O
- C2H5OH + HBr 加热 C2H5Br + H2O
- 2C2H5OH 浓硫酸、140℃ C2H5OC2H5 + H2O
- C2H5OH + CH3COOH 浓硫酸、加热 CH3COOC2H5 + H2O
- 乙醇(C2H5OH)
-
醛
- 乙醛(CH3CHO)
- CH3CHO + [O] 催化剂 CH3COOH
- CH3CHO + 2Ag(NH3)2OH 水浴加热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 CH3CHO + 2Cu(OH)2 加热 CH3COOH + Cu2O↓ + 2H2O
- 乙醛(CH3CHO)
-
羧酸
- 乙酸(CH3COOH)
- CH3COOH + NaOH = CH3COONa + H2O
- 2CH3COOH + Mg = (CH3COO)2Mg + H2↑
- CH3COOH + C2H5OH 浓硫酸、加热 CH3COOC2H5 + H2O
- 乙酸(CH3COOH)
篇五:《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将以反应类型分类,并强调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一、化合反应
-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反应物种类多,生成物种类少。
- 常见类型:
- 金属与氧气反应:
- 2Mg + O2 点燃 2MgO
- 3Fe + 2O2 点燃 Fe3O4
- 非金属与氧气反应:
- C + O2 点燃 CO2
- S + O2 点燃 SO2
- 2H2 + O2 点燃 2H2O
- 氧化物与水反应:
- CaO + H2O = Ca(OH)2
- SO3 + H2O = H2SO4
- Na2O + H2O = 2NaOH
- 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
-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 SO2 + Ca(OH)2 = CaSO3 + H2O
- 其他:
- CO + O2 点燃 CO2
- NO + O2 → NO2
- 金属与氧气反应:
二、分解反应
- 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特点:反应物种类少,生成物种类多。
- 常见类型:
- 碳酸盐分解:
- CaCO3 高温 CaO + CO2↑
- MgCO3 加热 MgO + CO2↑
- 氢氧化物分解:
- Cu(OH)2 加热 CuO + H2O
- 2Fe(OH)3 加热 Fe2O3 + 3H2O
- Al(OH)3 加热 Al2O3 + 3H2O
- 高锰酸钾分解:
- 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 过氧化氢分解:
- 2H2O2 MnO2 2H2O + O2↑
- 其他:
- NH4Cl 加热 NH3↑ + HCl↑
- (NH4)2CO3 加热 2NH3↑ + H2O↑ + CO2↑
- 碳酸盐分解:
三、置换反应
-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 常见类型:
- 金属与酸反应:
- Zn + 2HCl = ZnCl2 + H2↑
- Fe + H2SO4 = FeSO4 + H2↑
-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 Fe + CuSO4 = FeSO4 + Cu
-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 非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 Cl2 + 2NaBr = 2NaCl + Br2
- Cl2 + 2KI = 2KCl + I2
-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
- H2 + CuO 加热 Cu + H2O
- 3H2 + Fe2O3 加热 2Fe + 3H2O
- 金属与酸反应:
四、复分解反应
- 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且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
- 常见类型:
- 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
- HCl + NaOH = NaCl + H2O
- 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 酸与盐反应:
- 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 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 碱与盐反应:
-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 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 盐与盐反应:
- 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 BaCl2 + Na2SO4 = BaSO4↓ + 2NaCl
- 酸与碱反应(中和反应):
五、氧化还原反应
- 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 特点: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 关键: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 常见类型:
-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 2Mg + O2 点燃 2MgO
- 2Na + Cl2 点燃 2NaCl
- 金属与酸反应:
- Fe + 2HCl = FeCl2 + H2↑
- 金属
- 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