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zhenzhen 总结与计划1阅读模式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是初中化学学习阶段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梳理,更是构建完整化学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的重要保障。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对于应对中考化学考试至关重要。《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高效复习,查漏补缺,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在化学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文将精选并呈现三篇不同侧重点的《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旨在为同学们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复习资料,助力大家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篇一:《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1. 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
  3. 化学的研究内容: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4. 化学的用途: 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如:
    • 利用化学原理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 利用化学方法防治环境污染。
    •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维护人类健康。
  5. 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 化学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手段。
    • 化学是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 学习化学能提高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思维。
  6. 学习化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 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 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 及时总结、归纳、反思。
    •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7.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 取用药品:
      • 固体药品:用药匙取用,取用后将瓶塞盖紧。
      • 液体药品:倾倒液体时,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朝向手心,缓缓倒入。
      • 取用少量液体:用滴管吸取,滴加时滴管悬空垂直于试管口上方。
    • 加热: 用酒精灯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人,试管底部要均匀受热。
    • 连接仪器: 玻璃仪器连接时,先润湿玻璃管口,然后稍用力旋转插入。
    • 检查气密性: 将装置各连接处连接好,把导管一端浸没在水里,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8. 药品的存放: 药品要分类存放,剧毒药品要专人保管,易燃易爆药品要远离火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成分: 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氧气,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
    • 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空气体积的0.03%。
  2.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能供给呼吸。
  3. 氧气的用途:
    • 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潜水、登山等。
    • 支持燃烧:用于炼钢、气焊、火箭发射等。
  4.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₄ = 加热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注意事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KClO₃ = MnO₂,加热 = 2KCl + 3O₂↑
      •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速反应速率。
    • 分解过氧化氢: 2H₂O₂ = MnO₂ = 2H₂O + O₂↑
      •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速反应速率。
  5. 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
  6. 二氧化碳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7. 二氧化碳的用途:
    • 灭火:因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 化工原料:生产尿素、纯碱等。
    • 气体肥料: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8.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 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 反应物: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9.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 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10. 空气污染:
    • 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粉尘。
    • 空气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建筑物等。
    •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植树造林等。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 水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电解水实验:2H₂O = 通电 = 2H₂↑ + O₂↑
      •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2. 水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能溶解许多物质。
    • 化学性质:能与一些金属、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3. 水的净化:
    • 沉淀:使水中不溶性杂质沉降。
    • 过滤:分离水中不溶性杂质。
    • 吸附: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 蒸馏:将水加热蒸发,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水,得到纯净的水。
  4. 硬水和软水:
    •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软水: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
    • 硬水软化:煮沸或蒸馏。
  5. 爱护水资源:
    • 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等。
    • 防止水污染: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禁止向水中乱倒垃圾等。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 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4.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5.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分子由原子构成。
  6. 物质的微观构成:
    • 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 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铁、铜、金等。
    • 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氯化钾等。
  7.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单质的化学式:由元素符号表示,如氧气O₂,铁Fe。
    • 化合物的化学式:由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
  8. 化合价: 元素的一种性质,表示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 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 氢元素通常显+1价。
      • 氧元素通常显-2价。
      •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
      • 非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或负价。
  9.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
  10.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2.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配平化学方程式。
    • 注明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
  4. 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5.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 步骤:
      • 设未知数。
      • 写出化学方程式。
      • 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式。
      • 列比例式。
      • 解比例式。
      • 答。

篇二:《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主题一:物质及其变化

  •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定义与区别。
    • 纯净物: 具有固定组成和性质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₂),铁(Fe)。
    • 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
    •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镁(MgO),二氧化硫(SO₂)。
    •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如盐酸(HCl),硫酸(H₂SO₄)。
    •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₂)。
    • 盐: 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NaCl),硫酸钾(K₂SO₄)。
  •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定义、区别与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水的蒸发、冰的融化。
    •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燃烧、生锈。
    • 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键。
  •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定义、区别与常见性质的描述。
    •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主题二:空气

  • 空气的组成与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
    • 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
  •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氧化性、支持燃烧)、用途(呼吸、燃烧)。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 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例如,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用途: 供给呼吸(医疗、潜水),支持燃烧(炼钢、气焊)。
  •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装置、步骤、注意事项。
    • 加热高锰酸钾: 2KMnO₄ = 加热 = K₂MnO₄ + MnO₂ + O₂↑
      • 装置:需要加热的固体反应装置。
      • 注意事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KClO₃ = MnO₂,加热 = 2KCl + 3O₂↑
      • 装置:需要加热的固体反应装置。
      •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 分解过氧化氢: 2H₂O₂ = MnO₂ = 2H₂O + O₂↑
      • 装置:不需要加热的液体反应装置。
      •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温室效应)、用途(灭火、化工原料、气体肥料)。
    •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 用途: 灭火,化工原料(生产尿素、纯碱),气体肥料。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装置、步骤、注意事项、检验与验满。
    • 原理: CaCO₃ + 2HCl = CaCl₂ + H₂O + CO₂↑
    • 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的装置。
    • 注意事项: 反应物通常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使用浓盐酸或硫酸。
    • 检验: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 验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 空气污染的来源与防治: 污染物种类、危害、防治措施。
    • 污染物种类: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
    •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建筑物。
    • 防治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工业废气处理等。

主题三:水

  • 水的组成与结构: 元素组成、分子结构。
    • 元素组成: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分子结构: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H₂O)。
  • 水的净化: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的原理与方法。
    • 沉淀: 利用重力作用使不溶性杂质沉降。
    • 过滤: 将不溶性固体杂质与水分离。
    • 吸附: 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去除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 蒸馏: 通过蒸发和冷凝将水与其他杂质分离。
  • 硬水与软水: 定义、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
    • 定义: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为硬水,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为软水。
    • 区别: 用肥皂水鉴别,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 硬水软化: 加热煮沸(家庭常用)、加入化学物质(工业常用)。
  • 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的方法、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 节约用水的方法: 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及时关闭水龙头等。
    • 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乱扔垃圾等。
  •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的定义与判断。
    •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 溶剂: 溶解溶质的物质。
    • 通常情况下,液体作溶剂,固体和气体作溶质。如果两种都是液体,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主题四:物质构成的奥秘

  • 原子、分子、离子: 定义、区别与联系。
    •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联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 元素: 定义、元素符号的意义。
    • 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化学式: 定义、意义、书写规则。
    • 定义: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如果是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书写规则: 正价在前,负价在后;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
  • 化合价: 定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 定义: 元素的一种性质,表示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氢通常为+1,氧通常为-2,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可能显正价或负价。
    • 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 定义、计算。
    • 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
    • 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主题五: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宏观意义与微观意义。
    • 宏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与步骤: 配平方法、条件标注、气体与沉淀符号。
    • 原则: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步骤: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配平化学方程式,标注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
  • 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理解(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 内容: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理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步骤、注意事项。
    • 步骤: 设未知数,写出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列比例式,解比例式,答。
    • 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单位要统一,计算结果要准确。

篇三:《九上化学知识点总结》

模块一:绪论——走进化学的世界

  • 化学的定义与研究范畴:
    •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 研究范畴涵盖了物质的微观构成、宏观性质、变化过程及其中的能量转化。
  • 化学的价值与应用:
    • 化学是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它为新材料的开发、新能源的利用、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以及生命科学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 化学在农业、医药、化工、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进步。
  • 化学学习的方法:
    • 培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 重视观察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
    •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化学实验安全守则:
    • 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
    •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穿戴实验服、佩戴防护眼镜等。
    • 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避免浪费和污染。
    • 注意安全,防止烫伤、灼伤、中毒等事故发生。
    •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归还仪器和药品。

模块二:空气及其重要组成

  • 空气的组成:
    •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分包括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以及少量的其他气体和杂质。
    • 各种成分在空气中的含量基本稳定,但也会受到地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支持燃烧,是动植物呼吸所必需的气体。
    • 氧气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如医疗急救、钢铁冶炼、火箭推进剂等。
  •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 加热高锰酸钾法:2KMnO₄(s) → K₂MnO₄(s) + MnO₂(s) + O₂(g)
      • 实验装置包括加热装置、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 注意事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 分解过氧化氢法:2H₂O₂(l) → 2H₂O(l) + O₂(g)
      • 通常使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反应速率。
      • 优点: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生成的氧气纯度高。
  •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 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灭火、化工生产、食品保鲜等领域。
  •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 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₃(s) + 2HCl(aq) → CaCl₂(aq) + H₂O(l) + CO₂(g)
      • 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装置、除杂装置(可选)、收集装置。
      • 注意事项:使用稀盐酸,避免产生氯化氢气体;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 空气污染及其防治:
    • 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包括: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植树造林等。

模块三:水——生命之源

  • 水的组成与性质:
    •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化学式为H₂O。
    •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是良好的溶剂。
    • 水具有较高的沸点和较大的比热容,对地球的气候调节起重要作用。
  • 水的净化方法:
    • 沉淀: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中悬浮的杂质沉降。
    • 过滤:利用过滤材料(如滤纸、砂石)将水中不溶性杂质分离。
    • 吸附:利用活性炭等多孔物质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 蒸馏:通过加热使水蒸发,再将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从而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杂质。
  • 硬水与软水:
    •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含有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用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 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加入软水剂(如碳酸钠)。
  • 水资源保护:
    • 水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 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器具、一水多用、及时关闭水龙头等。
    • 防治水污染: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禁止向水体倾倒垃圾等。
  • 溶液的概念与组成:
    • 溶液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 溶液的组成包括溶质和溶剂,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解溶质的物质称为溶剂。
    •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多种物质。

模块四:物质构成的奥秘

  • 原子、分子、离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
    •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包括阳离子(带正电荷)和阴离子(带负电荷)。
  • 元素:
    •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可用元素符号表示。
    • 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有差异,含量较多的元素被称为主要元素。
  • 化学式:
    •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构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等信息。
    • 书写化学式时,通常将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氧化物中氧元素写在右边。
  • 化合价:
    • 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表示一个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氢通常为+1价,氧通常为-2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可能显正价或负价。
    • 利用化合价可以书写化学式,书写时应保证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
    • 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都是相对值,没有单位。

模块五: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守恒定律

  •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与步骤:
    • 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步骤:
      •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 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
      • 标注反应条件(如加热、催化剂)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沉淀)。
  • 质量守恒定律:
    • 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 原因: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 应用:可以用于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可以用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 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 步骤:
      • 设未知数。
      • 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 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式。
      • 列比例式,求解。
      • 写出答案。
    • 注意事项:
      • 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 单位必须统一。
      • 计算结果要准确。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