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公式总结大全》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它系统地整理了高一阶段需要掌握的各类公式、定理和常用结论。对于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这些公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一个全面、清晰的公式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呈现几篇不同侧重点的《高一数学公式总结大全》范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公式整理,以便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学习和复习。这些范文涵盖了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数列等高一数学的核心内容,力求详尽、准确、易懂,帮助读者高效掌握数学公式,提升数学能力。
篇一:《高一数学公式总结大全》
集合

-
集合的概念:
-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法。
- 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
集合间的关系:
- 子集:A⊆B (A的任何元素都是B的元素)
- 真子集:A⊂B (A是B的子集,且A≠B)
- 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集合相等:A=B (A, B的元素完全相同)
-
集合的运算:
- 并集:A∪B = {x | x∈A 或 x∈B}
- 交集:A∩B = {x | x∈A 且 x∈B}
- 补集:CUA = {x | x∈U 且 x∉A} (U为全集)
函数
-
函数的概念:
- 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 = f(x), x∈A。
- 定义域:集合A (x的取值范围)
- 值域:{y | y = f(x), x∈A}
- 函数图像:由所有点(x, f(x))组成的图形,其中x∈A。
-
函数的性质:
- 单调性:
- 增函数:在区间D上,若对任意x1, x2 ∈D,且x1<x2,都有f(x1)<f(x2),则称f(x)在D上是增函数。
- 减函数:在区间D上,若对任意x1, x2 ∈D,且x1 f(x2),则称f(x)在D上是减函数。
- 奇偶性:
- 奇函数:f(-x) = -f(x)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若f(x)在x=0处有定义,则f(0)=0)
- 偶函数:f(-x) = f(x) (图像关于y轴对称)
- 周期性:存在非零常数T,使得f(x+T) = f(x) 对定义域内的任何x都成立,则称f(x)是周期函数,T为周期。
- 单调性:
-
常见函数:
- 一次函数:y = kx + b (k, b为常数,k≠0)
- 二次函数:y = ax² + bx + c (a, b, c为常数,a≠0)
- 反比例函数:y = k/x (k为常数,k≠0)
- 指数函数:y = a^x (a>0, a≠1)
- 对数函数:y = logₐx (a>0, a≠1)
-
函数图像的变换:
- 平移变换:
- 左移/右移:y = f(x) → y = f(x ± a)
- 上移/下移:y = f(x) → y = f(x) ± b
- 伸缩变换:
- 横向伸缩:y = f(x) → y = f(ωx)
- 纵向伸缩:y = f(x) → y = Af(x)
- 对称变换:
- 关于x轴对称:y = f(x) → y = -f(x)
- 关于y轴对称:y = f(x) → y = f(-x)
- 关于原点对称:y = f(x) → y = -f(-x)
- 平移变换:
三角函数
-
角的概念:
- 角的定义:一条射线绕其端点从起始位置旋转到终止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 正角、负角、零角。
- 象限角:将角放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称该角为第几象限角。
- 终边相同的角:α + k·360° (k∈Z)
-
弧度制:
- 定义: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 弧度与角度的换算:180° = π 弧度
- 弧长公式:l = |α|r
- 扇形面积公式:S = (1/2)lr = (1/2)|α|r²
-
三角函数的定义:
-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一点P(x, y),r = √(x² + y²) > 0
- 正弦函数:sinα = y/r
- 余弦函数:cosα = x/r
- 正切函数:tanα = y/x
- 余切函数:cotα = x/y
- 正割函数:secα = r/x
- 余割函数:cscα = r/y
-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 角度 (°) | 角度 (弧度) | sinα | cosα | tanα ||---|---|---|---|---|| 0 | 0 | 0 | 1 | 0 || 30 | π/6 | 1/2 | √3/2 | √3/3 || 45 | π/4 | √2/2 | √2/2 | 1 || 60 | π/3 | √3/2 | 1/2 | √3 || 90 | π/2 | 1 | 0 | 不存在 || 180 | π | 0 | -1 | 0 || 270 | 3π/2 | -1 | 0 | 不存在 || 360 | 2π | 0 | 1 | 0 |
-
三角函数的关系:
- 平方关系:sin²α + cos²α = 1
- 商数关系:tanα = sinα/cosα
- 倒数关系:tanα · cotα = 1, sinα · cscα = 1, cosα · secα = 1
-
诱导公式: (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 sin(α + 2kπ) = sinα, cos(α + 2kπ) = cosα, tan(α + 2kπ) = tanα (k∈Z)
- sin(π + α) = -sinα, cos(π + α) = -cosα, tan(π + α) = tanα
-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α) = -tanα
- sin(π - α) = sinα, cos(π - α) = -cosα, tan(π - α) = -tanα
- sin(π/2 - α) = cosα, cos(π/2 - α) = sinα
- sin(π/2 + α) = cosα, cos(π/2 + α) = -sinα
-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 正弦函数 y = sinx
- 定义域:R
- 值域:[-1, 1]
- 周期:2π
- 奇偶性:奇函数
- 单调性:在[-π/2 + 2kπ, π/2 + 2kπ]上单调递增,在[π/2 + 2kπ, 3π/2 + 2kπ]上单调递减 (k∈Z)
- 余弦函数 y = cosx
- 定义域:R
- 值域:[-1, 1]
- 周期:2π
- 奇偶性:偶函数
- 单调性:在[-π + 2kπ, 2kπ]上单调递增,在[2kπ, π + 2kπ]上单调递减 (k∈Z)
- 正切函数 y = tanx
- 定义域:{x | x ≠ π/2 + kπ, k∈Z}
- 值域:R
- 周期:π
- 奇偶性:奇函数
- 单调性:在(-π/2 + kπ, π/2 + kπ)上单调递增 (k∈Z)
- 正弦函数 y = sinx
-
三角恒等变换:
- 和角公式:
- 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cos(α + β) =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tan(α + β) = (tanα + tanβ) / (1 - tanαtanβ)
- 差角公式:
- 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cos(α - β) =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tan(α - β) = (tanα - tanβ) / (1 + tanαtanβ)
- 二倍角公式:
- sin2α = 2sinαcosα
- cos2α = cos²α - sin²α = 2cos²α - 1 = 1 - 2sin²α
- tan2α = 2tanα / (1 - tan²α)
- 半角公式:
- sin(α/2) = ±√((1 - cosα)/2)
- cos(α/2) = ±√((1 + cosα)/2)
- tan(α/2) = ±√((1 - cosα)/(1 + cosα)) = sinα/(1 + cosα) = (1 - cosα)/sinα
- 万能公式:
- sinα = (2tan(α/2)) / (1 + tan²(α/2))
- cosα = (1 - tan²(α/2)) / (1 + tan²(α/2))
- tanα = (2tan(α/2)) / (1 - tan²(α/2))
- 积化和差:
- sinαcosβ = (1/2)[sin(α + β) + sin(α - β)]
- cosαsinβ = (1/2)[sin(α + β) - sin(α - β)]
- cosαcosβ = (1/2)[cos(α + β) + cos(α - β)]
- sinαsinβ = -(1/2)[cos(α + β) - cos(α - β)]
- 和差化积:
- sinα + sinβ = 2sin((α + β)/2)cos((α - β)/2)
- sinα - sinβ = 2cos((α + β)/2)sin((α - β)/2)
- cosα + cosβ = 2cos((α + β)/2)cos((α - β)/2)
- cosα - cosβ = -2sin((α + β)/2)sin((α - β)/2)
- 和角公式:
-
解三角形:
- 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 = 2R (R为外接圆半径)
- 余弦定理:a² = b² + c² - 2bc·cosA, b² = a² + c² - 2ac·cosB, c² = a² + b² - 2ab·cosC
- 面积公式:S = (1/2)bc·sinA = (1/2)ac·sinB = (1/2)ab·sinC = (1/2)ahₐ = (1/2)bhь = (1/2)chс (hₐ, hь, hс 分别为a, b, c边上的高)
平面向量
-
向量的概念:
- 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 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起点A,终点B,记作AB,或者用字母a, b, c等表示。
- 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作0,方向是任意的。
- 单位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
-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 相反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
-
向量的运算:
- 向量加法:
- 三角形法则:将两个向量首尾相连,结果是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 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两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以这两个向量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结果是由起点指向对角顶点的向量。
- 坐标运算:a = (x1, y1), b = (x2, y2),则a + b = (x1 + x2, y1 + y2)
- 向量减法:
- 三角形法则:将两个向量的起点放在一起,结果是由第二个向量的终点指向第一个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 坐标运算:a = (x1, y1), b = (x2, y2),则a - b = (x1 - x2, y1 - y2)
- 数乘向量:
- λa (λ为实数):长度变为原来的|λ|倍,方向:λ>0时与a相同,λ<0时与a相反,λ=0时为零向量。
- 坐标运算:a = (x, y),则λa = (λx, λy)
- 向量的数量积 (点积):
- 定义:a · b = |a||b|cosθ (θ为a, b的夹角)
- 坐标运算:a = (x1, y1), b = (x2, y2),则a · b = x1x2 + y1y2
- 性质:
- a · a = |a|²
- a ⊥ b a · b = 0 (非零向量)
- cosθ = (a · b) / (|a||b|)
- 向量的夹角公式:
- cosθ = (x1x2 + y1y2) / (√(x1² + y1²)√(x2² + y2²))
- 向量加法:
-
向量的应用:
- 判断向量是否平行/共线:a // b x1y2 - x2y1 = 0 (坐标运算)
- 求向量的模:|a| = √(x² + y²) (a = (x, y))
- 求两点间的距离:|AB| = √((x2 - x1)² + (y2 - y1)²) (A(x1, y1), B(x2, y2))
数列
-
数列的概念:
- 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 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 通项公式:aₙ (表示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式)
- 递推公式:aₙ₊₁ = f(aₙ) (表示后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关系式)
-
等差数列:
- 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公差),即 aₙ₊₁ - aₙ = d (d为常数)。
- 通项公式:aₙ = a₁ + (n - 1)d
- 前n项和公式:Sₙ = n(a₁ + aₙ)/2 = na₁ + n(n - 1)d/2
- 性质:
- 若m + n = p + q,则aₘ + aₙ = aₚ + a
- 若数列{aₙ}是等差数列,则{kaₙ + b}也是等差数列 (k, b为常数)
-
等比数列:
- 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公比),即 aₙ₊₁/aₙ = q (q为常数,q≠0)。
- 通项公式:aₙ = a₁qⁿ⁻¹
- 前n项和公式:Sₙ = a₁(1 - qⁿ)/(1 - q) (q≠1), Sₙ = na₁ (q=1)
- 性质:
- 若m + n = p + q,则aₘaₙ = aₚa
- 若数列{aₙ}是等比数列,则{kaₙ}也是等比数列 (k为常数)
篇二:《高一数学公式总结大全》(侧重函数图像与性质)
本篇范文侧重于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详细阐述,包括函数图像的绘制技巧,以及如何利用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此外,还加入了复合函数、分段函数等特殊函数的讨论。
函数
-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 定义: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 = f(x), x∈A。
- 定义域: 集合A (x的取值范围),求定义域的常见依据:
- 分母不为零
- 偶次根式下为非负数
- 对数真数为正数
- 指数、对数的底数为正数且不为1
- 零指数幂底数不为零
- 值域: {y | y = f(x), x∈A},求值域的常用方法:
- 配方法:适用于二次函数
- 判别式法:适用于可化为二次方程的函数
- 分离常数法:适用于形如y = (ax + b) / (cx + d)的函数
- 换元法:适用于复杂函数,常与三角函数结合
- 单调性法:适用于已知单调区间的函数
- 最值法:适用于有界函数,如三角函数
- 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 函数图像: 由所有点(x, f(x))组成的图形,其中x∈A。
-
函数的性质
- 单调性:
- 定义: 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 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当x1 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
- 判断方法:
- 定义法:
- 取值:任取x1, x2 ∈ D,且x1 < x2
- 作差:f(x1) - f(x2)
- 变形:将f(x1) - f(x2)变形为易于判断符号的形式
- 判断:判断f(x1) - f(x2)的符号
- 结论:根据符号判断f(x)在D上的单调性
- 导数法:若f'(x) > 0 在区间D上恒成立,则f(x)在D上是增函数;若f'(x) < 0 在区间D上恒成立,则f(x)在D上是减函数。
- 定义法:
-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 奇偶性:
- 定义: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若f(-x) = f(x),则称f(x)为偶函数;若f(-x) = -f(x),则称f(x)为奇函数。
- 判断方法:
- 首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不具有奇偶性。
- 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判断f(-x)与f(x)的关系,从而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 性质:
- 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
-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具有相反的单调性。
- 若奇函数f(x)在x=0处有定义,则f(0) = 0。
- 周期性:
- 定义: 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都有f(x+T) = f(x),那么就称函数f(x)为周期函数,T称为这个函数的周期。
- 常见结论:
- 若f(x+a) = -f(x),则T = 2a。
- 若f(x+a) = 1/f(x),则T = 2a。
- 若f(x+a) = -1/f(x),则T = 2a。
- 对称性:
- 轴对称: 若f(a+x) = f(a-x),则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 中心对称: 若f(a+x) + f(a-x) = 2b,则函数f(x)的图像关于点(a, b)对称。
- 单调性:
-
常见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
- 一次函数: y = kx + b (k, b为常数,k≠0)
- 图像:直线
- 单调性:当k>0时,单调递增;当k<0时,单调递减
- 奇偶性:当b=0时,为奇函数;当b≠0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 二次函数: y = ax² + bx + c (a, b, c为常数,a≠0)
- 图像:抛物线
- 顶点坐标:(-b/2a, (4ac-b²)/4a)
- 对称轴:x = -b/2a
- 单调性:当a>0时,在(-∞, -b/2a]上单调递减,在[-b/2a, +∞)上单调递增;当a<0时,在(-∞, -b/2a]上单调递增,在[-b/2a, +∞)上单调递减
- 奇偶性:当b=0时,为偶函数;当b≠0时,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 反比例函数: y = k/x (k为常数,k≠0)
- 图像:双曲线
- 对称性:关于原点对称,关于直线y=x和y=-x对称
- 单调性:当k>0时,在(-∞, 0)和(0, +∞)上单调递减;当k<0时,在(-∞, 0)和(0, +∞)上单调递增
- 奇偶性:奇函数
- 指数函数: y = a^x (a>0, a≠1)
- 图像:
- 当a>1时,图像单调递增,经过点(0, 1),在x轴上方
- 当0<a<1时,图像单调递减,经过点(0, 1),在x轴上方
- 定义域:R
- 值域:(0, +∞)
-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 图像:
- 对数函数: y = logₐx (a>0, a≠1)
- 图像:
- 当a>1时,图像单调递增,经过点(1, 0),在y轴右侧
- 当0<a<1时,图像单调递减,经过点(1, 0),在y轴右侧
- 定义域:(0, +∞)
- 值域:R
- 奇偶性:非奇非偶函数
- 图像:
- 三角函数: y = sinx, y = cosx, y = tanx
- (详见三角函数部分)
- 一次函数: y = kx + b (k, b为常数,k≠0)
-
函数图像的变换
- 平移变换:
- 左移/右移: y = f(x) → y = f(x ± a) (a>0时,左加右减)
- 上移/下移: y = f(x) → y = f(x) ± b (b>0时,上加下减)
- 伸缩变换:
- 横向伸缩: y = f(x) → y = f(ωx) (ω>1时,缩短;0<ω<1时,伸长)
- 纵向伸缩: y = f(x) → y = Af(x) (A>1时,伸长;0<A<1时,缩短)
- 对称变换:
- 关于x轴对称: y = f(x) → y = -f(x)
- 关于y轴对称: y = f(x) → y = f(-x)
- 关于原点对称: y = f(x) → y = -f(-x)
- 关于直线y=x对称: y = f(x) → x = f(y) (求反函数)
- 平移变换:
-
特殊函数
- 复合函数: y = f(g(x))
- 定义域: 需满足g(x)有意义,且g(x)的值域在f(x)的定义域内。
- 单调性: 同增异减。
- 分段函数: 在定义域的不同区间上,有不同的解析式。
- 注意: 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要整体考虑其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 复合函数: y = f(g(x))
篇三:《高一数学公式总结大全》(侧重三角函数与向量的应用)
本篇范文着重于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以及平面向量在几何问题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内容包括三角函数公式的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技巧、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应用,以及利用向量解决角度、距离等问题。
三角函数
-
基本概念回顾
- 角的概念: 任意角、弧度制、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
- 三角函数的定义: 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定义,定义域,符号。
-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熟记0°, 30°, 45°, 60°, 90° 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
三角函数关系
- 平方关系: sin²α + cos²α = 1
- 商数关系: tanα = sinα/cosα
- 倒数关系: sinα · cscα = 1, cosα · secα = 1, tanα · cotα = 1
-
诱导公式
- 记忆口诀: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 具体公式:
- sin(α + 2kπ) = sinα, cos(α + 2kπ) = cosα, tan(α + 2kπ) = tanα (k∈Z)
- sin(π + α) = -sinα, cos(π + α) = -cosα, tan(π + α) = tanα
-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α) = -tanα
- sin(π - α) = sinα, cos(π - α) = -cosα, tan(π - α) = -tanα
- sin(π/2 - α) = cosα, cos(π/2 - α) = sinα
- sin(π/2 + α) = cosα, cos(π/2 + α) = -sinα
-
三角恒等变换
- 和角公式:
- 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cos(α + β) =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tan(α + β) = (tanα + tanβ) / (1 - tanαtanβ)
- 差角公式:
- sin(α - β) = sinαcosβ - cosαsinβ
- cos(α - β) = cosαcosβ + sinαsinβ
- tan(α - β) = (tanα - tanβ) / (1 + tanαtanβ)
- 二倍角公式:
- sin2α = 2sinαcosα
- cos2α = cos²α - sin²α = 2cos²α - 1 = 1 - 2sin²α
- tan2α = 2tanα / (1 - tan²α)
- 半角公式: (常用辅助角法推导)
- sin(α/2) = ±√((1 - cosα)/2)
- cos(α/2) = ±√((1 + cosα)/2)
- tan(α/2) = ±√((1 - cosα)/(1 + cosα)) = sinα/(1 + cosα) = (1 - cosα)/sinα
- 万能公式: (用t=tan(α/2)表示sinα, cosα, tanα)
- sinα = (2t) / (1 + t²)
- cosα = (1 - t²) / (1 + t²)
- tanα = (2t) / (1 - t²)
- 积化和差、和差化积: (了解即可,不作重点要求)
- 和角公式:
-
解三角形
- 正弦定理: a/sinA = b/sinB = c/sinC = 2R (R为外接圆半径)
- 应用:
- 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他边和角。
-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的边和角(注意解的个数)。
- 应用:
- 余弦定理: a² = b² + c² - 2bc·cosA, b² = a² + c² - 2ac·cosB, c² = a² + b² - 2ab·cosC
- 应用:
- 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 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 应用:
- 面积公式: S = (1/2)bc·sinA = (1/2)ac·sinB = (1/2)ab·sinC
- S = pr (p为半周长,r为内切圆半径)
- 海伦公式:S = √(p(p-a)(p-b)(p-c))
- 正弦定理: a/sinA = b/sinB = c/sinC = 2R (R为外接圆半径)
平面向量
-
基本概念回顾
- 向量的定义: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 向量的表示: 几何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 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
-
向量的运算
- 向量加法:
- 几何意义: 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 坐标运算: a = (x
- 向量加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