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是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它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脉络,查漏补缺,提升解题能力。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面对新的知识体系,一份详尽的知识点总结尤为必要。《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呈现几篇不同侧重点的《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从不同角度解析初一上册数学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篇一:《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与负数
- 正数的定义: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可以加上“+”号来表示(通常省略不写)。
- 负数的定义: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
- 0的意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在同一问题中,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例如,上升记为正,则下降记为负;盈利记为正,则亏损记为负。
- 注意:
- “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入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用0表示基准时,其意义是一个确定的量。
1.2 有理数
- 有理数的定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 有理数的分类:
- 按定义分类:
- 有理数 { 整数{正整数, 0, 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
- 按性质符号分类:
- 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 正分数}, 0, 负有理数{负整数, 负分数}}
- 按定义分类:
- 数轴:
- 数轴的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 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 数轴的作用:
- 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 直观地反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特点:它们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 相反数:
- 相反数的定义: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 相反数的性质: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a的相反数是-a。
- 多重符号的化简: “+”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是“+”,是奇数个时结果是“-”。
- 绝对值:
- 绝对值的定义: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0的绝对值是0。
- 绝对值的表示: |a| = { a (a>0), 0 (a=0), -a (a<0)}
- 绝对值的非负性: |a|≥0。
-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 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 有理数加法法则:
-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 加法交换律:a+b=b+a
- 加法结合律:(a+b)+c=a+(b+c)
- 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a-b=a+(-b)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 有理数乘法法则:
-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 乘法交换律:a×b=b×a
- 乘法结合律:(a×b)×c=a×(b×c)
- 乘法分配律:a×(b+c)=a×b+a×c
-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有理数除法法则:
-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 有理数的乘方
- 乘方的定义: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 乘方的意义: a的n次方表示n个a相乘。
- 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
-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 近似数: 接近准确数,但与准确数略有差别的数。
- 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 运算顺序:
-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 单项式: 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 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 单项式的次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 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 多项式的项: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 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 整式的加减
- 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 合并同类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 去括号法则:
-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 整式加减的步骤:
- 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
- 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 方程的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 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 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 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根据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将方程中的同类项合并,将方程化为ax=b的形式,再将方程两边同除以a,得到x=b/a。
- 移项: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 移项的依据: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 去括号解方程: 先按照去括号法则去掉方程中的括号,再按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方程。
- 去分母解方程:
- 找最简公分母:确定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 去分母: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将方程中的分母去掉。
- 解方程:按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方程。
- 注意: 去分母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去分母后,分子是多项式时,要加括号。
3.4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 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 设未知数:设适当的未知数,一般是问什么设什么。
- 列方程: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 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 答:写出答案。
- 常见题型:
-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利润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 调配问题:注意调配前后的数量关系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 几何图形的分类:
- 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 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 点、线、面、体:
-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 点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4.2 直线、射线、线段
- 直线: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
- 线段: 有两个端点。
- 线段的比较:
- 用刻度尺测量。
- 用圆规截取。
- 线段的中点: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如果点M是线段AB的中点,那么AM=BM=1/2AB。
-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4.3 角
- 角的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 角的表示方法:
-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 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只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能这样表示。
- 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
- 角的度量:
- 角度制:把一个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1度的角,记作1°。1°=60′,1′=60″。
- 角的分类:
-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
- 直角:等于90°的角。
-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 平角:等于180°的角。
- 周角:等于360°的角。
- 角的比较:
- 用量角器测量。
- 叠合法。
- 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果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那么∠AOC=∠BOC=1/2∠AOB。
- 余角和补角:
-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篇二:《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侧重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易错点的辨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 核心概念解读
- 有理数的双重身份: 有理数既是数,也是一种量。例如,+5可以表示盈利5元,-3可以表示亏损3元。理解这种双重身份有助于我们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
- “0”的特殊性: “0”是整数,也是有理数,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也是很多数学概念的基础,如绝对值、相反数等。
- 数轴的完备性(初步): 初一阶段,我们认为数轴上的点都对应有理数。但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认识。后续学习中会接触到无理数,数轴上的点才能与实数一一对应。
2. 易错点分析
- 负数的理解: 学生容易认为负数就是“减数”。要强调负数是一种性质,表示与正数相反的意义。例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而不是“减去3摄氏度”。
- 绝对值的化简: 对于含有字母的绝对值,如|a|,要根据a的正负性进行讨论。这是后续学习分情况讨论的基础。
- 有理数大小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容易出错。记住口诀:“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反着来”。
- 科学记数法: a×10的n次方中,a的范围是1≤|a|<10,n是正整数。容易出错的是n的确定,它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
- 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0.0030有两个有效数字,分别是3和0。前面的0是占位符,不算有效数字。
3. 重要性质的应用
- 相反数的性质: a与-a互为相反数,它们的和为0,即a + (-a) = 0。这个性质在解方程和化简表达式中经常用到。
- 绝对值的非负性: |a|≥0。当|a| = 0时,a = 0。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解决一些条件求值问题。
- 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a×(b+c)=a×b+a×c,反过来就是a×b+a×c=a×(b+c)。这种逆用在化简计算中非常有效。
4. 计算技巧
-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统一成加法,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的数结合在一起,简化计算。
- 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统一成乘法,注意先确定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计算。
- 有理数混合运算: 牢记运算顺序,注意符号,灵活运用运算律,提高计算效率。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1. 核心概念解读
- 单项式的构成: 单项式是数与字母的积,可以只有一个数或一个字母。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否则不是单项式。
-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次数是“次数最高项”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 同类项的本质: 同类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2. 易错点分析
- 单项式系数的符号: 单项式系数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例如,-3xy的系数是-3,而不是3。
-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时,只合并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 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里各项都要变号。容易只改变第一项的符号。
- 整式加减的步骤: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注意每一步都要准确无误。
3. 重要应用
- 整式加减的应用: 可以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用整式表示图形的周长、面积等。
- 化简求值: 先化简整式,再代入求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避免错误。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 核心概念解读
- 方程的本质: 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 方程的解: 方程的解是指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就是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 + b = 0(a≠0)。
2. 易错点分析
- 移项变号: 移项时,必须改变符号。容易忘记变号,导致错误。
- 去分母: 去分母时,方程两边都要乘以最简公分母。容易漏乘没有分母的项。
- 解方程步骤: 解方程的步骤是固定的,但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例如,先去括号还是先移项,要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 验算: 解完方程后,一定要验算,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3. 应用题解题技巧
- 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 设未知数: 一般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
- 找等量关系: 这是列方程的关键。要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相等关系的语句。
- 列方程: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解方程: 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 检验: 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 答: 写出答案。
4. 常见应用题类型
- 行程问题: 路程 = 速度 × 时间。要注意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
- 工程问题: 工作量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要注意合作完成、单独完成等。
- 利润问题: 利润 = 售价 - 成本。要注意打折、提成等。
- 数字问题: 要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表示方法。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1. 核心概念解读
- 点、线、面、体: 点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线由点组成,面由线组成,体由面组成。
-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伸。
- 角的定义: 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 角的度量: 角度制采用六十进制,1° = 60′,1′ = 60″。
2. 易错点分析
- 线段的表示: 线段可以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线段AB。
- 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多种,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表示方法。
- 角的单位换算: 角度、分、秒之间的换算要熟练掌握。
- 余角和补角: 互余的两个角的和为90°,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3. 重要性质的应用
-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将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几何作图
- 尺规作图: 掌握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基本方法。例如,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线段的中点,作角的平分线等。
- 几何语言的运用: 能够用准确的几何语言描述图形和作图过程。
篇三:《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掌握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问题1:为什么要引入负数?
- 思考: 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这些数够用了吗?生活中存在一些用这些数无法表示的量,例如,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下的高度、亏损等。
- 结论: 为了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负数是实际需要的产物。
问题2:有理数如何分类?
- 思考: 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 分类1: 按定义分类: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和负整数;分数又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 分类2: 按性质符号分类: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正有理数包括正整数和正分数;负有理数包括负整数和负分数。
问题3:数轴有什么作用?
- 思考: 数轴是一条直线,它与数有什么关系?
- 作用:
- 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数。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 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 数轴可以反映相反数的特点。相反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问题4:如何理解绝对值?
- 思考: 绝对值是什么?它表示什么?
- 定义: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 几何意义: 绝对值表示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
- 代数意义:
-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0的绝对值是0。
问题5:有理数加减法法则是什么?
- 思考: 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加法法则:
-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 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6:有理数乘除法法则是什么?
- 思考: 如何进行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 乘法法则:
-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 除法法则:
-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问题7:什么是乘方?
- 思考: 乘方是一种什么运算?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 定义: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 意义: 乘方是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简便运算。
- 符号法则:
-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问题8: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 思考: 如何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 顺序:
-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问题1:什么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 思考: 整式包括哪些内容?
- 单项式: 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 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 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问题2:什么是同类项?如何合并同类项?
- 思考: 什么样的项才能合并?如何合并?
- 同类项: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 合并同类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问题3:如何去括号?
- 思考: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 去括号法则:
-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问题4:整式加减的步骤是什么?
- 思考: 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 步骤:
- 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
- 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1:什么是方程和方程的解?
- 思考: 什么是方程?什么叫做解方程?
-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 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问题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 思考: 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特点?
- 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 思考: 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 步骤:
- 去分母(如果方程含有分母)。
- 去括号(如果方程含有括号)。
- 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
- 合并同类项(将方程化为ax=b的形式)。
- 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a,得到x=b/a)。
问题4: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 思考: 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 步骤:
- 审题: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 设未知数:设适当的未知数,一般是问什么设什么。
- 列方程: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 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 答:写出答案。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问题1:几何图形有哪些类型?
- 思考: 几何图形分为哪几类?
- 分类:
- 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 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等。
问题2: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 思考: 它们有什么特点?
- 直线: 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
-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
- 线段: 有两个端点。
问题3:角是如何定义的?
- 思考: 什么是角?
- 定义: 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问题4:角有哪些分类?
- 思考: 角可以分为哪几类?
- 分类:
-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
- 直角:等于90°的角。
-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 平角:等于180°的角。
- 周角:等于360°的角。
问题5:什么是余角和补角?
- 思考: 余角和补角有什么特点?
- 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 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篇四:《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总结侧重于知识点的联系与拓展,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章 有理数
1. 有理数与小学知识的衔接与拓展
- 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这些都是我们小学学过的数。有理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充,引入了负数的概念。
- 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与小学学习的运算规则类似,但要注意符号问题。
- 拓展:
- 数轴: 小学阶段对数的大小比较主要通过直观感受。引入数轴后,可以更精确地比较数的大小,并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 绝对值: 绝对值是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的概念。它表示数到原点的距离,是一个非负数。
2. 有理数的运算律与简便运算
-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 简便运算:
- 凑整法: 将和为整数的数结合在一起。
- 相反数法: 将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在一起。
- 拆分法: 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或差,方便计算。
- 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提取公因数,简化计算。
3. 科学记数法与近似数
- 科学记数法: 将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 近似数: 由于实际测量或计算的限制,我们常常得到的是近似数。
- 有效数字: 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 联系: 科学记数法可以方便地表示很大的数,近似数则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精确度的一种衡量。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