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的编写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系统掌握数学学习的核心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数学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公式,能够提高解题效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本总结旨在提供全面、清晰的数学公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本文将呈现三篇内容详尽的《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每篇侧重不同的知识板块,力求全面覆盖七年级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篇一:《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基础运算与代数初步》
第一部分:有理数

- 有理数的概念
- 定义: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 分类:
- 按定义分:有理数 = 整数 + 分数
- 按正负分:有理数 = 正有理数 + 零 + 负有理数
- 数轴
- 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 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 数轴上的点: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 相反数
- 定义: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 性质: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
- 表示方法: a的相反数是-a。
- 绝对值
- 定义: 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 性质:
-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零的绝对值是零。
- 表示方法: |a|
- 有理数的加法
- 法则:
-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 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 运算律:
-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
-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 法则:
- 有理数的减法
- 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a - b = a + (-b)
- 有理数的乘法
- 法则:
-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 运算律:
- 乘法交换律:ab = ba
- 乘法结合律:(ab)c = a(bc)
- 乘法分配律:a(b + c) = ab + ac
- 法则:
- 有理数的除法
- 法则: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a ÷ b = a × (1/b) (b ≠ 0)
- 法则:
- 有理数的乘方
- 定义: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 表示方法: a的n次方记作aⁿ,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 性质:
-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 科学记数法
- 定义: 把一个数表示成a × 10ⁿ的形式(其中1 ≤ |a| < 10,n是整数)。
- 方法: 确定a的值,确定n的值(n等于原数整数位的位数减1)。
第二部分:整式及其运算
- 代数式
- 定义: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
- 单项式
- 定义: 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
- 系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 次数: 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多项式
- 定义: 由几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代数式。
- 项: 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
- 次数: 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
- 整式
- 定义: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 同类项
- 定义: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 合并同类项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 去括号
- 法则:
- 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号,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 括号前是“–”号,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号,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 法则:
- 整式的加减
- 运算法则: 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 幂的运算
- 同底数幂的乘法: aᵐ × aⁿ = a^(m+n)
- 幂的乘方: (aᵐ)ⁿ = a^(mn)
- 积的乘方: (ab)ⁿ = aⁿbⁿ
第三部分:一元一次方程
- 方程
- 定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 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 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 一元一次方程
- 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
- 等式的性质
- 性质1: 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 性质2: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 去分母 (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 去括号 (根据去括号法则)。
- 移项 (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 合并同类项 (分别合并方程两边的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篇二:《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几何初步与平面图形》
第一部分:线段与角
- 线段
- 概念: 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
- 性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线段的长度: 两点之间的距离。
- 线段的中点: 把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 线段的比较:
- 叠合法:将两条线段的一端重合,观察另一端的位置。
- 度量法:测量线段的长度进行比较。
- 角
- 概念: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 角的表示方法:
-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OB。
- 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
- 用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如∠1,∠α。
- 角的度量: 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1°=60′,1′=60″。
- 角的分类:
- 锐角:大于0°,小于90°。
- 直角:等于90°。
- 钝角:大于90°,小于180°。
- 平角:等于180°。
- 周角:等于360°。
- 角的比较:
- 叠合法:将两个角的一个边重合,观察另一个边的位置。
- 度量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进行比较。
- 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
第二部分:相交线与平行线
- 相交线
- 对顶角: 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 垂直
- 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垂线的性质: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 平行线
- 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 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命题
- 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 真命题: 正确的命题。
- 假命题: 错误的命题。
- 互逆命题: 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则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
- 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出矛盾,从而证明结论成立。
第三部分:平面图形的认识
- 多边形
- 定义: 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 分类: 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 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n-2) × 180°,其中n是多边形的边数。
- 三角形
- 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
- 三角形的分类:
- 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
- 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 三角形的稳定性
-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 中线: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
- 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
- 四边形
- 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
-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特殊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
篇三:《七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一部分:数据的收集
- 总体、个体、样本
- 总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
- 个体: 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对象。
- 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 抽样调查
- 定义: 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的方法。
- 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
- 抽样调查的优点: 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 全面调查
- 定义: 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进行调查的方法。
- 全面调查的优点: 调查结果准确。
- 适用范围: 总体较小或者调查具有破坏性。
第二部分:数据的整理
- 频数与频率
- 频数: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 频率: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频率 = 频数 / 总数
- 表格整理: 制作频数分布表,包括组别、频数、频率等。
- 统计图
- 条形统计图: 用条形的长短表示不同项目的频数或频率。
- 扇形统计图: 用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 折线统计图: 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根据数据的类型和要表达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 绘制统计图的步骤: 确定横纵坐标,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绘制条形、扇形或折线。
第三部分:数据的描述
- 平均数
- 定义: 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 计算公式: 平均数 = (数据1 + 数据2 + … + 数据n) / n
- 加权平均数: 将数据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 中位数
- 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
- 众数
- 定义: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 极差
- 定义: 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 计算公式: 极差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数据的离散程度
-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
-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 用样本估计总体
- 抽样原则: 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性。
- 估计方法: 用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等估计总体的相应指标。
- 注意事项: 样本容量越大,样本越能代表总体,估计结果越准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