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生物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关键阶段,它承载着从微观遗传到宏观进化、从个体健康到生态平衡的桥梁作用。为巩固所学,系统梳理庞杂的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认知框架,一份详尽的知识点总结显得至关重要。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查漏补缺,高效备考。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呈现三篇详尽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篇一:《八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章 基因的传递
一、遗传与变异1. 遗传: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即生物体的性状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例如,龙生龙,凤生凤。遗传使得物种能够保持其基本特征的稳定。2. 变异:亲子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现象。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等的统称。 *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判断是否为相对性状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同种生物,二是同一性状。
二、基因、DNA和染色体1. 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控制着生物的性状。2.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它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 成分: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 * 形态与数量: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不同物种的体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是特定的。例如,人体体细胞中有23对(46条)染色体。 * 存在位置:主要位于细胞核内。3.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结构:DNA分子为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 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包含一个DNA分子。4. 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它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 功能: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例如,有控制双眼皮的基因,也有控制单眼皮的基因。 * 与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位于DNA上,DNA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细胞核是“信息库”,染色体是“书架”,DNA是“书籍”,基因是“书籍中的文字信息”。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 显性基因: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2. 隐性基因: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3.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基因组成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如AA或Aa),表现出来的就是显性性状。4. 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当基因组成是两个隐性基因时(如aa),才会表现出来。5. 基因组成(基因型):与性状表现有关的基因构成。如AA、Aa、aa。6. 表现型:生物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矮茎。7.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基因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生殖细胞中。
四、人的性别遗传1. 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染色体。人体体细胞中有1对性染色体。 * 女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产生的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种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 * 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一种含X染色体,另一种含Y染色体,且数量相等。2. 常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人体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3. 性别决定:受精时,若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X,发育成女性;若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发育成男性。由于男性产生两种精子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的概率是均等的,理论上为1:1。
五、变异1. 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的改变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2.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种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例如,经常锻炼的人肌肉发达,水稻在肥沃土壤中生长穗大粒多。3. 变异的意义: * 对生物本身:多数变异是有害的,但有些变异可能是有利的或中性的。 * 对生物进化: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有利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和积累,推动生物不断进化。 * 对人类实践:利用有利变异进行人工选择,可以培育出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如杂交水稻、太空育种等。
第七单元 生物的进化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 原始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其表面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是一个高温、充满还原性气体(如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没有氧气、强紫外线照射的行星。2. 化学起源说:被广泛接受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 * 第一阶段:无机小分子物质(原始大气成分)在原始地球的能量(紫外线、雷电等)作用下,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米勒实验是模拟这一过程的经典实验。 * 第二阶段:有机小分子物质随雨水汇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相互作用,长期积累,聚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 * 第三阶段:有机大分子物质在原始海洋中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和增殖能力的多分子体系,并被原始界膜包裹,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 * 第四阶段: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具有生命特征的原始生命。3. 生命起源的场所:原始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 化石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它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 规律:在地层中,越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也越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也越多。这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 始祖鸟化石:是证明鸟类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典型证据,它既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如牙齿、爪),又有鸟类的特征(如羽毛)。2. 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不同生物器官的解剖结构,通过比较它们的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来判断其亲缘关系的远近。 * 同源器官:指来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但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例如,鸟的翼、蝙蝠的翼手、鲸的鳍、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它们内部骨骼结构相似,说明它们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3. 胚胎学证据: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比较不同生物胚胎发育的异同,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例如,人和鱼的胚胎在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说明人与鱼类有共同的祖先。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1. 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2. 进化树:用来表示生物之间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的示意图。树干代表共同的祖先,分支代表不同的进化方向,分支的末端代表现存的生物类群。3. 主要历程: * 植物界:藻类植物 → 苔藓植物 → 蕨类植物 → 裸子植物 → 被子植物。 * 动物界(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 → 腔肠动物 → 扁形动物 → 线形动物 → 环节动物 → 软体动物 → 节肢动物。 * 动物界(脊椎动物):鱼类 → 两栖类 → 爬行类 → 鸟类和哺乳类。
四、自然选择学说1. 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其著作是《物种起源》。2. 核心内容: * 过度繁殖:生物普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环境所能承载的数量。 * 生存斗争: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生物个体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斗争,以争夺生存的权利。 *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且多数是可遗传的。这些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 * 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这个过程就是自然选择。3. 自然选择的作用: * 定向性: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变化会引导选择方向的改变。 * 结果:通过一代代的选择,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和加强,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 人工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选择性地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它的速度比自然选择快得多。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1.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 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 病原体: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生物。3.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人群所经过的途径。常见途径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如蚊、蝇)。4.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 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播的渠道。 *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5.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 控制传染源:隔离和治疗患者,管理好携带病原体的动物。 *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搞好饮食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 保护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 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传染病才能流行。切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二、免疫1. 免疫:人体抵抗病原体侵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2. 人体的三道防线: *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阻挡病原体侵入,其分泌物(如汗液、黏液)也有杀菌作用。这是非特异性免疫。 *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它们能溶解、吞噬和消灭多种病原体。这也是非特异性免疫。 *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脾)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构成。3. 免疫的类型: *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人一生下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包括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通常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由第三道防线完成。 *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 *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 原理: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或直接抑制病原体的活性。4. 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将疫苗(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接种到人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三、安全用药与急救1. 安全用药: * 药品分类:分为处方药(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和使用,简称Rx)和非处方药(不需处方即可购买,简称OTC)。 * 原则: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功能、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和禁忌等。注意药品有效期。 * 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对病毒性疾病无效。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可能破坏体内正常菌群。2. 急救: * 拨打急救电话:说清地点、伤情、联系方式。 * 人工呼吸:适用于呼吸停止的伤员。首先要确保其呼吸道通畅,然后进行口对口吹气。 * 胸外心脏按压:适用于心跳停止的伤员。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段,与人工呼吸配合进行。 * 止血:对于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
篇二:《八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核心主题一:生命的蓝图——遗传与变异的分子逻辑
本主题旨在深入剖析生命现象背后最根本的物质基础与规律,从基因的本质出发,层层递进,揭示性状如何代代相传,又为何千变万化。
1. 遗传信息的载体: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索
我们观察到子女与父母总有相似之处,这种现象被称为“遗传”。其背后的物质密码深藏于细胞之中。探索的路径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的。
-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细胞的生命活动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内。它如同一个庞大的中央数据库,指挥着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性状表现。
-
染色体——信息的“卷轴” :在细胞核内,存在着一种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就是染色体。它在细胞分裂时会缩短变粗,形态清晰可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好比是将信息书写其上的“卷轴”。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这为基因的成对存在奠定了基础。人类拥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
DNA——双螺旋的生命密码 :染色体主要由两种物质构成: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其中,DNA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它具有一个精巧的双螺旋结构,像一个盘旋的楼梯。这个结构不仅稳定,而且便于复制,确保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一条染色体通常由一个DNA分子构成,这个DNA分子被高度压缩盘绕。
-
基因——决定性状的功能片段 :DNA分子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但并非所有片段都承载着遗传信息。那些携带着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某一性状的DNA片段,我们称之为基因。基因是遗传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例如,控制人双眼皮的基因和控制单眼和皮的基因,就是DNA链上不同的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个DNA分子上携带着成千上万个基因。
总结关系链:细胞核 → 染色体 → DNA → 基因。 这一系列概念构成了一个严谨的逻辑层次,清晰地揭示了遗传物质的组织方式。
2. 基因的表达与传递:孟德尔的启示
基因如何控制性状,又如何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奥地利神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
显性与隐性之谜 :孟德尔发现,当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为高茎,矮茎性状仿佛“消失”了。但当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又重新出现了矮茎,且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3:1。由此,他提出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 显性基因 (A)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 隐性基因 (a)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 当一对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时(AA或Aa),生物体就表现出显性性状。
- 只有当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aa),生物体才表现出隐性性状。
-
基因的分离与重组 :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成对的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这是基因分离定律的核心。受精时,来自父母的生殖细胞随机结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得以重组,既获得了父母的遗传信息,又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变异。
-
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在产生生殖细胞时,女性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产生两种精子:含X的和含Y的,比例为1:1。因此,受精时,卵细胞与哪种精子结合是随机的,决定了后代的性别。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
3. 变异:生命多样性的源泉
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卵双胞胎除外)。变异是生命世界的常态,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无尽的素材。
-
变异的两种类型 :
- 可遗传的变异 :源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基因突变(基因内部结构改变)、基因重组(生殖过程中基因的重新组合)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这类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
- 不可遗传的变异 :仅由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并未改变。例如,光照、温度、营养等条件不同导致的个体差异。这种变异随环境改变而改变,不能遗传。
-
变异的双重性 :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既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还可能是中性的。在特定的环境下,一种原本有害的变异可能变得有利。例如,在没有杀虫剂的环境中,抗药性基因对昆虫可能是个负担,但在充满杀虫剂的环境中,它就成了生存的关键。
核心主题二:物种的演化史诗——自然选择的力量
地球上的生命从何而来?为何会呈现出如此繽紛的多样性?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演化史诗,其核心驱动力便是自然选择。
1. 追溯生命的足迹:进化的证据
-
化石:记录时间的“石书”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通过对不同地层化石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生物演化的序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这如同翻阅一本用岩石写成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生命形态。
-
比较解剖学:揭示内在的联系 :不同物种间存在的同源器官,如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虽然功能迥异,但内部骨骼结构却惊人地相似。这表明它们拥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在适应不同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分化。
2. 达尔文的逻辑:自然选择的四部曲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建立在四个关键的观察和推论之上,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
第一步:过度繁殖 。任何生物都有着远超其生存条件所能容纳的繁殖潜力。一株蒲公英能产生上百颗种子,一条雌鱼一次产卵可达数万粒。这是进化的前提。
-
第二步:生存斗争 。由于过度繁殖,而生存资源(食物、空间等)有限,个体之间为了生存和繁殖机会必然会发生激烈的斗争。这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以及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
第三步:遗传变异 。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这些差异多数是可以遗传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为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候选”材料。
-
第四步:适者生存 。在生存斗争中,那些具有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下来,并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将其有利性状遗传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更容易被淘汰。
结论: 环境作为选择者,对生物的变异进行定向筛选。经过漫长时间的累积,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这就是自然选择驱动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长颈鹿的脖子变长,不是因为它努力伸长,而是因为在古代,脖子稍长的个体更容易吃到高处的树叶,在食物短缺时更能生存下来,它们的后代继承了长脖子的性状,经过一代代选择,最终演化成今天的样子。
核心主题三:人体的防线——免疫与健康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系统,无时无刻不在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作斗争。了解人体的免疫机制和健康生活的原则,是维持生命活力的基础。
1. 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 战争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场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
- 传染源 :携带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者的路径,如空气、水、食物、接触等。
- 易感人群 :对该病原体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 预防策略:切断链条 。预防传染病的根本原则就是切断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
- 控制传染源 :隔离病人、管理好患病动物。
- 切断传播途径 :戴口罩、勤洗手、消毒、注意饮食卫生。
-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 人体的三道防线:构筑免疫长城
-
第一道防线(物理屏障) :皮肤和黏膜。它们像城墙一样,阻挡了绝大多数病原体的入侵。此道防线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 非特异性免疫 。
-
第二道防线(内部清扫)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一旦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它们就会立即行动,进行吞噬和消灭。这道防线也是 非特异性免疫 。
-
第三道防线(精准打击)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这是最强大、最精准的防线,属于 特异性免疫 。
- 当特定的 抗原 (病原体等异物)入侵后,会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专门对付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抗体 。
- 抗体与抗原会发生特异性结合,如同钥匙配锁,从而清除抗原。
- 这种免疫具有记忆性。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身体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将其消灭。 预防接种(打疫苗)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主动让身体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记忆,从而获得免疫力。
篇三:《八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核心概念问答解析
问1:遗传的本质是什么?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是怎样一种“套娃”关系? 答:遗传的本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将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1. 基本单位是基因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功能单位。它是一段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句有具体含义的话。2. 基因的载体是DNA :DNA分子是一个长链,上面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DNA就像是一本写满了很多句话(基因)的书。3. DNA的包装是染色体 :在细胞核里,长长的DNA分子为了高效地储存和传递,会与蛋白质紧密缠绕、折叠,形成棒状的结构,这就是染色体。因此,染色体就像是存放这本书(DNA)的书架。 总结来说,它们的关系是:基因<DNA<染色体。 它们共同存在于细胞核这个“遗传信息中心”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的,所以位于其上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问2:为什么我长得像父母,但又和他们不完全一样?显性、隐性状是如何决定的? 答:你长得像父母,是因为你从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中各获得了一半的遗传物质(23条染色体),这些遗传物质(基因)决定了你的基本性状,这就是“遗传”。你和他们不完全一样,是因为“变异”。变异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 基因重组 :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时,父母体内的成对基因会分开,然后随机组合进入生殖细胞。受精时,父母的生殖细胞又随机结合。这个双重随机的过程,使得你得到的基因组合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基因突变等其他变异 :遗传物质在复制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微小的错误。关于显、隐性状的决定,是由成对的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假设控制双眼皮的基因为A(显性),控制单眼皮的基因为a(隐性)。* 基因组成为AA或Aa :由于存在显性基因A,个体就表现为双眼皮(显性性状)。* 基因组成为aa :由于两个都是隐性基因,个体才表现为单眼皮(隐性性状)。所以,即使父母都是双眼皮,如果他们的基因组成都是Aa,他们都有可能将隐性基因a传给你。如果你同时从父母那里得到了a基因,你的基因组成就是aa,就会表现出与父母不同的单眼皮性状。
问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听起来很深奥,能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它的全过程吗? 答:当然可以。我们用一种生活在浅色树干上的桦尺蛾来解释。1. 过度繁殖与变异 :桦尺蛾会产下大量的卵,孵化出的后代有深色和浅色两种(这就是遗传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工业革命前,树干是浅色的,所以浅色是“有利变异”,深色是“不利变异”。2. 生存斗争 :这些桦尺蛾的天敌是鸟类。鸟类在浅色的树干上,很容易发现并吃掉颜色显眼的深色蛾子。而浅色蛾子因为有保护色,不容易被发现。这就是桦尺蛾与天敌之间的生存斗争。3.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在这个环境中,浅色蛾子(适者)的存活率更高,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而深色蛾子(不适者)大量被捕食,存活和繁殖的机会大大减少。4. 遗传积累 :存活下来的浅色蛾子将它们的浅色基因遗传给后代,所以后代中浅色蛾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反之 ,工业革命后,工厂的煤烟把树干熏黑了。这时,深色成了“有利变异”,浅色成了“不利变异”。鸟类更容易发现浅色蛾子。于是,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逆转,经过多代选择,深色蛾子成为了种群中的大多数。 核心就是 :环境(树干颜色和天敌)起到了“筛选”作用,决定了哪种变异更有利于生存,从而定向地改变了生物种群的特征。生物本身不能主动选择进化方向,是环境选择了它们。
问4. 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打疫苗为什么能预防疾病? 答: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 非特异性免疫 :也叫先天性免疫。这是人生来就有的“广谱”防御系统。它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敌人,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它包括两道防线: *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像物理城墙。 * 第二道: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像城内的巡逻兵,见谁都打。 * 特点:防御范围广,但作用不强,没有记忆性。* 特异性免疫 :也叫后天性免疫。这是后天获得的“精准制导”防御系统。它只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抗原)起作用。 * 工作方式:当一种病原体首次入侵,免疫系统会“认识”它,并产生专门对付它的“武器”——抗体。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所以第一次可能会生病。 * 特点:针对性极强(专一性),作用强大,并且有“记忆功能”。当同一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将其消灭,人就不会再生病了。 打疫苗的原理 :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病原体(减毒或灭活的),它失去了致病能力,但仍然保留了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外貌”(抗原性)。将疫苗注入人体,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模拟军事演习”。我们的免疫系统会把它当成真正的敌人,安全地产生针对它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这样,当真正的、有强致病性的病原体入侵时,我们的身体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以迅速、有力地将其清除,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二部分:知识框架与要点清单
模块一:遗传与变异 * 基本概念 * 遗传:亲子相似性。 * 变异:亲子及子代差异。 * 性状:生物体特征。 *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 物质基础 * 细胞核:遗传信息中心。 * 染色体:遗传物质载体,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人23对=46条)。 * DNA:主要遗传物质,双螺旋结构。 * 基因:DNA上决定性状的片段,控制性状。* 遗传规律 * 基因有显隐性之分(大写A为显,小写a为隐)。 * 基因组成(AA, Aa, aa)决定表现型。 * 生殖细胞形成时,成对基因分离。* 性别遗传 * 性染色体:XX为女,XY为男。 * 生男生女概率均等(1:1)。* 变异类型 *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是进化原材料。 * 不可遗传变异:环境影响,不遗传。
模块二:生物的进化 * 生命起源 * 化学起源说:无机物→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 场所:原始海洋。 * 米勒实验:支持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的过程。* 进化证据 * 化石:最直接证据。规律(地层越古老,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 * 比较解剖学(同源器官)。 * 胚胎学。* 进化历程 * 总趋势: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 进化树:表示亲缘关系。* 进化理论 *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 核心动力:自然选择。 * 四个环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 结果:有利变异积累,生物定向进化。
模块三:健康与生活 * 传染病 * 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免疫系统 * 三道防线: * 第一道(皮肤黏膜) - 非特异性。 * 第二道(吞噬细胞、杀菌物质) - 非特异性。 *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 特异性。 * 特异性免疫: * 抗原:入侵的“敌人”。 * 抗体:我方产生的“特殊武器”。 * 计划免疫(疫苗):主动获得特异性免疫。* 安全用药与急救 * 药品分类:处方药(Rx)和非处方药(OTC)。 * 用药原则:遵医嘱,读说明书,不对症不乱用,不过期。 * 抗生素:只杀细菌,不杀病毒,严禁滥用。 * 急救:拨打急救电话,人工呼吸(用于呼吸停止),胸外按压(用于心跳停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