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是医学领域一个高度专业化、强度极大的科室,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及人文关怀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在这一环境中,持续的知识更新与技能精进是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和提升救治质量的基石。因此,完成PICU进修学习并系统地撰写《PICU进修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个人学习成果的固化,更是对临床经验的深度反思与提炼,有助于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为科室及同行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本文将呈现三篇结构、侧重点及风格各异的《PICU进修总结》范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参考模板。
篇一:《PICU进修总结》
引言:进修背景与核心目标

此次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进修学习,旨在系统提升我在儿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PICU作为医院内救治患儿生命垂危、病情复杂、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核心阵地,其工作挑战性与专业性不言而喻。面对各类儿科急危重症,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重症感染、颅内高压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要求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临床敏感性、精准的诊断能力和迅速有效的治疗决策。通过此次深入学习,我期望能够在复杂危重患儿的评估、诊断、治疗和监护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同时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与人文关怀精神,为未来独立承担PICU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总结将详细回顾进修期间在临床技能、专业知识、团队协作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收获与体会。
一、临床技能的全面提升
在PICU的进修期间,我获得了大量接触并处理各类儿童危重症病例的机会,显著提升了我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
呼吸管理技能的精进: 呼吸系统疾病是PICU患儿最常见的入院原因之一。我深入学习了机械通气的多种模式,包括容量控制通气、压力控制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以及高频振荡通气等,并熟悉了不同模式的适应症、参数设置与调整原则。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多例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哮喘持续状态患儿的机械通气管理,学会了如何根据血气分析、肺部听诊、胸片及患儿临床表现,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最佳通气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此外,对于无创通气、氧疗(包括高流量氧疗)的临床应用、指征把握及并发症预防也进行了系统学习和实践。
-
循环功能支持的掌握: 危重患儿的循环衰竭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我系统学习了休克的早期识别与液体复苏策略,包括晶体液、胶体液的选择与应用时机。对于升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的药理作用、剂量计算、滴定方法及副作用监测进行了深入学习。通过参与多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儿的救治,我能够熟练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并结合患儿的尿量、皮肤灌注、末梢循环等指标,综合评估循环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神经系统危重症的处置: PICU收治的神经系统危重症患儿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我学习了癫痫持续状态、颅内高压、重型颅脑损伤、脑膜炎/脑炎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在颅内高压的监测与管理方面,我了解了颅内压监测的适应症、方法及治疗策略,包括渗透性利尿剂的应用、过度通气、镇静镇痛等。通过观察和辅助操作,我熟悉了腰椎穿刺术的操作流程、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学会了脑脊液的判读。
-
侵入性操作技能的锻炼: 进修期间,我在严格无菌操作和带教老师指导下,多次练习并辅助完成了多项关键的侵入性操作。其中包括:
- 中心静脉置管术: 熟悉了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解剖特点、操作技巧、并发症预防及置管后护理。
- 动脉穿刺置管术: 掌握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置管的要点,用于持续动脉血压监测和动脉血气分析。
- 气管插管术: 熟练掌握了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准备、操作步骤、并发症预防及插管后护理。
- 胸腔穿刺置管术: 了解了其适应症,并在模拟人上进行了操作练习。通过这些实践,我的操作熟练度、无菌观念和并发症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除了临床技能的提升,此次进修也极大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储备。
-
系统性学习与更新: 我系统回顾了儿科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知识,并结合PICU临床实践,深入学习了儿童危重症医学的最新进展。包括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最新指南、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与分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策略、电解质紊乱的纠正原则以及营养支持疗法(肠内与肠外营养)的应用。
-
特殊疾病的认知: 对于一些在普通病房较少见或病情复杂特殊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症、代谢性疾病危象、急性中毒等,我通过参与病例讨论、查阅文献、聆听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特点、诊疗流程及预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
药理学知识的应用: PICU常用药物种类繁多,剂量精准度要求极高。我着重学习了各类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特别是重症患儿肝肾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药物剂量调整的原则。对镇静镇痛药物、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等的使用指征、禁忌症、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监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PICU的工作是一个高度依赖团队协作的过程。在进修期间,我深切体会到多学科协作对于危重患儿救治的重要性。
-
跨学科协作: 我积极参与了每日的查房和病例讨论,与PICU的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营养师、康复师、药师以及相关专科(如儿外科、儿神经科、儿心脏科)的专家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调整患儿的诊疗方案。学会了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在多方建议中寻求最优解。
-
医护协作: PICU护士在患儿监护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与护士们的日常配合,我学习了危重患儿的精细化护理,如导管维护、伤口护理、体位管理、皮肤保护、营养支持的实施等。深刻理解到医护之间无缝衔接的沟通与协作是保障患儿安全的基石。
-
与家属沟通: 在PICU,患儿家属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学习了如何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在病情告知、治疗方案解释、预后评估等方面,做到语言清晰、态度温和、富有同情心,同时又坚定专业。特别是在面对病情危重、预后不佳的患儿时,如何进行人文关怀,提供心理支持,让我对医学的人文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个人成长与反思
此次PICU进修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个人心智的磨砺与成长。
-
压力应对与情绪管理: PICU的工作环境充满高压与不确定性,经常需要面对生命的脆弱和逝去。我学会了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专注,并通过与同事交流、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情绪管理,避免职业倦怠。
-
伦理思维的培养: 在复杂的医疗决策中,常常涉及伦理困境,如生命的维持与放弃、医疗资源的分配等。通过参与伦理讨论和对具体病例的思考,我开始形成自己的医学伦理观,更加尊重患儿及其家属的意愿,并努力在医学科学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
-
持续学习的动力: PICU医学知识更新迅速,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保持谦逊,永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此次进修激发了我对专业领域更深层次探索的渴望,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和规划。
五、未来展望与规划
此次PICU进修的经历对我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展望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儿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
-
巩固与深化: 将在PICU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对于尚未完全掌握的领域,将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会议、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进行补充学习。
-
实践与创新: 积极参与科室的质量改进项目,尝试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提升患儿救治水平贡献力量。
-
传帮带教: 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积极带教低年资医生和实习生,共同进步。
-
科研探索: 关注PICU领域的科研前沿,尝试参与临床研究,将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以期为儿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此次PICU进修使我在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团队协作和个人成长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验和收获,在未来的医疗工作中,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严谨的态度、更精湛的医术,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篇二:《PICU进修总结》
引言:进修目标与核心聚焦
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进修,对我而言是一次极其宝贵且极具挑战性的学习旅程。本次进修的核心目标并非仅仅停留在基础临床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加深入地聚焦于儿童危重症复杂疑难疾病的专科知识获取、前沿诊疗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在多元化临床场景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期望通过系统性地接触和分析各类高难度病例,结合循证医学原则,深化对特定疾病如复杂心血管危重症、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重症感染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诊疗方案的理解,从而提升应对极端临床情况的能力。本总结将着重阐述在专科知识深化、高级病例管理、循证实践与学术参与方面的具体收获。
一、专科知识的深度拓展与前沿理解
此次PICU进修使我对多个高难度专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了质的飞跃。
-
复杂心血管危重症管理: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 深入学习了各类复杂先心病(如大动脉转位、法洛四联症、单心室生理等)术后的血液动力学特点、围术期并发症(如低心排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心律失常、感染等)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我参与了术后患儿的床旁查房,熟悉了应用Swan-Ganz导管或PICCO等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评估心功能和容量状态,并学习了各类正性肌力药、血管活性药、肺血管扩张剂的精确滴定和撤药原则。
- 危重型心肌炎与心肌病: 对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病程进展特点、以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适应症、禁忌症及管理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关注了ECMO在儿童心肺衰竭中的应用时机、参数设置、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神经系统重症的精细化管理:
- 癫痫持续状态的规范化治疗: 学习了其快速诊断流程,掌握了一线、二线、三线抗癫痫药物的选择与序贯用药策略,包括苯二氮卓类、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硫喷妥钠、咪达唑仑持续泵注等药物的剂量调整和监测。对于难治性癫痫的非药物治疗(如生酮饮食、迷走神经刺激术)也有所涉猎。
- 重型颅脑损伤与颅内高压: 深刻理解了颅内压(ICP)监测的意义,学习了无创和有创ICP监测技术。对于颅内高压的阶梯式治疗方案,包括头部抬高、过度通气、甘露醇/高渗盐水的使用、镇静镇痛、冬眠疗法、亚低温治疗等,掌握了其作用机制、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
- 急性坏死性脑病与脑死亡判定: 接触了罕见但致死率高的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病例,学习了其影像学特征和支持治疗。对于儿童脑死亡的判定标准与流程、相关伦理问题也有了系统的学习和思考。
-
重症感染与免疫缺陷患儿管理:
- 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 学习了最新国际指南,了解了儿童脓毒症早期识别的“金标准”,如快速床旁评估工具。对液体复苏、广谱抗生素的早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免疫调节治疗、源头控制等进行了重点学习。尤其关注了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如肿瘤化疗后、器官移植后)感染的特点、特殊病原体识别及抗生素/抗真菌/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 血液肿瘤患儿并发症: 接触了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在PICU常见的并发症,如肿瘤溶解综合征、化疗相关的心肌病、骨髓抑制导致重症感染、出血等,掌握了相应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二、高级病例管理中的经验积累
在PICU进修期间,我参与了诸多疑难复杂、病情瞬息万变的病例管理,这些经历极大地提升了我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整合管理: 接触了多例因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导致肺、心、肾、肝、脑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的患儿。我学会了从整体上评估患儿的病情,识别器官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并制定全面的支持治疗方案。例如,在管理一例重症肺炎合并ARDS、感染性休克、急性肾损伤的患儿时,我不仅要关注呼吸机的调整,还要兼顾循环支持、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与参数、电解质紊乱的纠正以及营养支持。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模式是处理MODS的关键。
-
罕见病与遗传代谢病的危象处理: 遇到了一些罕见病或遗传代谢病患儿急性发作的危象,如有机酸血症、尿素循环障碍等。我学习了如何在短时间内识别这些疾病的特征,并根据其特殊病理生理机制,迅速启动特异性治疗,如特殊饮食干预、清除毒性代谢产物等,这要求医生不仅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快速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
复杂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PICU患儿长期卧床、侵入性操作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我重点学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压力性损伤、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早期处理方案。例如,在VAP预防中,我学习了口腔护理、气囊管理、床头抬高、早期肠内营养等综合措施的实施细节。
三、循证实践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PICU的工作要求医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懂得如何运用和质疑知识。
-
文献查阅与证据评估: 进修期间,我积极参与科室的文献学习和专题讨论。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知识,对研究设计、方法学、结果解读进行批判性评估,判断证据的等级和可信度。
-
临床指南的应用与反思: 对于国际上关于儿童脓毒症、ARDS、AKI等疾病的最新指南,我进行了深入学习。然而,我同时也认识到指南是基于大样本研究的共识,在面对个体差异巨大的危重患儿时,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科室现有资源和自身经验进行灵活变通,而非生搬硬套。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我能够更加灵活、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
-
病例讨论中的深度思考: 每日的疑难病例讨论是提升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我积极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并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评估一例难治性休克患儿时,我会思考除了感染因素外,是否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过敏反应、心肌抑制等其他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鉴别诊断和检查建议。
四、科研与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
在PICU进修期间,我不仅专注于临床实践,也积极参与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拓宽了视野。
-
学术讲座与专题讨论: 参加了科室组织的多次学术讲座,内容涵盖儿童危重症医学的各个前沿领域,如基因组学在PICU的应用、新型呼吸支持技术、危重症患儿的长期预后等。这些讲座帮助我及时了解学科最新进展。
-
病例报告与PPT制作: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我参与撰写并完成了几份疑难病例的报告,并制作了相关的PPT,在科室内部进行了汇报。这锻炼了我的文献综述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学术汇报技巧。
-
参与研究项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协助科室进行了某项临床研究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接触了临床科研的流程和方法,对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统计学处理有了初步概念。
五、未来职业发展的展望
此次PICU进修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深知儿童危重症医学是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领域,我将把进修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
深化专业特长: 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我计划进一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亚专业方向(如儿童心血管重症或儿童神经重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争取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
持续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学习,保持对最新诊疗进展的敏感性。
-
投身科研实践: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主动发现临床问题,尝试将其转化为科研课题,争取独立开展或参与更深层次的临床或基础研究,为儿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培养带教能力: 随着经验的增长,我希望能够承担起带教年轻医生和实习生的责任,传承知识,分享经验,共同推动科室的进步。
此次PICU进修不仅使我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我将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和对患儿健康的责任,继续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篇三:《PICU进修总结》
引言:进修的超越性目标
此次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进修,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对单一临床技能或疾病知识的学习,更深层次地聚焦于我在医疗团队中的领导力、教学能力、质量改进意识以及多学科协作精神的培养。PICU作为高度集成的医疗单位,其高效运转不仅依赖于个体医生的专业素养,更离不开卓越的团队管理、持续的流程优化和富有远见的领导力。我期望通过此次进修,不仅提升个人的临床能力,更能掌握如何通过教学、指导、参与质量管理项目,以及促进跨部门合作来整体提升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儿的安全水平。本总结将详细阐述我在教学带教、质量改进、多学科协作与系统思维、以及专业领导与倡导方面的实践与收获。
一、在教学与带教中发挥关键作用
进修期间,我积极抓住机会,将所学知识与经验传授给低年资医生、实习生及新入职护士,发挥了重要的带教作用。
-
床旁教学与示范: 我主动承担了新入职医生和实习生的床旁教学任务。在查房时,我会结合具体病例,详细讲解疾病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案的制定依据以及病情变化的观察指标。例如,在教授危重患儿休克评估时,我不仅讲解了CVP、MAP等监测指标的意义,更强调了对皮肤灌注、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等临床体征的综合判断,并示范了如何进行快速体格检查。
-
专题讲座与案例分享: 我参与组织并主讲了多场内部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了“儿童机械通气的初始设置与管理”、“重症感染患儿的液体复苏策略”、“PICU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在讲座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典型的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并鼓励大家提问和讨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
-
技能操作培训指导: 在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等培训中,我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协助对低年资医生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和实际操作的辅助指导。我强调无菌原则、解剖定位和并发症预防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操作中的心得体会和避免失误的经验。通过这些实践,我的教学能力和沟通技巧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积极参与质量改进项目
在PICU,持续的质量改进是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服务效能的核心。我积极参与了多项质量改进(QI)项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识别改进机会: 我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观察、参与科室会议和阅读相关文献,主动识别了科室在某些流程或管理中存在的潜在改进机会。例如,在一次内部讨论中,我提出了关于PICU患儿镇静镇痛方案的标准化问题,认为不同医生之间的用药习惯可能导致患儿镇静深度不一,影响预后。
-
参与项目规划与实施: 我加入了科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质量改进小组。在小组中,我负责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VAP预防的最新指南和最佳实践。参与制定了新的VAP预防Bundle(一揽子干预措施),包括口腔护理、气囊压监测、床头抬高、早期肠内营养和镇静中断等。我还协助收集了实施前后VAP发生率、患儿住院天数等关键指标的数据。
-
流程优化与制度建设: 我参与了PICU危急值报告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缩短危急值从实验室发出到临床医生接收并采取干预的时间,从而提高危急值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我也协助修订了部分临床路径和操作规范,使之更加符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科室实际情况。
-
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 在多个质量改进项目中,我协助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如统计特定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新方案实施后的改善效果等。通过对数据的解读,我学会了如何量化改进效果,并为后续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三、强化多学科协作与系统思维
PICU的患儿病情复杂多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学科协作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
建立跨学科沟通桥梁: 我主动与儿外科、儿神经科、儿心脏科、影像科、药剂科、营养科以及康复科的同事们进行沟通交流。在联合查房和病例讨论中,我学会了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审视患儿病情,综合各方意见,制定出更加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例如,在处理一例多发伤患儿时,我不仅关注了生命体征的稳定,还与外科医生讨论了手术时机,与神经科医生评估了脑损伤情况,与康复科医生制定了早期康复计划。
-
理解系统运行机制: 通过在PICU的深入工作,我对医院内部的运行机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我认识到,一个高效的PICU不仅需要优秀的临床医生和护士,还需要完善的后勤保障、畅通的物资供应、便捷的信息系统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我尝试从系统层面思考问题,例如,如何通过改进物资管理流程来减少药物短缺或器械故障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
促进团队凝聚力: 我积极参与科室的各项团队建设活动,如经验分享会、团建活动等。我认识到,一个和谐、相互信任的团队是高效协作的基础。我努力营造开放、尊重的沟通氛围,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四、专业领导与倡导的初步实践
在PICU的进修过程中,我开始尝试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专业领导作用,并为患儿利益进行积极倡导。
-
复杂病例的决策协助: 在面对一些诊断困难、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的复杂病例时,我主动查阅大量文献,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积极参与科室的决策讨论,为制定最终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不仅锻炼了我的专业判断力,也让我初步体会到在专业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责任。
-
患儿安全与权益倡导: 我时刻关注患儿的安全,一旦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如用药错误、流程缺陷),我及时向带教老师或上级医师汇报,并提出改进建议。在与患儿家属沟通中,我不仅解释病情和治疗,更积极倡导家属参与到患儿的护理中,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维护患儿的最大利益。
-
自我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此次进修,我深刻认识到专业领导力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临床实践、教学、科研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未来承担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做好准备。
五、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承诺
此次PICU进修对我而言是一次全面的洗礼和升华,它不仅极大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质量改进、团队协作和领导力方面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
持续深耕教学: 我将继续致力于医学教育,积极参与临床带教和专题讲座,培养更多优秀的儿科重症医学人才。
-
深化质量管理: 我将把质量改进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积极参与或主导科室的质量改进项目,力争在某些特定领域取得突破。
-
拓展多学科协作: 我将继续加强与各兄弟科室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多学科协作网络,为患儿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追求卓越领导: 我将持续学习管理学和领导力知识,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争取在未来能够承担更重要的管理职责,为科室乃至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进修的经历让我对“医者仁心”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将怀着感恩之心,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儿童危重症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守护患儿的生命健康而不懈奋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