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是小学数学学习的转折点,知识难度和抽象程度显著提升。系统地对四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有效查漏补缺,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份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各单元核心内容、攻克重难点,提升解题能力。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呈现三篇详尽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以单元章节为序,基础知识点全面梳理版)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一、核心知识点梳理
-
数的认识范围扩展: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即十进制计数法。
-
数位顺序表:
- 个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 万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 亿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 学生需要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数位顺序表,知道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
大数的读法:
- 分级读: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 亿级、万级的读法与个级的读法相同,读完后要加上“亿”字或“万”字。
-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 其他数位上,无论有一个0还是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
大数的写法:
- 从高位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 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 关键是听清“亿”和“万”字,确定级的分界线。
-
大数的比较:
-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 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
数的改写:
- 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方法是找到万位或亿位,去掉末尾的4个0或8个0,然后加上“万”字或“亿”字。
- 例如:30000 = 3万;500000000 = 5亿。
-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 根据要求,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
- 关键是看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
- 如果这个数字小于5(0, 1, 2, 3, 4),就直接舍去尾数,用“≈”连接。
- 如果这个数字大于或等于5(5, 6, 7, 8, 9),就在它的前一位上加1,再舍去尾数,用“≈”连接。
- 注意:求出的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
-
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重难点解析与典型例题
-
难点1:含0大数的读写。
- 解析:学生常常在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时出错。要牢记规则: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位置的0(无论几个)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就要用0占位。
- 例题:读出 8003050020,并写出由“五千零三亿、四十二万”组成的数。
- 剖析:读数时,分级为 80|0305|0020。亿级读“八十亿”,万级读“零三百万五千”,个级读“零二十”。连起来就是“八十亿零三百万五千零二十”。注意万级和个级开头的0都要读出来。
- 写数时,“五千零三亿”写作 5003,“四十二万”写作 0042(因为万级必须有四位),个级没有提到,全部用0补齐,所以写作 500300420000。
-
难点2:近似数的精确度理解。
- 解析:学生容易混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和“精确到万位”的含义。两者意思相同,都是要保留到万位。关键是看千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
- 例题:将 398456 分别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和精确到十万位。
- 剖析: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精确到万位):看千位是8,大于5,所以向万位进1。39+1=40。所以结果是 400000,写作 40万。
- 精确到十万位:看万位是9,大于5,所以向十万位进1。3+1=4。所以结果是 400000。
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一、核心知识点梳理
-
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
-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长度。
-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无法测量长度。
- 联系与区别: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
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
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 计量单位:“度”,用符号“°”表示。
- 度量工具:量角器。
- 将圆周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
-
角的分类:
- 锐角:小于90°的角。
- 直角:等于90°的角。
- 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
- 平角:等于180°的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
- 周角:等于360°的角,角的始边与终边重合。
- 关系:1周角 = 2平角 = 4直角。
-
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 量角步骤(三步法):“点对点”(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线对边”(0°刻度线对准角的一条边)、“读度数”(看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注意内外圈刻度的选择。
- 画角步骤(三步法):“画射线”(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一条边)、“点对点、线对边”(将量角器中心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点描点”(在量角器上找到所需度数的刻度线,并描一个点)、“连线”(从射线的端点出发,经过描的点画出另一条射线)。
二、重难点解析与典型例题
-
难点1:用量角器读数时内外圈的选择。
- 解析:学生经常读错刻度。判断方法是看0°刻度线在哪一圈,如果角的一边对准的是内圈的0°,就读内圈的度数;如果对准的是外圈的0°,就读外圈的度数。简记为“边靠哪圈读哪圈”。
- 例题:一个角的开口向左,一条边对准了量角器外圈的180°(即内圈的0°),另一条边指向内圈的60°和外圈的120°,这个角是多少度?
- 剖析:因为角的一边对准的是内圈的0°刻度线,所以应该读取内圈的度数,这个角是60°。
-
难点2:利用三角板拼角。
- 解析:一副三角板有两个,一个是等腰直角三角板(45°, 45°, 90°),另一个是普通直角三角板(30°, 60°, 90°)。利用加法或减法可以拼出不同的角。
- 例题:用一副三角板,不能拼出下面哪个角?A. 15° B. 75° C. 105° D. 140°
- 剖析:A. 15° = 60° - 45° 或 45° - 30°,可以拼出。 B. 75° = 45° + 30°,可以拼出。 C. 105° = 60° + 45°,可以拼出。D. 140° 无法通过加减组合得到。所以选D。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核心知识点梳理
-
口算与估算:
- 口算:三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将三位数与整十数的“十”位前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 估算:将三位数和两位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整十数进行计算。常用“四舍五入”法。估算结果用于判断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
笔算方法:
- 用两位数的个位去乘三位数,得到的积的末位要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 用两位数的十位去乘三位数,得到的积的末位要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 注意连续进位。
-
积的变化规律: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 例如:A × B = C。如果A不变,B乘10,那么新的积就是 C × 10。
-
与乘法相关的数量关系:
- 单价 × 数量 = 总价
- 速度 × 时间 = 路程
- 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 工作总量
二、重难点解析与典型例题
-
难点1: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 解析:当乘数中间有0时,也要用它去乘,注意进位;当乘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例题:计算 208 × 30 和 160 × 50。
- 剖析:
- 208 × 30:可以先算 208 × 3 = 624,再在末尾添上1个0,得 6240。
- 160 × 50:可以先算 16 × 5 = 80,两个因数末尾共有2个0,所以在80后面再添2个0,得 8000。注意80本身末尾的0也要算上。
-
难点2: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 解析:这类问题考验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不是死算。
- 例题:已知 25 × 4 = 100,那么 25 × 12 = ? (250) × 4 = ?
- 剖析:
- 25 × 12:因为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从4变成了12(乘了3),所以积也应该乘3,100 × 3 = 300。
- (250) × 4:因为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从25变成了250(乘了10),所以积也应该乘10,100 × 10 = 1000。
后续单元简述(因篇幅限制,仅列出核心)
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掌握平行线和垂线的定义与画法;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特别是试商方法(“四舍五入”法、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第六单元 统计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 :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学习解决“烙饼问题”、“排队论”等模型,寻找最优方案。
篇二:《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以知识模块为纲,关联整合与深度解析版)
模块一:数与代数——大数的认知与运算体系构建
本模块整合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个单元,旨在建立从数的认知到复杂计算的完整知识链条,强调数感、运算能力和模型思想的培养。
一、 核心概念的关联与深化
-
计数单位与数位:构建大数世界的基石
- 深度理解 :四年级数学的核心是从“个级”思维跃迁到“万级”、“亿级”的集团化思维。学生不仅要记住“个、十、百、千、万…”的顺序,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十进制”本质。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其价值是其本身乘以该数位的计数单位。例如,
50607080中的6,代表的是6个十万,而不是孤立的6。这种理解是后续进行大数运算和估算的基础。 - 关联应用 :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如
123 × 45,实际上是123 × 5和123 × 40的合并。123 × 40就是利用了十进制思想,先算123 × 4,再将结果(代表4个百二十三)提升到十位(乘以10)。这与大数的读写中,每个数级的独立性与整体性是相通的。
- 深度理解 :四年级数学的核心是从“个级”思维跃迁到“万级”、“亿级”的集团化思维。学生不仅要记住“个、十、百、千、万…”的顺序,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十进制”本质。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其价值是其本身乘以该数位的计数单位。例如,
-
读写法则与数的构成:数的语言表达
- 技巧提炼 :“分级”是处理大数的万能钥匙。无论是读数、写数还是比较大小,都应先按四位一级进行划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零”的用法,它在数中起到的是“占位”而非“断开”的作用。如
20002000读作“二千万二千”,万级末尾的零不读,但连接两个非零数字的零必须读。 - 易错辨析 :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45678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34.5678万(超纲知识,但有助于理解),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则是35万。前者是精确转换,后者是模糊估计。学生必须明确题目要求是“改写”还是“求近似值”。
- 技巧提炼 :“分级”是处理大数的万能钥匙。无论是读数、写数还是比较大小,都应先按四位一级进行划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零”的用法,它在数中起到的是“占位”而非“断开”的作用。如
二、 运算能力的进阶与策略
-
乘除法的笔算:算法的程序化与意义理解
- 算法核心 :无论是乘法还是除法,其竖式计算的本质都是基于乘法分配律和数的位值原理。
123 × 45 = 123 × (40 + 5) = 123 × 5 + 123 × 40。竖式计算的第二步,积的末位要对齐十位,就是因为正在计算的是123 × 40,结果自然是整十数。 - 除法试商策略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其难点在于试商。
- 基础策略—“四舍五入”法 :将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但需注意,若除数是“五入”的,初商可能偏小,需要调大;若除数是“四舍”的,初商可能偏大,需要调小。
- 进阶策略—“同头试商法” :当被除数和除数的前两位相近时,如
128 ÷ 18,可以将18看作20,商6,但18×6=108,余20,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应商7。这种微调能力是计算熟练度的体现。 - 特殊策略—“折半估商法” :当除数接近
15, 25等特殊数时,如148 ÷ 25,可以想4个25是100,6个25是150,所以商5比较合适。
- 算法核心 :无论是乘法还是除法,其竖式计算的本质都是基于乘法分配律和数的位值原理。
-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从“会算”到“巧算”
- 知识铺垫 :虽然本学期未系统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但相关思想已经渗透。例如,
125 × 88可以拆分为125 × 80 + 125 × 8,这就是分配律的雏形。 - 积与商的变化规律 :这是运算定律的基础。
- 积的变化规律 :
a × b,若a乘n,b除以n,则积不变。这在简化计算中非常有用,如25 × 16 = 25 × (4 × 4) = (25 × 4) × 4 = 100 × 4 = 400。 - 商不变的性质 :
a ÷ b,a和b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商不变。这是除法简算的利器,如300 ÷ 25 = (300 × 4) ÷ (25 × 4) = 1200 ÷ 100 = 12。
- 积的变化规律 :
- 知识铺垫 :虽然本学期未系统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但相关思想已经渗透。例如,
三、 解决问题的模型化思考
-
典型数量关系模型 :
- “单价×数量=总价”模型 :这是购物情境的基础。可以引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解决问题时,要先辨别题目给出了哪两个量,要求的是哪个量。
- “速度×时间=路程”模型 :这是行程问题的基础。同样可以引申出两个除法关系式。四年级开始接触简单的相遇问题,如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求相遇时间。其核心思想是“路程和 ÷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优化思想的初步渗透
- “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排队倒水问题,本质上是统筹规划问题,是“数与代数”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高级应用。其核心是寻找最优解,避免时间或资源的空置与浪费。例如,烙饼问题(每次最多烙两张,每面1分钟),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是先烙A、B的正面,然后拿出A,放入C,烙B的背面和C的正面,最后烙A、C的背面,总共3分钟。这培养了学生的多步推理和全局规划能力。
模块二:图形与几何——从线的世界到角的空间
本模块整合了“角的度量”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旨在引导学生从静态的、孤立的图形认知,发展到对图形间位置关系、内在属性和动态变化的理解。
一、 基本元素与概念的精准把握
-
线、角、形的层级关系 :
- 线是基础 :直线、射线、线段是构成平面图形的基本元素。它们的区别在于端点的数量和能否延伸,这决定了它们能否被测量。
- 角是关系 :角描述的是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所形成的“张开程度”,是一种位置关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个概念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形是组合 :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由特定的线段(边)和角构成的封闭图形。
-
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 定义深化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强调“同一平面”是关键,排除了异面直线的情况。“相交成直角”是垂直的唯一定义。
- 应用 :平行与垂直是后续学习图形性质的基础。例如,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就是利用了“从一条线(底)向其平行线(另一底或对边)作垂线段”的原理。高是一条垂线段,是点到直线距离的体现。
二、 测量与绘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量角与画角 :这是将抽象度数与具体图形对应的关键技能。使用量角器时,“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读数看另一边”是基本步骤。难点在于根据角开口的方向正确读取内外圈的刻度。
-
画平行线与垂线 :需要借助三角板和直尺。画垂线的核心是“一贴、二移、三画”,即直尺贴紧已知直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紧直尺移动,直到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然后画线。画平行线的核心是利用三角板的平移。
三、 图形特征的归纳与比较
-
平行四边形 :
- 核心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 动态特性 :“不稳定性”或“易变形性”,这个特性使其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伸缩门。
- 高 :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作的垂线段。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但对应同一条底边的高的长度都相等。
-
梯形 :
- 核心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平行的那组边叫“底”(上底、下底),不平行的那组边叫“腰”。
- 特殊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直角梯形(一个腰垂直于底)。
- 高 :从上底的一点向下底作的垂线段。
模块三:统计与概率——数据的呈现与解读
本模块主要涉及“统计”单元,重点是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
从单式到复式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同时呈现和比较两组或多组相关数据。例如,比较某校男、女生在不同兴趣小组的人数。
-
读图与析图 :
- 读图要素 :先看标题,了解统计内容;再看图例,分清不同颜色或样式的直条代表什么;然后看横纵轴,明确数据的分类和单位;最后读取具体数据。
- 分析数据 :不仅要能读出具体数值,还要能进行比较(哪个最多/最少)、计算(总和、差值)和预测(根据趋势做出简单推断)。
通过这种模块化的整合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篇三:《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以易错点辨析与解题技巧为核心的实战攻略版)
前言: 本总结旨在直击四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雷区”与“瓶颈”,通过对易错概念的深度辨析、计算陷阱的揭示以及典型应用题解题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从“懂”到“对”,从“对”到“精”的飞跃。
第一部分:概念辨析与思维误区
易错点一:大数认知中的“模糊地带” * 错误表现 : 1. 读数时, 40080050 读作“四千零八万零五十”。 2. 写数时,“四百万零四”写作 40000040 。 3. 认为“位数”就是“数位”,“计数单位”就是“数字”。* 根源剖析 : 1. 对“分级”读数的规则掌握不牢,错误地将个级的读法生搬硬套到万级。万级中的 4008 应读作“四千零八”,后面跟上“万”字。 2. 对“占位”的理解不到位。“零四”意味着百位和十位都是0。 3. 基本概念混淆。 12345 是一个五位数,“位数”是5;“万位”是“数位”,是位置;“万”是“计数单位”,是度量标准。* 解题金钥匙 : 1. “四位分级法” :拿到一个大数,先从个位起,每四位划一分隔线,如 4008|0050 。然后按级读写,级内按个级规则处理。 2. “占位对号法” :写数时,先画出数位顺序表,听到什么数就填入对应数位,没听到的高级位和中间位用 0 补齐。 3. “造句理解法” :用一句话把概念串起来——“ 12345 这个 五位数 ,最高 数位 是 万位 ,它的 计数单位 是 万 。”
易错点二:角的度量中的“视觉陷阱” * 错误表现 : 1. 认为画得长的边,对应的角就大。 2. 用量角器量角时,不看0刻度线,直接读取另一边对应的数字。 3. 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个点。* 根源剖析 : 1. 对“角的大小取决于两边张开程度”这一本质理解不深,受视觉干扰。 2. 量角器使用方法不熟练,特别是对内外圈刻度的选择感到困惑。 3. 混淆了图形本身与图形的度数。平角和周角首先是“角”,有顶点和边,只是边的位置特殊。* 解题金钥匙 : 1. “动态演示法” :想象一个角的两条边是时钟的指针,指针转动得越开,角越大,与指针长短无关。 2. “零点定位法” :量角时,先确定角的一条边对准的是内圈还是外圈的 0 刻度线,然后沿着同一圈的刻度去读取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3. “要素检查法”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看它有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从顶点引出的射线。平角是一条边绕顶点旋转了180度,周角是旋转了360度。
第二部分:计算技巧与常见陷阱
陷阱一: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0”劫 * 错误表现 : 1. 208 × 45 ,用 5 乘 208 时, 5×0=0 ,忘记加上个位进上来的 4 。 2. 160 × 50 ,先算 16×5=80 ,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写成 8000 。这是对的。但是,如果算 160 × 25 ,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先算 16×25=400 ,然后添一个0得 4000 。* 根源剖析 : 1. 对乘法法则“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的理解片面,忘记了还要加上进位数。 2. 对“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的适用条件不清。该方法仅适用于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情况,可以把0提前,先算非零部分的乘积,再补0。当只有一个因数末尾有0时,必须按正常竖式计算或口算。* 防坑策略 : 1. “口诀加心法” :心里默念“0乘任何数得0,再加进位数”。 2. “还原标准法” :对于不确定的简便算法,老老实实列竖式计算,是避免错误的最好方法。 160 × 25 的竖式中,第二步是用 2 (代表20)去乘 160 ,得到 3200 ,而不是 320 。
陷阱二:除法试商中的“反复拉锯” * 错误表现 :试商时,调商过程漫长,反复乘、减、比较,效率低下。* 根源剖析 :对除数和被除数的数感不强,缺乏有效的估算策略。* 提速技巧 : 1. “同头无除商八九” :当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一位数相同时,如 184 ÷ 19 ,可以把 19 看作 20 ,试商 9 。 2. “除数折半商四五” :当除数接近 15, 25, 35 等时,可以利用它们的倍数关系快速估商。如 130 ÷ 26 , 26 接近 25 , 5 个 25 是 125 ,所以可以试商 5 。 3. “差数补商法” :试商后,如果余数接近除数,说明商小了,可以调大 1 。如 200 ÷ 38 ,试商 5 , 38×5=190 ,余 10 , 10 远小于 38 ,商 5 正确。但如果 230 ÷ 38 ,试商 5 余 40 , 40 比 38 大,说明商小了,应改商 6 。
第三部分:应用题解题思维专题
专题一:“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的辨析 * 模型特征 : * 归一问题 :已知总量和份数,求“单一量”,再根据这个“单一量”求另一个总量。步骤是“先除后乘”。 * 例:8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240米,照这样计算,5台织布机6小时织布多少米? * 解法:先求1台织布机1小时织布多少米(单一量): 240 ÷ 8 ÷ 3 = 10 (米),再求总量: 10 × 5 × 6 = 300 (米)。 * 归总问题 :已知单一量和份数,求“总量”,再根据这个“总量”求另一个份数。步骤是“先乘后除”。 * 例:一个修路队,5人8天修路400米,照这样计算,10人修1000米需要多少天? * 解法:先求1人1天修路多少米(单一量): 400 ÷ 5 ÷ 8 = 10 (米),再求10人1天修多少米: 10 × 10 = 100 (米),最后求天数: 1000 ÷ 100 = 10 (天)。* 解题关键 :抓住不变的“单一量”,即“每份数”。无论是哪种问题,第一步都是求出这个核心的“单一量”(如每台机器每小时的产量、每人每天的工作量)。
专题二:行程问题中的“相对运动”初探 * 核心公式 :速度 × 时间 = 路程* 思维升级 :四年级开始接触简单的相遇和追及思想。 * 相遇问题 :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 核心思想 :两人走的路程之和等于A、B两地的总路程。 * 关键量 :“速度和”,即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 * 公式 :路程和 ÷ 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例:甲地到乙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几小时后相遇? * 解法:先求速度和: 60 + 80 = 140 (千米/小时),再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 420 ÷ 140 = 3 (小时)。* 解题策略 :画线段图。画一条线段表示总路程,用箭头表示两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这样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路程和”的构成,帮助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