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中公式总结

zhenzhen 总结与计划1阅读模式

《物理高中公式总结》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知识点,还能在解题过程中提供快速准确的参考。物理公式繁多,容易混淆,一份精心整理的公式总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物理高中公式总结》的目的在于,将高中物理的重要公式进行归纳整理,方便学生查阅和记忆,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解决物理问题。本文将呈现几篇不同侧重点的《物理高中公式总结》范文,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核心公式,提升物理学习水平。

篇1:《物理高中公式总结》

一、力学

物理高中公式总结
  1. 运动学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 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
      • 速度位移关系式:v² - v₀² = 2ax
      • 平均速度公式:v̄ = (v₀ + v)/2 = x/t
      • 重要推论:Δx = aT² (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运动模型之一。务必掌握其基本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描述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公式描述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速度位移关系式则将速度和位移联系起来,无需时间参数。平均速度公式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可以简化计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Δx = aT²这个推论,在处理纸带问题时非常有效。

    • 自由落体运动:

      • 速度公式:v = gt
      • 位移公式:h = (1/2)gt²
      • 速度位移关系式:v² = 2gh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掌握其公式能够解决抛体运动的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问题。

    • 竖直上抛运动:

      • 上升最大高度:H = v₀²/2g
      • 上升时间:t = v₀/g
      • 落回原处时间:T = 2v₀/g

      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作是先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注意上升和下降过程的对称性,例如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到达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

    • 抛体运动:

      •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x = v₀t
      •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y = (1/2)gt²
      • 合速度:v = √(v₀² + (gt)²)
      • 合位移:s = √(x² + y²)

      抛体运动的处理方法是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分别研究两个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然后通过矢量合成得到合运动的规律。

    • 匀速圆周运动:

      • 线速度:v = s/t = 2πr/T = ωr
      • 角速度:ω = θ/t = 2π/T = 2πf
      • 向心加速度:a = v²/r = ω²r = (4π²/T²)r
      • 向心力:F = ma = mv²/r = mω²r = m(4π²/T²)r

      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运动模型之一。线速度描述了物体沿圆周运动的快慢,角速度描述了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是维持物体做圆周运动所必需的。需要注意的是,向心力不是一种特殊的力,而是指向圆心的合力。

  2. 力与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 牛顿第三定律: F = -F'

      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石。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掌握牛顿三定律,能够分析和解决各种力学问题。

    • 摩擦力:

      • 静摩擦力:0 ≤ f ≤ fmax
      • 滑动摩擦力:f = μN

      摩擦力是常见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由外界条件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 重力: G = mg

    • 弹力: 胡克定律:F = kx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胡克定律描述了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能量

    • 功: W = Fscosθ
    • 功率: P = W/t = Fvcosθ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描述了做功的快慢。注意功的计算公式中的夹角θ。

    • 动能: Ek = (1/2)mv²

    • 势能:

      • 重力势能:Ep = mgh
      • 弹性势能:Ep = (1/2)kx²

      动能和势能是两种常见的能量形式。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弹性势能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 动能定理: W合 = ΔEk = Ek₂ - Ek₁

    • 机械能守恒定律: ΔEp + ΔEk = 0 或 Ep₁ + Ek₁ = Ep₂ + Ek₂

      动能定理描述了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描述了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的规律。

二、电磁学

  1. 静电场

    • 库仑定律: F = k(q₁q₂/r²)

      库仑定律描述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电场强度: E = F/q = kQ/r² (点电荷)

    • 电势: φ = U/q
    • 电势差: U = Ed

      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强弱,电势描述了电场的性质,电势差描述了电场中两点之间的电势之差。

    • 电场力做功: W = qU

    • 电势能: Ep = qφ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2. 恒定电流

    • 电流: I = Q/t
    • 电压: U = IR
    • 电阻: R = ρL/S

      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欧姆定律: U = IR

    • 电功率: P = UI = I²R = U²/R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电功率描述了电流做功的快慢。

    • 焦耳定律: Q = I²Rt

      焦耳定律描述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

  3. 磁场

    • 磁感应强度: B = F/IL

      磁感应强度描述了磁场的强弱。

    • 安培力: F = BILsinθ

    • 洛伦兹力: f = qvBsinθ

      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洛伦兹力是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4. 电磁感应

    • 磁通量: Φ = BScosθ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 = nΔΦ/Δt

      磁通量描述了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条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 感应电动势:

      • 导体切割磁感线:E = BLv
      • 线圈转动:E = nBSωsinωt

      导体切割磁感线和线圈转动都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 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光学

  1. 光的折射: n = sinθ₁/sinθ₂
  2. 光的衍射和干涉
  3. 光的电磁说

四、原子物理

  1. 玻尔理论
  2.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 = mc²

以上公式总结涵盖了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并灵活运用到实际解题中。

篇2:《物理高中公式总结》

一、力学:构建运动与力的桥梁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至关重要。以下公式总结将从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三个方面,帮助你构建完整的力学知识体系。

  1. 运动学:描述运动之美

    • 基本概念:

      • 位移 (x):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 速度 (v):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 加速度 (a):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 匀变速直线运动核心公式:

      •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 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 (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 速度位移关系式:v² - v₀² = 2ax (联系速度和位移,不含时间)
      • 平均速度:v̄ = (v₀ + v)/2 = x/t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解决很多复杂运动问题的基础。理解并熟练运用这四个核心公式,能够轻松应对相关问题。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各物理量的矢量性。

    • 自由落体运动: (a = g)

      • 速度:v = gt
      • 位移:h = (1/2)gt²
      • 速度位移关系:v² = 2gh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掌握其特点,可以简化计算。

    • 抛体运动: (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 水平方向:x = v₀t
      • 竖直方向:y = (1/2)gt²
      • 合速度:v = √(v₀² + (gt)²)
      • 射程:R = v₀²sin(2θ)/g (θ为抛射角)
      • 最大高度:H = (v₀sinθ)²/2g

      抛体运动是考试的重点。掌握分解的思想,分别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最终合成得到合运动的规律。理解射程和最大高度的公式推导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

    • 匀速圆周运动:

      • 线速度:v = 2πr/T = ωr
      • 角速度:ω = 2π/T = 2πf
      • 周期:T = 1/f
      • 向心加速度:a = v²/r = ω²r
      • 向心力:F = mv²/r = mω²r = mr(2π/T)² = mr(2πf)²

      匀速圆周运动需要关注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等物理量的关系,以及向心力的来源。记住向心力的多种表达形式,根据题目条件灵活选择。

  2. 动力学:揭示力与运动的本质联系

    • 牛顿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F合 = ma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
      • 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 -F₂₁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

      牛顿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加速度,进而求解运动状态。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平行四边形定则
      • 正交分解法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求解合力,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 摩擦力:

      • 静摩擦力:0 ≤ f静 ≤ fmax
      • 滑动摩擦力:f滑 = μN

      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并正确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是解决摩擦力问题的关键。

    • 重力: G = mg

    • 弹力: 胡克定律:F = kx

      理解重力和弹力的概念,掌握胡克定律,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奥秘

    • 功: W = Fscosθ
    • 功率: P = W/t = Fvcosθ

      理解功和功率的物理意义,掌握计算公式,能够解决能量转化的问题。

    • 动能: Ek = (1/2)mv²

    • 势能:

      • 重力势能:Ep = mgh
      • 弹性势能:Ep = (1/2)kx²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能够解决能量转化的问题。

    • 动能定理: W合 = ΔEk = Ek₂ - Ek₁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 机械能守恒定律: ΔEp + ΔEk = 0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利器。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判断是否满足守恒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电磁学:电与磁的交织

电磁学是高中物理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规律。

  1. 静电场:静止电荷的奇妙世界

    • 库仑定律: F = k(q₁q₂/r²)
    • 电场强度: E = F/q = kQ/r² (点电荷)
    • 电势: φ = Ep/q
    • 电势差: U = φ₁ - φ₂ = W/q

    • 电容: C = Q/U = εS/4πkd (平行板电容器)

    • 电场能: W = qU; E=CU^2/2
  2. 恒定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

    • 电流: I = Q/t
    • 电压: U = IR
    • 电阻: R = ρL/S
    • 欧姆定律: U = IR
    • 电功率: P = UI = I²R = U²/R
    • 焦耳定律: Q = I²Rt
  3. 磁场:运动电荷的独特领域

    • 磁感应强度: B
    • 安培力: F = BILsinθ
    • 洛伦兹力: f = qvBsinθ
  4. 电磁感应:电与磁的相互转化

    • 磁通量: Φ = BScosθ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 = nΔΦ/Δt
    • 感应电动势: E = BLv

三、光学与原子物理

  • 光的折射定律: 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
  • 光电效应方程: E = hν - W₀

这仅仅是高中物理公式的概括,为了能熟练运用,务必将公式与实践结合起来,多多练习,才能在考试中运用自如。

篇3:《物理高中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知识框架与应用技巧

物理公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但公式本身是死的,只有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条件,才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本篇总结将高中物理的重点公式进行梳理,并结合例题分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公式的应用。

一、力学部分: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对于解决力学问题至关重要。

  1. 运动学: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

    • 基本概念:

      • 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保留其质量的理想模型。
      •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 位移公式:x = v₀t + (1/2)at² (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 速度位移关系式:v² - v₀² = 2ax (联系速度和位移,不含时间)
        • 平均速度公式:v̄ = (v₀ + v)/2 = x/t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 重要推论:

        • Δx = aT² (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
      • 应用技巧:

        • 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初速度、加速度等已知量。
        • 选择合适的公式,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 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各物理量的矢量性。
        • 利用图像法,如v-t图像、x-t图像,辅助解题。
      • 例题: 一个物体以5m/s的初速度,-2m/s²的加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3s末的速度和3s内的位移。

        解:v = v₀ + at = 5m/s + (-2m/s²) * 3s = -1m/sx = v₀t + (1/2)at² = 5m/s * 3s + (1/2) * (-2m/s²) * (3s)² = 6m

    • 抛体运动:

      • 运动分解:将抛体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 水平方向:x = v₀t
      • 竖直方向:y = (1/2)gt²
      • 应用技巧:

        • 明确初速度和抛射角。
        • 分别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
        • 利用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
        • 求解射程、最大高度等问题。
      • 例题: 一个物体以10m/s的初速度,30°的抛射角抛出,求射程和最大高度。(g=10m/s²)

        解:水平初速度:v₀x = v₀cos30° = 10 * √3/2 = 5√3 m/s竖直初速度:v₀y = v₀sin30° = 10 * 1/2 = 5 m/s上升时间:t = v₀y / g = 5/10 = 0.5s最大高度:H = (1/2)gt² = 0.5 * 10 * 0.5² = 1.25m总时间:T = 2t = 1s射程:R = v₀x * T = 5√3 * 1 = 5√3 m

    • 匀速圆周运动:

      • 基本概念:

        • 线速度:描述物体沿圆周运动的快慢,v = 2πr/T
        • 角速度: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ω = 2π/T
        • 周期:物体完成一次圆周运动的时间,T = 1/f
        • 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f = 1/T
      • 向心加速度:a = v²/r = ω²r

      • 向心力:F = mv²/r = mω²r
      • 应用技巧:

        • 明确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
        • 分析向心力的来源,通常是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学问题。
      • 例题: 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以2m/s的线速度在半径为0.5m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向心力的大小。

        解:F = mv²/r = 0.2kg * (2m/s)² / 0.5m = 1.6N

  2. 动力学:揭示力与运动的关系

    • 牛顿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F合 = ma (力的瞬时作用效果)
      • 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 -F₂₁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
    •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平行四边形定则
      • 正交分解法
    • 应用技巧:

      • 受力分析: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力的合成与分解:将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计算。
      • 牛顿第二定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求解加速度或力。
      • 整体法和隔离法: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利用整体法或隔离法解题。
    • 例题: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一个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物体的加速度。(g=10m/s²)

      解:摩擦力:f = μN = 0.2 * 2kg * 10m/s² = 4N合力:F合 = F - f = 10N - 4N = 6N加速度:a = F合 / m = 6N / 2kg = 3m/s²

  3. 能量:转换与守恒的规律

    • 功: W = Fscosθ
    • 功率: P = W/t = Fvcosθ
    • 动能: Ek = (1/2)mv²
    • 势能:

      • 重力势能:Ep = mgh
      • 弹性势能:Ep = (1/2)kx²
    • 动能定理: W合 = ΔEk = Ek₂ - Ek₁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 机械能守恒定律: ΔEp + ΔEk = 0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 应用技巧:

      • 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初末状态的动能和势能。
      • 判断是否有外力做功,确定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
      • 利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建立方程,求解未知量。
    • 例题: 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从高度为5m处自由下落,求落地时的速度。(g=10m/s²)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mgh = (1/2)mv²v = √(2gh) = √(2 * 10m/s² * 5m) = 10m/s

二、电磁学部分:

  1. 静电场:

    • 库仑定律:F = k(q₁q₂/r²)
    • 电场强度:E = F/q = kQ/r²
    • 电势:φ = Ep/q
    • 电势差:U = φ₁ - φ₂ = W/q
    • 电容:C = Q/U
    • 电场力做功:W = qU
    • 电势能:Ep = qφ
  2. 恒定电流:

    • 电流:I = Q/t
    • 电压:U = IR
    • 电阻:R = ρL/S
    • 欧姆定律:U = IR
    • 电功率:P = UI = I²R = U²/R
    • 焦耳定律:Q = I²Rt
  3. 磁场:

    • 磁感应强度:B
    • 安培力:F = BILsinθ
    • 洛伦兹力:f = qvBsinθ
  4. 电磁感应:

    • 磁通量:Φ = BScosθ
    •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 = nΔΦ/Δt
    • 感应电动势:E = BLv

三、光学部分与原子物理

  • 光的折射定律: 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
  • 光电效应方程: E = hν - W₀

掌握这些公式,需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公式的适用条件,并结合例题进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

篇4:《物理高中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核心公式精讲:解题思路与技巧

高中物理公式繁多,如何高效记忆和运用是许多同学面临的难题。本篇总结不仅罗列核心公式,更注重讲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以及解题思路,帮助你真正理解物理,提高解题效率。

一、力学:构建运动和力的世界

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深刻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

  1. 运动学:精准描述运动

    • 匀变速直线运动:

      • v = v₀ + at
      • x = v₀t + (1/2)at²
      • v² - v₀² = 2ax
      • x = v̄t = (v₀ + v)t/2
      • Δx = aT²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

      • 物理意义:

        • v = v₀ + at: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a为速度变化的快慢。
        • x = v₀t + (1/2)at²:位移随时间非线性变化,由初速度和加速度共同决定。
        • v² - v₀² = 2ax:速度与位移的关系,不涉及时间,常用于解决无需考虑时间的问题。
        • Δx = aT²:简化计算,尤其适用于打点计时器实验。
      • 适用条件:

        • 直线运动
        • 加速度恒定
      • 解题思路:

        1. 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初速度、加速度等已知量。
        2. 选择合适的公式,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
        3. 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选取正方向。
        4. 利用v-t图像辅助分析,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 例题: 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以2m/s²的加速度刹车,求刹车后4s内的位移。

        • 分析:

          • 初速度v₀ = 10m/s,加速度a = -2m/s²(负号表示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 需要判断汽车是否已经停止。
        • 解答:

          • 停止时间:t = -v₀/a = -10m/s / (-2m/s²) = 5s
          • 由于刹车时间小于5s,汽车尚未停止。
          • 位移:x = v₀t + (1/2)at² = 10m/s * 4s + (1/2) * (-2m/s²) * (4s)² = 16m
    • 抛体运动:

      • 水平方向:x = v₀xt (匀速直线运动)
      • 竖直方向:y = v₀yt - (1/2)gt² (竖直上抛或自由落体运动)
      • vₓ = v₀ₓ
      • vᵧ = v₀ᵧ - gt

      • 物理意义:

        • 抛体运动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水平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受重力,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 适用条件:

        • 忽略空气阻力
        • 只受重力作用
      • 解题思路:

        1. 将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
        2. 分别分析两个方向的运动规律。
        3. 利用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建立联系。
        4. 注意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 例题: 一个物体以20m/s的速度水平抛出,求3s末的速度大小和方向。(g=10m/s²)

        • 分析:

          • 水平速度不变,竖直速度随时间增加。
        • 解答:

          • 水平速度:vₓ = 20m/s
          • 竖直速度:vᵧ = gt = 10m/s² * 3s = 30m/s
          • 合速度大小:v = √(vₓ² + vᵧ²) = √(20² + 30²) = 10√13 m/s
          • 速度方向:tanθ = vᵧ/vₓ = 30/20 = 1.5,θ = arctan(1.5)
    • 匀速圆周运动:

      • v = 2πr/T = ωr
      • ω = 2π/T = 2πf
      • a = v²/r = ω²r = (4π²/T²)r
      • F = mv²/r = mω²r = m(4π²/T²)r

      • 物理意义:

        • v:线速度,描述物体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 ω:角速度,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 T:周期,物体完成一次圆周运动的时间。
        • f:频率,单位时间内物体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 a:向心加速度,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 F:向心力,维持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力,始终指向圆心。
      • 适用条件:

        • 线速度大小不变
        • 合力始终指向圆心
      • 解题思路:

        1. 明确圆周运动的半径和周期。
        2. 分析向心力的来源,通常是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3.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学问题。
        4. 注意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 例题: 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半径为1m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2s,求向心力的大小。

        • 分析:

          • 已知质量、半径和周期,可以使用F = m(4π²/T²)r计算向心力。
        • 解答:

          • F = m(4π²/T²)r = 0.5kg * (4 * π² / (2s)²) * 1m = 4.93N
  2. 动力学: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 牛顿定律:

      •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F合 = ma
      • 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 -F₂₁
    • 摩擦力:

      • 静摩擦力:0 ≤ f静 ≤ fmax
      • 滑动摩擦力:f滑 = μN
    • 应用技巧:

      • 受力分析: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力的合成与分解:将力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力,便于计算。
      • 牛顿第二定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求解加速度或力。
      • 整体法和隔离法: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利用整体法或隔离法解题。
  3. 能量:掌握能量转化与守恒

    • 功: W = Fscosθ
    • 功率: P = W/t = Fvcosθ
    • 动能: Ek = (1/2)mv²
    • 势能:

      • 重力势能:Ep = mgh
      • 弹性势能:Ep = (1/2)kx²
    • 动能定理: W合 = ΔEk = Ek₂ - Ek₁

    • 机械能守恒定律: ΔEp + ΔEk =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