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zhenzhen 总结与计划1阅读模式

《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是备战中考化学科目的重要工具。它系统梳理了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常见题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提升应试能力。一份详尽的知识点总结,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增强解题技巧,从而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本文旨在汇集多篇不同侧重的《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范文,从不同角度剖析考点,强化理解,助力考生全面掌握中考化学的重难点,为中考化学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呈现多篇范文,涵盖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等多个方面,力求全面覆盖,为考生提供全方位的复习指导。

篇1:《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与分类

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

  1.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 原子不显电性。
  2. 分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由原子构成,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
    • 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如水、氧气等。
  3.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如Na+、Mg2+。
    • 阴离子:带负电荷,如Cl-、SO42-。
    •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如NaCl、K2SO4。
  4. 元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如H、O、Fe。
    • 元素组成物质,不讲个数。
    •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O、Si、Al、Fe、Ca、Na、K、Mg、H。

二、物质的结构

  1. 原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
    • 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质子数。
    • 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 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时,化学性质稳定。
  2. 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离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
    • 阳离子:失去电子,核外电子数小于质子数。
    • 阴离子:得到电子,核外电子数大于质子数。
  3.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O2。
    • 化合物:元素符号按一定顺序排列,并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明原子个数,如H2O、NaCl。
    • 书写规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在后,氢在前;正价在前,负价在后。
  4. 结构式 :表示分子中原子连接方式的式子,常用短线表示共价键。

三、物质的分类

  1. 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Fe。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CO2、NaCl。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如盐水、糖水。
    •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泥水。
    •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牛奶。
  3.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CO2、Fe2O3。
  4.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HCl、H2SO4、HNO3。
  5.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KOH、Ca(OH)2。
  6. :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NaCl、K2SO4、NH4Cl。

第二部分:物质的化学性质

一、氧气的化学性质

  1. 与金属反应 :
    •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镁在氧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铜在氧气中加热:2Cu + O2 加热 2CuO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2. 与非金属反应 :
    • 碳在氧气中燃烧:C + O2 点燃 CO2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 点燃 SO2 (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磷在氧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3. 与有机物反应 :
    • 甲烷在氧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放出大量的热)
  4. 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1. 可燃性 :
    •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 氢气是清洁能源,燃烧产物是水。
  2. 还原性 :
    •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管口有水雾出现)
  3. 氢气的用途 :作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

三、碳的化学性质

  1. 常温下的稳定性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2. 可燃性 :
    •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产生一氧化碳)
  3. 还原性 :
    • 碳还原氧化铜:C + 2CuO 高温 2Cu + CO2↑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4. 碳的用途 :作燃料、冶金原料、化工原料。

四、酸的化学性质

  1. 与指示剂反应 :
    •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 与活泼金属反应 :
    • 酸 + 金属 → 盐 + 氢气
    • 例如:Zn + H2SO4 → ZnSO4 + H2↑
  3.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例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4. 与碱反应 :
    • 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
    • 例如:HCl + NaOH → NaCl + H2O
  5. 与盐反应 :
    • 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 例如: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五、碱的化学性质

  1. 与指示剂反应 :
    •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
  2.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
    •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例如: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 与酸反应 :
    • 碱 + 酸 → 盐 + 水 (中和反应)
    • 例如:NaOH + HCl → NaCl + H2O
  4. 与盐反应 :
    • 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反应物必须都可溶,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 例如: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六、盐的化学性质

  1. 与金属反应 :
    • 盐 + 活泼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反应物盐必须可溶,金属必须比盐中的金属活泼)
    • 例如:Fe + CuSO4 → Cu + FeSO4
  2. 与酸反应 :
    •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 例如: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 与碱反应 :
    •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反应物必须都可溶,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
    • 例如: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4. 盐与盐反应 :
    • 盐 + 盐 → 新盐 + 新盐 (反应物必须都可溶,生成物必须有沉淀)
    • 例如: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第三部分:化学方程式

(包含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反应类型,此处省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第四部分:溶液

一、溶液的组成

  1.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剂 :溶解溶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如水、酒精等。
    •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二、溶解度

  1.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 影响因素 :
    • 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
    • 溶剂种类:不同的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3. 溶解度曲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 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如何变化。
    • 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 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三、溶液的浓度

  1. 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 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称量固体溶质或量取液体溶质,将溶质加入溶剂中溶解。
  2. 溶解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
    •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 (溶解度 / (100g + 溶解度)) × 100%

四、影响固体溶解速度的因素

  1. 温度 :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2. 搅拌 :搅拌能加快溶解速度。
  3. 颗粒大小 :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第五部分:金属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 一般性质 :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 特殊性质 :
    • 汞在常温下是液体。
    • 不同金属的硬度、熔点、密度等不同。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 与氧气反应 :
    • 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 例如: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 防止铁生锈的措施:保持金属表面干燥、涂油、刷漆、镀金属等。
  2. 与酸反应 :
    • 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金属必须位于氢的前面)
    • 例如:Zn + H2SO4 → ZnSO4 + H2↑
  3. 与盐溶液反应 :
    • 金属 + 盐溶液 → 新盐 + 新金属 (金属必须比盐中的金属活泼)
    • 例如:Fe + CuSO4 → Cu + FeSO4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 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第六部分:酸、碱、盐的通性

(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此处不再重复)

第七部分:化学计算

(包含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此处省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篇2:《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微观构成 :
    • 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元素 :
    •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 化学式 :
    • 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4. 化合价 :
    • 元素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数值。
    •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H +1,O -2,Cl -1,Na +1,K +1,Mg +2,Ca +2,Al +3,Fe +2/+3,Cu +2,Zn +2。
    •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 原子结构 :
    • 原子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
    •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6. 离子结构 :
    • 阳离子:失去电子,带正电荷。
    • 阴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荷。
    • 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类似,但需标明离子的电荷数和电荷种类。
  7.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
    •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 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
  8. 质量守恒定律 :
    •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质量守恒的原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二、物质的分类

  1. 纯净物与混合物 :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2. 单质与化合物 :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 氧化物 :
    •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 例如:H2O、CO2、Fe2O3。
  4. 酸、碱、盐 :
    •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 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三、化学用语

  1. 元素符号 :
    •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例如:O、H、Fe。
  2. 化学式 :
    •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 例如:H2O、CO2、NaCl。
  3. 化学方程式 :
    • 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书写原则: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观察法。
    • 例如:2H2 + O2 点燃 2H2O。
  4. 离子符号 :
    • 表示离子种类和电荷数。
    • 例如:Na+、Cl-、SO42-。
  5. 结构式 :
    • 表示分子中原子连接方式的式子。
    • 例如:H-O-H(水)。
  6. 化合价的表示 :
    •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正负,后数值。
    • 例如:+2Mg、-2O。

专题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一、氧气

  1. 物理性质 :
    •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液态氧气是淡蓝色液体,固态氧气是淡蓝色固体。
  2. 化学性质 :
    • 支持燃烧,是常用的氧化剂。
    • 与金属反应:
      • 3Fe + 2O2 点燃 Fe3O4
      • 2Mg + O2 点燃 2MgO
      • 2Cu + O2 加热 2CuO
    • 与非金属反应:
      • C + O2 点燃 CO2
      • S + O2 点燃 SO2
      • 4P + 5O2 点燃 2P2O5
    • 与有机物反应:
      • 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 用途 :
    •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冶炼金属。

二、氢气

  1. 物理性质 :
    •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
    • 可燃性:2H2 + O2 点燃 2H2O
    • 还原性:H2 + CuO 加热 Cu + H2O
  3. 用途 :
    • 作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

三、碳及其化合物

  1. 碳的单质 :
    • 金刚石、石墨、C60等。
    • 金刚石:硬度最大,用于制造切割工具。
    • 石墨:质软,具有导电性,用于制造电极、铅笔芯。
  2. 二氧化碳 :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 与石灰水反应:CO2 + Ca(OH)2 = CaCO3↓ + 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 用途:灭火,化工原料,气体肥料。
    • 温室效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 一氧化碳 :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 化学性质:
      • 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 还原性:CO + CuO 加热 Cu + CO2 (用于冶炼金属)
    • 毒性: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

四、金属

  1. 物理性质 :
    • 具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 化学性质 :
    • 与氧气反应:
      • 4Al + 3O2 = 2Al2O3
      • 2Mg + O2 点燃 2MgO
      • Fe + O2 + H2O = Fe2O3·xH2O (铁生锈)
    • 与酸反应:
      • Fe + 2HCl = FeCl2 + H2↑
      • Zn + H2SO4 = ZnSO4 + H2↑
    • 与盐溶液反应:
      • Fe + CuSO4 = FeSO4 + Cu
  3. 金属活动性顺序 :
    • K > Ca > Na > Mg > Al > Zn > Fe > Sn > Pb > (H) > Cu > Hg > Ag > Pt > Au
  4. 金属的冶炼 :
    • 还原法:用CO、H2、C等还原金属氧化物。
    • 电解法:电解金属化合物(如电解Al2O3)。

五、酸、碱、盐

  1. 酸的性质 :
    • 与指示剂反应:
      •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
      •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 与金属反应:
      • 酸 + 金属 → 盐 + 氢气
    •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与碱反应:
      • 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
    • 与盐反应:
      • 酸 + 盐 → 新酸 + 新盐
  2. 碱的性质 :
    • 与指示剂反应:
      •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
      •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
    •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
    • 与酸反应:
      • 碱 + 酸 → 盐 + 水 (中和反应)
    • 与盐反应:
      • 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3. 盐的性质 :
    • 与金属反应:
      • 盐 + 活泼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 与酸反应:
      •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 与碱反应:
      •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 盐与盐反应:
      • 盐 + 盐 → 新盐 + 新盐
  4.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
    • 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 处理工厂排放的酸碱性废水。
    • 医药卫生。

专题三: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 溶解过程 :
    • 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溶剂分子(或离子)间隙扩散。
    •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离子)。
  2.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
    • 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多数固体)。
    • 搅拌:搅拌能加快溶解速度。
    • 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二、溶解度

  1. 溶解度定义 :
    •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 溶解度曲线 :
    •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 应用:
      • 查阅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 判断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如何变化。
      • 确定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
    • 温度: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 溶剂种类:不同的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三、溶液的浓度

  1. 质量分数 :
    •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 计算公式: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 100%
  2.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
    •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溶质。
    • 量取:用量筒量取液体溶剂。
    • 溶解:将溶质加入溶剂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3. 溶解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
    •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 (溶解度 / (100g + 溶解度)) × 100%

四、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 :
    •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
    •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
    • 改变温度:对于多数固体物质,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 增加或减少溶质: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可能变为饱和溶液;减少溶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 增加或减少溶剂:增加溶剂,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减少溶剂,不饱和溶液可能变为饱和溶液。

专题四:化学与生活

(包含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常见材料等,此处省略,可根据具体需求补充)

篇3:《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一、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及其变化。

二、化学的研究方法

  •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 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查阅资料法等。

三、化学的价值与作用

  • 化学在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化学促进了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化学学习的方法

  •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 注意观察和实验,积极思考。
  •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 各成分的用途:氮气(化工原料、保护气)、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稀有气体(保护气、照明)、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灭火)。

二、氧气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与金属反应:
      •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 镁在氧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 铜在氧气中加热:2Cu + O2 加热 2CuO
    • 与非金属反应:
      • 碳在氧气中燃烧:C + O2 点燃 CO2
      •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 点燃 SO2
      • 磷在氧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 与有机物反应:
      • 甲烷在氧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 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KClO3 MnO2, 加热 2KCl + 3O2↑
    •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2H2O2 MnO2 2H2O + O2↑

三、氮气和稀有气体

  •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
  •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照明。

四、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 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和颗粒物(如粉尘、烟尘等)。
  • 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燃煤等。
  • 空气污染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 保护空气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和分子

  •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
  •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 质子:带正电荷。
  • 中子:不带电荷。
  • 电子:带负电荷。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

二、元素

  •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按照质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变规律。
  •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 金属元素:大多数带有“钅”字旁(汞除外)。
    • 非金属元素:大多数带有“石”、“气”、“氵”字旁。

三、离子

  •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由原子失去电子形成。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由原子得到电子形成。
  •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第四章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 化学式的意义:
    • 表示一种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适用于分子构成的物质)。
  • 化学式的书写:
    • 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稀有气体等),由分子构成的单质要标明分子构成(如O2、H2等)。
    • 化合物:一般规律:正价在前,负价在后;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
    • 书写步骤:确定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书写元素符号,标明原子个数。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