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强化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 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我校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
- 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学习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 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 加强班主任的考核与评价,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 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 组织辅导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 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 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 教师队伍建设: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 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 鼓励教师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做到教书育人。
-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 重视行为规范教育:
- 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 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 组织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
- 加强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评价,鼓励学生争做文明礼仪标兵。
- 加强安全教育:
- 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
-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 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 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 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文化。
-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 开展文体活动:
-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通过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
-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 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德育工作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 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 组织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 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和文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 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成立家长委员会:
- 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 通过家长委员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共同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工作的创新性还不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还需加强,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还需完善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 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 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完善德育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德育工作的成效。
-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篇二:《小学德育工作总结》——以习惯养成为核心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习惯养成”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统一思想
学期初,我校召开德育工作会议,明确本学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要以“习惯养成”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会议,统一了全体教师的思想,使大家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二、构建体系,夯实基础
-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我校修订完善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班级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供了制度保障。
- 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 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 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行为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 强化习惯养成训练:
-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垃圾不落地”、“节约用水用电”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习惯。
- 组织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卫生清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劳动习惯。
-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习惯养成计划,并定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三、创新载体,丰富活动
- 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班会:各班围绕“好习惯伴我成长”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活动。通过讲故事、演小品、朗诵诗歌等形式,展示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分享习惯养成的经验和方法。
- 举办“习惯养成”主题征文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习惯养成”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 开展“星级习惯”评比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星级习惯”评比活动。根据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表现,评选出“文明礼仪星”、“学习进步星”、“卫生清洁星”等星级习惯。通过评比,树立了榜样,营造了良好的习惯养成氛围。
- 组织“习惯养成”家长课堂:邀请专家、教师为家长开设“习惯养成”家长课堂,向家长传授科学的习惯养成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在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四、家校联动,形成合力
- 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共同探讨习惯养成的方法。
-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和文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习惯养成”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星级习惯评比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共同为学生的习惯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成果展示,巩固成效
学期末,我校组织了“习惯养成”成果展示活动。各班通过展板、照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本班在习惯养成方面取得的成果。学校还对在习惯养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班级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成果展示,巩固了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取得的成效,激发了学生继续保持良好习惯的积极性。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期,我校在习惯养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还不够强,习惯养成的方法还不够科学,家校合作还不够深入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
-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科学的习惯养成方法。
- 深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 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习惯养成”为核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具有良好习惯、健康人格的合格小学生而努力奋斗!
篇三:《小学德育工作总结》——聚焦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着重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通过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心理素质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构建生命教育体系,提升生命价值认知
- 课程融入: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例如语文课中学习歌颂生命的诗歌,自然课中了解生物的生长与繁衍,思品课中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 主题活动:
- 开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应急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组织“感恩生命,拥抱阳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 举行“生命故事分享会”,邀请优秀人士分享自己的生命经历,激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 环境创设:在校园内设置生命教育宣传栏,张贴生命教育主题海报,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呵护学生心灵
- 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 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讲解如何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 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
- 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培养成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阳光体育”活动:
-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篮球、足球等,增强学生的体质,释放学生的压力。
- 举办运动会,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 艺术疗法活动:
- 开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疗法活动,让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社团,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 户外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如野外生存训练、团队合作游戏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毅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筑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 举办家长课堂: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
- 开设家长咨询热线:为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 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 建立家校心理健康互助平台: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建立家校心理健康互助平台,方便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期,我校在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命教育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心理咨询师的队伍还不够壮大,家校合作还不够深入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生命教育的趣味性。
-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
- 深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 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聚焦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具有健康身心、积极向上、热爱生命的合格小学生而努力奋斗!
篇四:《小学德育工作总结》——侧重校园文化建设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 美化校园景观:
- 在校园内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绿色、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
- 设置文化墙、宣传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校园文化活动成果。
- 在走廊、教室等场所悬挂名人名言、励志标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 打造特色文化角:
- 各班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角,展示班级风采。
- 文化角内容包括学生的书画作品、手工艺品、学习成果等。
- 定期更换文化角的内容,保持文化角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 建设数字化校园:
- 完善校园网络设施,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学习资源。
- 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 开展线上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 读书活动:
- 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 组织读书交流会、读书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 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艺术活动:
- 举办校园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
- 组织学生参加合唱、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邀请艺术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魅力。
- 传统文化活动:
- 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 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礼仪、传统技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科技活动:
- 开展科技节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制作、科技创新比赛,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
- 邀请科技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
三、挖掘课程资源,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 校本课程开发:
- 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内容包括地方文化、传统技艺、艺术欣赏等。
- 通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课堂教学渗透:
-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将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实践活动拓展:
-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古迹等,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
- 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
- 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育人能力
- 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
- 鼓励教师阅读文化经典,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 邀请专家为教师讲解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文化育人能力。
- 组织教师参加文化考察活动,让教师感受文化的魅力。
-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 组织教师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
- 邀请其他学校的教师来校交流,分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 鼓励教师撰写文化论文,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 实施文化激励机制:
- 将教师的文化育人成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 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 营造尊重文化、崇尚文化的校园氛围。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期,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还不够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还不够明显,师资队伍的文化育人能力还有待提高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育人能力。
- 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侧重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创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
篇五:《小学德育工作总结》——注重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突出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必备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感悟劳动价值。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 理论学习:
- 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 开展“劳动光荣”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组织学生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劳动保护意识。
- 榜样引领:
- 邀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激励学生热爱劳动。
- 宣传校园内爱岗敬业的教职工的事迹,让学生学习他们的劳动精神。
- 评选“劳动小能手”、“优秀值日生”等,树立劳动榜样,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
- 价值观渗透:
-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劳动教育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生活、劳动与创造、劳动与幸福的关系。
- 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二、拓展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
- 校内劳动:
-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美化活动,如种植花草树木、清理卫生死角等。
- 开展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卫生保洁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设施的维护和保养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 家庭劳动:
- 倡导学生在家中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如洗碗、做饭、打扫卫生等。
- 鼓励学生为父母分担家务,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 开展“我的劳动我分享”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劳动经验。
- 社会劳动:
-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清理街道、看望老人、帮助残疾人等。
-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情况。
-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社会生活。
- 劳动技能培训:
- 开展种植、养殖、烹饪、缝纫等劳动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 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
-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健全评价机制,激励劳动热情
- 过程性评价:
- 建立学生劳动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参与情况和劳动成果。
- 开展劳动评价活动,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 结果性评价:
- 将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 评选“劳动之星”、“优秀劳动班级”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彰奖励。
- 开展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劳动乐趣。
- 激励性评价:
-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 鼓励学生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奖励,如积分、奖品等。
- 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四、整合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 家校合作:
- 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 开展家庭劳动指导活动,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 鼓励家长与学校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 社区联动:
- 与社区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社区环境整治等。
- 邀请社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
- 开展社区劳动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 社会参与:
- 邀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提供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技能培训。
-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事业单位,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情况。
-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社会生活。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学期,我校在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劳动实践的基地还不够充足,劳动评价的机制还不够科学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
- 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机会。
- 完善劳动评价的机制,科学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
- 加强家校合作、社区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总之,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注重劳动教育与实践体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必备的劳动技能的合格小学生而努力奋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