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zhenzhen 总结与计划1阅读模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期,知识点繁多且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系统地进行知识点总结,不仅能帮助孩子巩固所学,形成知识网络,还能有效查漏补缺,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本文将从不同侧重点出发,提供数篇详尽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篇侧重:系统性与全面性,按照教材单元顺序,逐一梳理核心知识点、重点公式与基本方法,结构清晰,便于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核心知识点1.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了方便交流和测量,我们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2. 认识米和厘米: * 厘米(cm):是较小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 米(m):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张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3. 米和厘米的关系: * 进率:1米 = 100厘米。 * 记忆口诀:一米等于一百厘米,牢记进率是关键。4. 测量方法: *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将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 * 另一端所对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 * 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量,物体的长度等于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5. 线段的认识: * 特征: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指定的长度,在两端点上点。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米和厘米的进率关系,能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2. 难点:单位的换算和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例如,教室的长度用“米”作单位,而课本的厚度用“厘米”作单位。

三、应用举例* 判断题:一支铅笔长15米。(错,应为15厘米)* 填空题:课桌高约75(厘米),旗杆高约15(米)。* 换算题:2米 = (200)厘米;300厘米 = (3)米。* 画图题:请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核心知识点1. 笔算加法: *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 笔算要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2. 笔算减法: *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 * 笔算要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退一当十。3.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 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 竖式计算:可以分步计算,用两个竖式完成;也可以列一个综合竖式进行计算。4. 估算: * 将数字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进行计算。例如,估算48+31,可以将48看作50,31看作30,结果大约是80。5.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 求“和”或“总共”用加法。 * 求“剩余”或“相差”用减法。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2. 难点:理解“进一”和“退一”的算理;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竖式写法;解决复杂的应用题。3. 易错点: * 进位加法忘记加上进位的“1”。 * 退位减法忘记在十位上减去被借走的“1”。 * 数位没有对齐。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一、核心知识点1. 角的定义: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2. 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3. 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就画成一个角。4. 角的大小: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5. 直角的认识: *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 判断方法: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 生活中的直角:书本的角、桌子的角、黑板的角等。6. 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 三种角的大小关系:钝角 > 直角 > 锐角。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角。2. 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准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

一、核心知识点1. 乘法的初步认识: *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 例如:3+3+3+3 = 12,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3×4=12 或 4×3=12。2. 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 3 × 4 = 12,读作:3乘4等于12。 * 乘数 × 乘数 = 积。3. 乘法口诀: * 必须熟练背诵并理解“九九乘法口诀表”。 * 每一句口诀都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除乘数相同的,如“五五二十五”)。4.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 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 例如:3×4+5,先算3×4=12,再算12+5=17。5. “倍”的认识: * 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 例如:求5的3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5相加,列式为 5×3=15。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熟记全部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2. 难点: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关于“倍”的应用题。区分“求几个几相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3. 易错点: * 混淆加法和乘法。 * 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导致计算错误。 * 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搞错。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一、核心知识点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 能够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左面或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 空间想象:根据看到的某一面的图形,推测物体的整体形状或组合方式。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能正确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视图。2.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根据一个或两个方向的视图,想象出物体的立体形状。

第七单元:统计

一、核心知识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一个“正”字代表数量5。 * 能根据原始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2. 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 * 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其构成(标题、项目、数量、图例)。 * 能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 * 例如:哪个项目数量最多?哪个项目数量最少?最多和最少相差多少?总数是多少?3. 提出并解决问题: *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用“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会看、会填简单的统计表,能读懂条形统计图。2. 难点: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一)

一、核心知识点1. 简单的排列: * 对给定数量的物品进行排序,探究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 方法:有序思考,固定一个位置,变换其他位置。例如,用数字1、2、3组成两位数,可以先固定十位是1,个位可以是2或3;再固定十位是2……2. 简单的组合: * 从不同的类别中各选一个进行搭配,探究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方法:有序搭配,先固定其中一类的一个物品,去搭配另一类的所有物品。 * 例如:2件上衣和3条裤子,有多少种穿法?可以用连线法或列表法,结果是 2×3=6 种。

二、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2. 难点:区分排列和组合的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条理地列举出所有可能性。


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篇侧重:应用与解题,围绕各类典型应用题进行归纳,剖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旨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第一部分:与“长度单位”相关的应用题

  1. 题型一:单位的正确选用

    • 解题思路 :首先要对“米”和“厘米”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有直观的感受。厘米很短,适合测量书本、铅笔等小物体;米很长,适合测量教室、楼房等大物体。解题时,结合生活常识,判断描述的物体长度或高度应该使用哪个单位。
    • 典型例题 :
      • 小明的身高是135(厘米)。
      • 一棵大树高约10(米)。
      • 黑板的长度约4(米)。
      • 一个橡皮擦长约3(厘米)。
    • 方法点拨 :在心里建立一个“参照物”,比如自己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张开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遇到题目时,用这个“参照物”去比对,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2. 题型二:单位换算与比较

    • 解题思路 :牢记核心进率“1米=100厘米”。将不同单位的长度化成相同单位后再进行比较或计算。通常建议将“米”化成“厘米”来计算,因为乘法比除法更容易。
    • 典型例题 :
      • 比较大小:2米 ○ 190厘米。
      • 解:因为2米 = 200厘米,200厘米 > 190厘米,所以2米 > 190厘米。
      • 计算题:一根绳子长3米,用去了50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 解:先把3米换算成300厘米。然后用总长度减去用去的长度:300 - 50 = 250(厘米)。答:还剩250厘米。

第二部分:与“100以内加减法”相关的应用题

  1. 题型一:求“和”或“总数”问题

    • 关键词 :“一共”、“总共”、“合计”等。
    • 解题思路 :将几个部分数量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 典型例题 :
      • 果园里有苹果树35棵,梨树28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树?
      • 解:35 + 28 = 63(棵)。答:一共有63棵树。
      • 公交车上原来有26人,到站后上来了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 解:26 + 15 = 41(人)。答:现在车上有41人。
  2. 题型二:求“剩余”或“相差”问题

    • 关键词 :“还剩”、“剩下”、“比…多”、“比…少”、“相差”等。
    • 解题思路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或者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用大数减小数。
    • 典型例题 :
      • (求剩余)妈妈买了50个鸡蛋,吃了12个,还剩多少个?
      • 解:50 - 12 = 38(个)。答:还剩38个。
      • (求相差)小华有42张邮票,小丽有30张邮票。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
      • 解:42 - 30 = 12(张)。答:小华比小丽多12张。
  3. 题型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用题

    • 解题思路 :理解题意,分步分析数量的变化。根据“增加”用加法,“减少”用减法的原则,从左到右列式计算。
    • 典型例题 :
      • (连加)图书馆第一次借出25本书,第二次借出36本,第三次借出17本。三次一共借出多少本?
      • 解:25 + 36 + 17 = 78(本)。答:一共借出78本。
      • (加减混合)停车场原来有65辆汽车,开走了28辆,又开来了16辆。现在停车场有多少辆汽车?
      • 解:65 - 28 + 16 = 53(辆)。答:现在有53辆汽车。
  4. 题型四:“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

    • 解题思路 :这是减法问题中“比多少”的一种变式。
      • 求比A多B的数是多少?用加法:A + B。
      • 求比A少B的数是多少?用减法:A - B。
    • 典型例题 :
      • 篮球有38个,足球比篮球多15个。足球有多少个?
      • 解:38 + 15 = 53(个)。答:足球有53个。
      • 二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比一班少3人。二班有多少人?
      • 解:45 - 3 = 42(人)。答:二班有42人。

第三部分:与“表内乘法”相关的应用题

  1. 题型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问题

    • 解题思路 :这是乘法最基本的意义。题目中若出现“每份有多少,有这样的几份,求总数”的情境,就可以用乘法。
    • 典型例题 :
      • 每个文具盒里有8支铅笔,5个文具盒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 分析:“每个文具盒8支”是相同加数,“5个文具盒”是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就是求5个8相加的和。
      • 解:8 × 5 = 40(支)。答:一共有40支铅笔。
  2. 题型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问题

    • 解题思路 : “倍”的本质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A的B倍是多少,就是求B个A相加,列式为 A × B。
    • 典型例题 :
      • 小白兔采了6个蘑菇,小灰兔采的蘑菇数量是小白兔的4倍。小灰兔采了多少个蘑菇?
      • 分析:求6的4倍是多少。
      • 解:6 × 4 = 24(个)。答:小灰兔采了24个蘑菇。
    • 易混淆点 :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区分开。例如:“小灰兔比小白兔多采了4个蘑菇”,则列式为 6 + 4 = 10(个)。要看清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倍”还是“多”。
  3. 题型三:乘加、乘减混合应用题

    • 解题思路 :题目通常包含“几份相同数量”和“一个零散数量”两部分。先用乘法算出相同部分的总数,再根据题意进行加减。
    • 典型例题 :
      • (乘加)同学们去植树,每行植7棵,植了4行,还剩下3棵没有植。一共要植多少棵树?
      • 解:先算植了的棵数:7 × 4 = 28(棵)。再算总共要植的棵数:28 + 3 = 31(棵)。答:一共要植31棵树。
      • (乘减)商店里有8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后,还剩多少个?
      • 解:先算总共有多少个皮球:8 × 6 = 48(个)。再算卖出后剩下的:48 - 20 = 28(个)。答:还剩28个。

第四部分:与“数学广角”相关的应用题

  1. 题型: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 解题思路 :核心在于“有序思考”,确保不重复、不遗漏。可以使用连线法、列表法或简单的图示法来帮助思考。
    • 典型例题 :
      • (搭配/组合)小红有3件不同的上衣(红、黄、蓝)和2条不同的裤子(黑、白)。她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 解法一(连线法):
        • 红上衣 -> 黑裤子
        • 红上衣 -> 白裤子
        • 黄上衣 -> 黑裤子
        • 黄上衣 -> 白裤子
        • 蓝上衣 -> 黑裤子
        • 蓝上衣 -> 白裤子
        • 一共6种。
      • 解法二(乘法原理):3 × 2 = 6(种)。答:她有6种不同的穿法。
      • (排列)用数字2、5、8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 解法(列表或枚举):
        • 十位是2时,个位可以是5或8,组成:25,28。
        • 十位是5时,个位可以是2或8,组成:52,58。
        • 十位是8时,个位可以是2或5,组成:82,85。
        • 一共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

篇三:《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本篇侧重:概念辨析与易错点警示,深入剖析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错误进行预警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深刻、准确的数学认知。

专题一:长度单位——“标准”与“估测”的深度理解

  • 【核心概念辨析】

    • “1厘米”和“1米”到底是什么? 它们不是指某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长度”。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米”和“厘米”,你说“桌子有3个铅笔盒那么长”,而我的铅笔盒和你的不一样长,我们就无法准确交流。所以,标准单位是为了消除误解,实现精确沟通。
    • 线段 vs. 直线 vs. 射线: 二年级只学线段,但要理解其核心特征。线段是“有限”的,它有头有尾(两个端点),所以它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而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理解这个“有限性”是关键。
  • 【易错点警示】

    1. 错误行为 :测量时,尺子的“0”刻度没有对准物体的一端,或者从“1”刻度开始量,读数时直接读终点数。
      • 深度剖析 :这源于对“测量即计数”的误解。测量的本质是看物体包含了多少个“标准单位”(如厘米)。从“0”开始,终点读数就是单位的个数。如果从“1”开始量到“5”,实际上物体覆盖了“1到2”、“2到3”、“3到4”、“4到5”这4个单位长度,所以长度是4厘米,即 5-1=4 厘米。
      • 纠正策略 :反复强调“对齐零,读末端;不对零,末端减始端”。
    2. 错误认知 :认为画得长一些的“米”就比画得短一些的“米”要长。
      • 深度剖析 :“米”是一个抽象的、固定的标准,它不因我们的画法或感知而改变。1米永远等于100厘米。需要将“单位本身”和“单位的表示”区分开。
      • 纠正策略 :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1米尺的长度是不变的,无论放在地上还是立在墙角,它的长度就是1米。
  • 【解题技巧点拨】

    • 巧用身体尺估测 :让学生记住自己身体上的一些“标准”,如:一拃(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距离)大约是10-15厘米,一个指甲盖的宽度约1厘米,走一步的距离约50厘米。这样在估测时就有据可依。

专题二:100以内加减法——“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 【核心概念辨析】

    • “进位”的本质是什么?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个“一”不是数字1,而是代表“一个十”。当个位上的数字相加超过9时,比如7+5=12,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们把“2个一”写在个位,把那个“1个十”送回到它应该在的位置——十位上去。这体现了“十进制”的核心思想。
    • “退位”的本质是什么?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这个“一”同样不是数字1,而是“一个十”。当个位4减7不够时,向十位借一个“十”,这个“十”到了个位就变成了“10个一”,与原来的“4个一”合并成“14个一”,然后用14减7。十位因为被借走了一个“十”,所以要减1。
  • 【易错点警示】

    1. 进位加的“漏” :计算28+34,个位8+4=12,个位写2,但计算十位时忘记了加上进上来的“1”,导致结果为52,而不是正确的62。
      • 纠正策略 :养成“做标记”的习惯。在十位上方用小小的数字轻轻写上“+1”,计算十位时,先看有没有标记,有就先加上它。
    2. 退位减的“忘” :计算52-27,从十位借位后,个位12-7=5,但在计算十位时,忘记了十位的5已经被借走1,仍然用5-2,导致结果为35,而不是正确的25。
      • 纠正策略 :同样是“做标记”。在被借位的数字(如5)上点一个点,提醒自己这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数了,而是“原数-1”。
    3. 横式与竖式结果不一 :在计算连加减或加减混合时,如 80-25+15,有些学生会先算25+15=40,再用80-40=40,这违反了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 纠正策略 :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一步一算,没有计算的部分要原样抄下来。或者对于初学者,强制分两步计算,即先算80-25=55,再算55+15=70。

专题三:表内乘法——“意义”与“应用”的深刻链接

  • 【核心概念辨析】

    • 3×5 和 5×3 的区别与联系 :
      • 联系 :它们的结果都等于15,运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三五十五”,体现了乘法交换律。
      • 区别 :在表示的意义上可以不同。3×5可以表示“5个3相加”,即 3+3+3+3+3;而5×3可以表示“3个5相加”,即 5+5+5。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种意义的区别很重要。例如:“每盘有5个苹果,3盘共有多少个?” 列式为 5×3 更贴合题意。
    • “倍”的真实含义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描述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乘法关系。说“A是B的3倍”,意思就是A包含了3个B,即 A = B+B+B = B×3。它是一种比较关系,不同于“A比B多3”,后者是加减关系(A = B+3)。
  • 【易错点警示】

    1. 加法与乘法混淆 :看到“5个4”就写成 5+4。
      • 深度剖析 :这是对乘法意义理解不清。要反复强化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5个4”指的是5个4相加,是4+4+4+4+4。
      • 纠正策略 :通过画图来理解。画5个圈,每个圈里画4个星星,让学生数一数总数,再思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
    2. 口诀混淆 :最常见的如“七八五十六”与“六九五十四”,“六七四十二”与“六八四十八”等。
      • 纠正策略 :除了机械背诵,更要理解口诀的推导过程。比如,记不清7×8,可以想7×7=49,再加一个7就是56。或者想7×10=70,减去两个7,70-14=56。通过多种方法辅助记忆。

专题四:角的认识——“形”与“大小”的辨证看待

  • 【核心概念辨析】

    • 角的大小到底由什么决定? 角的大小唯一决定因素是“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扇子或剪刀,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它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任何关系。
    • 直角是一个“标准角” :就像“米”是长度的标准一样,“直角”是衡量角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任何角都可以通过与直角比较,来判断它是锐角还是钝角。它是一个固定的度量(90度),不因画的大小、方向而改变。
  • 【易错点警示】

    1. 视觉误导 :认为一个用长边画出的锐角比一个用短边画出的钝角要“大”。
      • 深度剖析 :这是典型的被图形的“面积”或“边的长度”所干扰。学生的视觉直观感受压过了对概念的理性认知。
      • 纠正策略 :制作一个活动角(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保持张开程度不变,让学生观察,无论纸条长短,角的大小是不变的。然后,再固定边的长度,改变张开程度,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2. 判断直角的工具依赖 :只会在三角板摆放很“正”的情况下判断直角,一旦角被旋转,就认不出来。
      • 纠正策略 :多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拿着三角板去教室里找各种方向的直角,如桌角、门角、窗角、书角,让他们明白直角的方向是多样的,但其“方方正正”的特征不变。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