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zhenzhen 总结与计划1阅读模式

七下历史承接南北朝,开启隋唐盛世,历经两宋繁华与元朝一统,是中国古代史的关键转折期。掌握这一时期的脉络对理解封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帮助系统复习,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呈现三篇详尽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以期巩固所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篇一:《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篇侧重于以朝代更迭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制度变迁和时代特征,构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隋朝的统一与昙花一现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他改革中央机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分别负责执行、决策和审议,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他推行均田制,下令编订户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些措施使得国家府库充实,社会经济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隋朝的另一位重要君主是隋炀帝杨广。他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其功绩在于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四千多里。这一宏伟工程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物资运输,对后世影响巨大,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然而,隋炀帝的统治也充满了弊端。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除了开凿大运河,还营建东都洛阳,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人民不堪重负。最终,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的统治在风雨飘摇中迅速走向灭亡,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隋朝的速亡为后来的唐朝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第二章 盛世大唐的辉煌与转折

唐朝取代隋朝后,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局面。

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他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得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在制度上,他沿用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位的垄断,为中小地主和庶族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玄宗前期,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将唐朝的国力推向顶峰,史称“开元盛世”。此时的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和留学生。唐朝的文化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以唐诗为代表,涌现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

然而,盛极而衰是历史的规律。唐玄宗统治后期,他逐渐沉溺享乐,任用奸相,导致政治腐败。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持续了很长时间,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对唐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它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国家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之中。此后,唐朝虽然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国势已江河日下,最终在农民起义和藩镇的争斗中走向灭亡。

第三章 五代十国的纷乱与宋朝的重建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而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则先后并存着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迅速的时代,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重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们的兵权,将全国的精锐部队都收归中央直接统领,并实行“更戍法”,定期调动军队,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有效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在行政上,他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直接对皇帝负责。在财政上,将地方的财赋收入,除了留下一小部分外,绝大部分都运往中央。这些措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彻底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巩固了统一。

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即军队战斗力低下,边防空虚,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抗中长期处于守势。

第四章 两宋的经济繁荣与民族政权对峙

与宋朝并存的,有北方的辽、西夏和后来崛起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北宋与它们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双方通过榷场进行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变法内容涉及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北宋末年,北方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金国,并一举灭掉了辽国。随后,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之后,康王赵构在南方即位,建立了南宋。南宋初期,军民在岳飞等将领的带领下,奋起抵抗金军的侵略,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最终与金国议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尽管两宋在军事上积弱,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稻种植推广,棉花种植开始普及。手工业方面,煤炭的开采和使用普及,造船技术世界领先,瓷器制作精美,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商业空前繁荣,城市人口激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也十分发达,广州、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文化上,词的创作达到顶峰,涌现出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理学思想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在宋代得到应用和发展,并相继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五章 蒙古崛起与元朝的大一统

在南宋与金对峙的同时,蒙古草原上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此后,蒙古国及其后继者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国。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元朝建立后,继续南下,最终灭亡了南宋,结束了中国自唐末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大一统。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为了有效统治广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的省制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元朝还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元朝统治者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这激化了社会矛盾。元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也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大都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元朝的富庶和繁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以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元朝的统治并不稳固,最终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覆灭。


篇二:《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篇侧重于打破朝代界限,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流、文化科技等专题进行横向梳理,旨在揭示隋唐至元朝时期社会各领域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

专题一:政治制度的演进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从隋唐到元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和高度集权化的关键时期。

首先,中央官制趋于完善。隋朝创立并由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处理具体事务。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监督,有效避免了决策失误和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之手,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皇权。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削弱相权,在中央设立中书门下(后改为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并增设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与宰相相互制衡。元朝则设立中书省作为唯一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权力集中,宰相的权力大大提高,但最终仍服务于皇权。

其次,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隋朝开始创立的科举制,在唐宋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取代了以往依靠门第和推荐的九品中正制。它打破了士族门阀对政权的垄断,为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向学风气。宋代对科举制尤为重视,采取了糊名、誊录等措施,力求考试的公平公正,文官政治达到顶峰。元朝的科举制虽然时断时续,且带有民族歧视色彩,但这一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途径得以延续。

再次,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隋唐时期实行州县两级制。唐代后期,为了应对边疆威胁和镇压叛乱,设立了节度使,总揽地方军政财权,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的严重后果。宋朝吸取教训,在地方上派文官出任知州,并设通判以监察和分权,同时将地方的精兵和财赋收归中央,彻底根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元朝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域,创立了行省制度。除京城附近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在全国设立了十个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的设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至今。

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隋唐至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重心自黄河流域持续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农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共同促进了农业的巨大发展。新的农具如秧马、筒车等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水稻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生动地反映了太湖流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日益广泛,棉花在南方开始普及,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手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是这一时期的三大支柱。唐代的丝织品质地精良,花色繁多。宋代的瓷器制作工艺达到高峰,出现了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造船技术在宋元时期世界领先,能够制造出庞大的海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条件。

商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长安、扬州等国际性大都市的出现,都标志着商业的兴盛。宋朝打破了唐代“坊市”分离的制度,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出现了繁华的夜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和流通,是商业信用发展的里程碑。元朝的都城大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四通八达的驿站和海运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专题三:民族关系的交融、碰撞与统一

从隋唐到元朝,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历了从并立、对峙到最终统一于元朝的过程。

唐朝采取了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他通过和亲、册封、设立都护府等方式,处理与周边民族如突厥、吐蕃、回纥等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为汉藏友好的历史佳话。

宋朝则面临着严峻的边疆压力,长期与北方的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峙。辽由契丹族建立,宋辽之间在经过初期的战争后,签订“澶渊之盟”,开启了长期的和平交往和贸易。西夏由党项族建立,与北宋时战时和。金由女真族建立,崛起后先后灭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在长期的对峙和交往中,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例如契丹仿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女真人也逐渐接受了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封建制度。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蒙古的征服战争虽然带来了破坏,但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客观上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将辽、西夏、金、南宋以及吐蕃等政权纳入统一的版图之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元朝的统一,使得不同民族杂居共处,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元朝在境内设立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但是,元朝推行的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也造成了严重的民族隔阂与对立,是其统治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题四:对外交流的开放与中外文明的互动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以其强大的国力和高度发达的文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呈现出开放、自信的姿态,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文明的中心。

陆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国际贸易中心,来自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商人、使节络绎不绝。唐朝政府在沿线设立机构,保护商旅安全。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时多年,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南亚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海上交通日益重要。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非常繁忙,从广州等地出发,可抵达波斯湾和东非沿岸。宋元时期,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加上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外贸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泉州在元代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与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中外文化交流双向进行。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如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通过陆路和海路大量外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同时,外来文化也大量传入中国,如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对中国的思想、艺术、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景教、伊斯兰教等也相继传入。外来的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风格等也融入了中华文化,形成了唐朝文化雍容华贵、兼收并蓄的特点。元代,中外交往更为频繁,马可·波罗的来华和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的向往。

专题五:辉煌灿烂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科学技术成就斐然。隋唐时期的建筑技术高超,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已经普及,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金刚经》就出自唐代。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一次印刷史上的革命。指南针在北宋末年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地促进了海洋事业的发展。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到宋元时期,火器已在战争中广泛使用。这三大发明的外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学艺术繁花似锦。诗歌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群星璀璨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词在宋代最为兴盛,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杰出词人。元代,戏剧艺术即元曲高度发展,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的典范之作。书法方面,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风骨。绘画方面,唐代吴道子的画作被称为“画圣”,宋代的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思想领域,儒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阐释,形成了系统化的哲学体系——理学。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对后世的社会伦理、思想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篇三:《七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篇侧重于围绕核心概念、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解析,通过对关键点的深入剖析,帮助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核心制度深度解析

一、科举制:社会阶层的流动阀

科举制是隋唐至元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

  • 创立与发展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考试科目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最受重视,主要考诗赋和时务策。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场面,曾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形象地说明了科举制对于网罗人才、巩固统治的作用。宋代极大地发展了科举制,考试规模、录取人数远超唐代,且更加注重公平,创立了糊名、誊录等制度,防止考官舞弊,使得平民子弟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 历史意义与影响 :
    1. 政治层面 :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大量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 社会层面 :它为社会下层提供了一个向上流动的渠道,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3. 文化层面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这极大地推动了儒学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
  • 局限性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僵化,特别是到了后期,考试内容多局限于儒家经典,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行省制:国家治理的里程碑

行省制度是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大创举,其全称为“行中书省”。

  • 创立背景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民族众多,情况复杂。为了对广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在总结前代地方管理制度得失的基础上,创立了行省制度。
  • 基本结构 :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总领百官。在地方,除京师附近地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设十个行中书省,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巨大的权力,掌管着辖区内的军事、行政、财政等事务,但其权力受到中央的严格节制,行省的主要官员需要定期入朝述职,其任命和调动也完全由中央决定。
  • 历史意义与影响 :
    1. 巩固统一 :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克服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病,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局面。
    2. 制度奠基 :它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一种高效的地方管理模式。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明清两代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现代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就是直接脱胎于元代的行省制度。

第二部分:关键人物评述

一、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盛世的典范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榜样。

  • 主要事迹 :
    1. 善于纳谏 :他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特别是勇于采纳魏征等人的直言进谏,这成为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君臣之间形成的良好互动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佳话。
    2. 知人善任 :他用人不分民族、不计前嫌,唯才是举,任命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贤能之士为相,共同治理国家。
    3. 轻徭薄赋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开明的民族政策 :他对周边各族采取怀柔、平等的政策,通过和亲、册封等方式加强联系,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 历史评价 :唐太宗的统治,开启了唐朝近百年的盛世,他所确立的治国方略和政治风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治世的楷模。

二、岳飞:民族精神的象征

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将领,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 主要事迹 :
    1. 精忠报国 :他自幼立下报国之志,投身军旅,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猛,使得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2. 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指挥了一系列的战役,如郾城大捷等,沉重打击了金军的气焰,一度收复了许多失地,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3. 悲剧的结局 :正当他准备直捣黄龙、收复中原时,被南宋朝廷内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岳飞的悲剧,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腐朽本质。
  • 历史评价 :岳飞坚决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他的事迹千古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三部分:重大事件透视

一、安史之乱:盛唐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由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它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爆发原因 :
    1. 政治腐败 :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朝政,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导致朝政黑暗。
    2. 军事制度弊端 :唐初的府兵制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募兵制。朝廷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十大节度使,他们手握重兵,权力过大,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为叛乱埋下了祸根。安禄山一人身兼三个节度使,实力强大。
    3. 社会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 深远影响 :
    1. 社会经济遭重创 :长达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尤其是作为主要经济区的黄河流域,人口锐减,田地荒芜。这加速了中国经济重心向南方的转移。
    2. 政治格局剧变 :唐朝中央的权威一落千丈,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相互攻伐,国家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之中,唐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3. 民族关系变化 :唐朝为了平定叛乱,借用了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兵力,导致其势力壮大,对唐朝的边疆构成了新的威胁,唐朝前期开明的民族关系格局被打破。

二、靖康之变:两宋历史的分水岭

靖康之变指北宋末年金军攻破都城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 事件背景 :北宋长期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边备松弛。统治集团内部腐朽,政治黑暗。而此时,北方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军事力量异常强大。北宋统治者在外交和军事上决策失误,联金灭辽,结果引狼入室。
  • 历史影响 :
    1. 北宋灭亡,政权南渡 :靖康之变直接导致了北宋的覆亡。康王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从此开始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中国再次陷入南北分裂。
    2. 深刻的民族伤痛 :京城被洗劫一空,二帝被俘受辱,给汉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伤痛,深刻地影响了南宋时期的社会心态和文化风貌,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成为当时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
    3. 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大量的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