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二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关键。其公式繁多、概念抽象,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知识,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范文呈现,为使用者提供一份详实、易用、结构化的公式与知识体系总结。
篇一:《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一、基本概念与结构特征1. 多面体: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2. 旋转体: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 *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 * 球体: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二、三视图1. 定义:正视图(主视图)、侧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物体的正前方、正左方、正上方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2. 绘制规则: * 长对正:主视图和俯视图的长度相等。 * 高平齐:主视图和左视图的高度相等。 * 宽相等: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宽度相等。3. 识别与还原: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直观图,是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的关键。注意虚线表示看不见的轮廓线,实线表示看得见的轮廓线。
三、表面积与体积公式1. 柱体 * 直棱柱侧面积:S侧 = c·h (c为底面周长,h为高) * 正棱柱侧面积:S侧 = n·a·h (n为底面边数,a为底面边长) * 圆柱侧面积:S侧 = 2πrh (r为底面半径,h为高) * 柱体体积:V = S·h (S为底面积,h为高)
-
锥体
- 正棱锥侧面积:S侧 = (1/2)c·h' (c为底面周长,h'为斜高)
- 圆锥侧面积:S侧 = πrl (r为底面半径,l为母线长)
- 锥体体积:V = (1/3)S·h (S为底面积,h为高)
- 关系: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台体
- 正棱台侧面积:S侧 = (1/2)(c + c')h' (c和c'为上下底面周长,h'为斜高)
- 圆台侧面积:S侧 = π(r + r')l (r和r'为上下底面半径,l为母线长)
- 台体体积:V = (1/3)h(S + S' + √(SS')) (S和S'为上下底面积,h为高)
- 圆台体积:V = (1/3)πh(r² + r'² + rr') (r和r'为上下底面半径,h为高)
-
球体
- 球的表面积:S = 4πR² (R为球的半径)
- 球的体积:V = (4/3)πR³ (R为球的半径)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基本公理与推论*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线在面内)* 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面面相交)*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二、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 相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2. 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3.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0, π/2]。 * 异面直线距离:公垂线段的长度。
三、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 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 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 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线平行 ⇒ 线面平行) *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线面平行 ⇒ 线线平行)
四、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 相交:两个平面有一条公共直线。2. 平行: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 ⇒ 面面平行) *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若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 ⇒ 线线平行)
五、垂直关系1. 线线垂直:两条相交直线所成角为直角,或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为直角。2. 线面垂直 * 判定定理: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线线垂直 ⇒ 线面垂直) * 性质定理: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它垂直于该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线面垂直 ⇒ 线线垂直)3. 面面垂直 * 判定定理: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线面垂直 ⇒ 面面垂直) * 性质定理: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垂直 ⇒ 线面垂直)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 倾斜角α: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范围:[0, π)。2. 斜率k:k = tanα (α ≠ π/2)。 * 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 = 0,k = tan0 = 0。 * 当直线与y轴平行或重合时,α = π/2,斜率不存在。3. 过两点的斜率公式:k = (y₂ - y₁) / (x₂ - x₁) (其中x₁ ≠ x₂)。
二、直线的方程1. 点斜式:y - y₀ = k(x - x₀) (已知直线上一点(x₀, y₀)和斜率k)。适用于斜率存在的情况。2. 斜截式:y = kx + b (已知斜率k和y轴上的截距b)。适用于斜率存在的情况。3. 两点式:(y - y₁) / (y₂ - y₁) = (x - x₁) / (x₂ - x₁) (已知两点(x₁, y₁), (x₂, y₂)且x₁ ≠ x₂, y₁ ≠ y₂)。4. 截距式:x/a + y/b = 1 (已知x轴截距a和y轴截距b,且a≠0, b≠0)。5. 一般式:Ax + By + C = 0 (A, B不同时为0)。 * 斜率 k = -A/B (B≠0)。 * y轴截距 b = -C/B (B≠0)。 * x轴截距 a = -C/A (A≠0)。
三、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设直线l₁: y = k₁x + b₁ 或 A₁x + B₁y + C₁ = 0设直线l₂: y = k₂x + b₂ 或 A₂x + B₂y + C₂ = 0
- 平行
- 斜截式表示:k₁ = k₂ 且 b₁ ≠ b₂。
- 一般式表示:A₁/A₂ = B₁/B₂ ≠ C₁/C₂ (A₂, B₂, C₂均不为0)。
- 重合
- 斜截式表示:k₁ = k₂ 且 b₁ = b₂。
- 一般式表示:A₁/A₂ = B₁/B₂ = C₁/C₂ (A₂, B₂, C₂均不为0)。
- 相交
- 斜截式表示:k₁ ≠ k₂。
- 一般式表示:A₁/A₂ ≠ B₁/B₂。
- 垂直
- 斜截式表示:k₁ · k₂ = -1 (k₁, k₂均存在且不为0)。
- 一般式表示:A₁A₂ + B₁B₂ = 0。
四、距离与夹角公式1. 两点间距离公式: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 (点P₁(x₁, y₁), P₂(x₂, y₂))。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d = |Ax₀ + By₀ + C| / √(A² + B²) (点P(x₀, y₀)到直线Ax + By + C = 0的距离)。3. 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d = |C₁ - C₂| / √(A² + B²) (直线Ax + By + C₁ = 0与Ax + By + C₂ = 0的距离)。4. 两相交直线的夹角公式:tanθ = |(k₂ - k₁) / (1 + k₁k₂)| (θ为锐角夹角)。
第四章 圆与方程
一、圆的方程1. 标准方程:(x - a)² + (y - b)² = r² * 圆心:(a, b) * 半径:r2. 一般方程:x² + y² + Dx + Ey + F = 0 (其中D² + E² - 4F > 0) * 圆心:(-D/2, -E/2) * 半径:r = (1/2)√(D² + E² - 4F) * 方程表示圆的条件:D² + E² - 4F > 0。 * 若D² + E² - 4F = 0,方程表示一个点。 * 若D² + E² - 4F < 0,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二、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点P(x₀, y₀),圆C: (x - a)² + (y - b)² = r²。 * 点在圆外:(x₀ - a)² + (y₀ - b)² > r² * 点在圆上:(x₀ - a)² + (y₀ - b)² = r² * 点在圆内:(x₀ - a)² + (y₀ - b)² < r²
-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直线l: Ax + By + C = 0,圆C: (x - a)² + (y - b)² = r²。圆心(a,b)到直线的距离为d。
- 几何法:
- 相离:d > r (无公共点)
- 相切:d = r (唯一公共点)
- 相交:d < r (两个公共点)
- 代数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消元后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为Δ。
- 相离:Δ < 0
- 相切:Δ = 0
- 相交:Δ > 0
- 圆的切线方程:
- 过圆上一点(x₀, y₀)的切线方程:(x₀ - a)(x - a) + (y₀ - b)(y - b) = r²。
- 几何法:
-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圆C₁: (x - a₁)² + (y - b₁)² = r₁²,圆C₂: (x - a₂)² + (y - b₂)² = r₂²。两圆心间距离d = √[(a₂ - a₁)² + (b₂ - b₁)²]。
- 外离:d > r₁ + r₂
- 外切:d = r₁ + r₂
- 相交:|r₁ - r₂| < d < r₁ + r₂
- 内切:d = |r₁ - r₂| (r₁ ≠ r₂)
- 内含:d < |r₁ - r₂|
三、弦长公式1. 几何法:若直线l与圆C相交于A, B两点,弦长|AB| = 2√(r² - d²),其中r是圆的半径,d是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2. 代数法:设交点A(x₁, y₁), B(x₂, y₂),则弦长|AB| = √[(1 + k²)((x₁ + x₂)² - 4x₁x₂)] 或 |AB| = √[(1 + 1/k²)((y₁ + y₂)² - 4y₁y₂)]。其中k是直线斜率,x₁, x₂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
篇二:《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
导言:从应用视角构建知识体系
本篇总结旨在打破传统章节的壁垒,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将《数学必修二》的核心公式与思想方法进行重构。我们将知识划分为“空间度量与判定”、“解析几何基本工具”、“位置关系的代数探究”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都包含核心公式、应用场景解析、解题思路点拨,旨在帮助使用者不仅记住公式,更能灵活运用。
模块一:空间几何中的度量与判定
本模块聚焦于如何计算空间几何体的几何量(长度、角度、面积、体积)以及如何判定空间元素(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核心工具一: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
- 核心公式簇:
- 柱体体积:V = S底h
- 锥体体积:V = (1/3)S底h
- 台体体积:V = (1/3)h(S上 + S下 + √(S上S下))
- 球体体积:V = (4/3)πR³
- 圆柱侧面积:S侧 = 2πrh
- 圆锥侧面积:S侧 = πrl
- 球表面积:S = 4πR²
- 应用场景解析: 主要用于求解各类空间几何体的尺寸、容积、用料等问题。常见于“几何体的外接球与内切球”问题,需要结合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找到球心和半径。
- 解题思路点拨:
- 识别模型: 准确判断几何体是柱、锥、台、球还是组合体。
- 寻找关键量: 识别公式中的底面积S、高h、半径r、母线l等,并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求解这些量。
- “割补法”思想: 对于不规则或组合体,常常使用分割成若干规则几何体(割)或补形成一个规则几何体(补)的方法来求解体积或表面积。例如,计算一个被截去一角的正方体的体积。
- “展开图”思想: 计算多面体侧面积,尤其是求表面最短路径问题时,将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是关键。例如,求蚂蚁在圆锥表面爬行的最短距离。
核心工具二: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定
- 核心定理簇:
- 线面平行判定:平面外一条线平行于平面内一条线 ⇒ 线面平行。
- 面面平行判定: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 面面平行。
- 线面垂直判定:一条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线 ⇒ 线面垂直。
- 面面垂直判定: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 面面垂直。
- 应用场景解析: 主要用于证明题,要求根据已知条件,逻辑严谨地推导出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
- 解题思路点拨:
- 转化思想: 证明的核心在于“转化”。例如:
- 证明 面面平行 ,通常转化为证明 线面平行 。
- 证明 线面平行 ,通常转化为证明 线线平行 。
- 证明 面面垂直 ,通常转化为证明 线面垂直 。
- 证明 线面垂直 ,通常转化为证明 线线垂直 。
- 寻找“中介”: 在证明过程中,关键是找到或作出起到桥梁作用的辅助线或辅助面。例如,在证明线面平行时,需要在平面内找到那条关键的平行线,中位线定理是常用的构造工具。
- 善用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用于“从低维到高维”的证明(如线线→线面),性质定理则用于“从高维到低维”的应用(如已知面面平行,推出线线平行)。二者相辅相成。
- 转化思想: 证明的核心在于“转化”。例如:
模块二:解析几何的基本计算工具
本模块聚焦于将几何元素代数化后,如何使用公式进行基础的定量计算,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石。
核心工具一:斜率——刻画直线的“姿态”
- 核心公式: k = tanα = (y₂ - y₁) / (x₂ - x₁)
- 应用场景解析:
- 判定共线: kAB = kAC ⇒ A, B, C三点共线。
- 求直线方程: 斜率是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核心参数。
- 研究单调性: 在函数图象的切线问题中,斜率代表导数,即变化率。
- 解题思路点拨:
- 分类讨论: 使用斜率公式或相关结论时,务必考虑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斜率不存在,需要单独处理。
- 几何意义: 牢记斜率k的几何意义是倾斜角的正切值。k > 0,倾斜角为锐角;k < 0,倾斜角为钝角;k = 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
核心工具二:距离——度量空间中的“远近”
- 核心公式簇:
- 两点距离: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
- 点到直线距离:d = |Ax₀ + By₀ + C| / √(A² + B²)
- 平行线间距离:d = |C₁ - C₂| / √(A² + B²)
- 应用场景解析:
- 求几何图形的边长、高、中线长等。
- 判断点、线、圆的位置关系。 例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判断直线与圆相切、相交、相离的判据。
- 解决最值问题。 例如,求某点到直线上所有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即为点到直线的距离。
- 解题思路点拨:
- 公式前提: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要求直线方程为一般式 Ax + By + C = 0。若为其他形式,需先转化。
- 几何与代数结合: 许多最值问题,如“光线反射”、“将军饮马”等模型,可以用对称性转化为两点间距离问题,从而避免复杂的函数求导。
模块三:位置关系的代数探究
本模块聚焦于如何利用代数方法(主要是解方程组和判别式)来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核心思想。
核心工具一: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 核心思想: 联立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
- 核心判据:
- 几何法: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
- 代数法:联立方程组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
- 关系对应:d > r ⇔ Δ < 0 (相离);d = r ⇔ Δ = 0 (相切);d 0 (相交)。
- 应用场景解析:
- 求切线方程: 已知斜率、过圆外一点、过圆上一点求切线。
- 求弦长: 利用弦长公式 |AB| = 2√(r² - d²) 或 |AB| = √(1 + k²) |x₁ - x₂|。
- 解决与交点相关的最值或范围问题。
- 解题思路点拨:
- 方法选择: 几何法通常计算量更小,思路更清晰,是首选方法。只有在涉及交点坐标的具体运算时,才考虑代数法。
- 弦长公式的灵活运用: 几何法求弦长(垂径定理)最为直观。代数法中的韦达定理是关键,|x₁ - x₂| = √[(x₁ + x₂)² - 4x₁x₂]。
- 切线性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这是解决切线问题的重要几何性质。
核心工具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核心思想: 将两个圆的位置关系,转化为两个圆心之间的距离与两个圆半径之和、差的比较。
- 核心判据: 设两圆心距为d,半径为r₁、r₂。
- 外离:d > r₁ + r₂
- 外切:d = r₁ + r₂
- 相交:|r₁ - r₂| < d < r₁ + r₂
- 内切:d = |r₁ - r₂|
- 内含:d < |r₁ - r₂|
- 应用场景解析:
- 判断两圆位置关系。
- 求两圆的公切线条数。 (外离4条,外切3条,相交2条,内切1条,内含0条)。
- 求两圆相交时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 解题思路点拨:
- 方程相减: 两圆方程(需化为x², y²系数为1的一般式)相减,得到的结果就是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若相交)或连心线的中垂线方程(若为同心圆则无意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 数形结合: 在处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时,画出草图能极大地帮助理解问题,理清d、r₁、r₂之间的关系。
篇三:《数学必修二公式总结》
序章:一场从三维到二维,从“形”到“数”的认知旅程
《数学必修二》引领我们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数学思维跃迁。它始于对我们所处三维世界的直观感知——空间几何体,通过公理化的逻辑演绎,探索点、线、面之间严谨的位置关系。随后,它引入了坐标系这一强大的工具,将几何图形“翻译”成代数方程,开启了解析几何的大门。本篇总结将遵循这一认知路径,以一种叙事和关联的风格,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第一幕:立体几何的逻辑殿堂——规则与秩序的建立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始于对物体的观察。正方体、球体、棱锥……这些是 空间几何体 ,是故事的起点。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欣赏它们,更渴望量化它们。于是, 表面积与体积公式 应运而生。这些公式,如 V = (1/3)Sh,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是微积分思想的朴素体现,是对无限分割与求和的精妙概括。它们让我们能量化一个金字塔的宏伟,计算一个星球的浩渺。
然而,比度量更深邃的是关系。一个物体如何放置?一束光线如何穿行?这引出了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数学家们不满足于“看起来平行”或“感觉上垂直”,他们需要严格的定义和证明。这便是公理化方法的魅力所在。
- 基石(公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等几条公理,如同宪法,是整个立体几何大厦不容置疑的地基。
- 骨架(判定定理): 基于公理,我们搭建起了整个理论的骨架。
- 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告诉我们,要证明一条线平行于一个广阔的平面,我们无需考察平面内的每一条线,只需找到一条“代表”——平面内的一条平行线即可。这是一种“由局部推断整体”的智慧。
-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则更为苛刻,它需要一条线同时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主心骨”——相交直线。这体现了“两点一线定乾坤”的控制思想。
- 脉络(性质定理): 如果说判定定理是“由因导果”,那么性质定理就是“由果溯因”。例如, 面面平行的性质 保证了,当两个平行的“世界”(平面)被第三个平面切割时,产生的“伤痕”(交线)一定是平行的。这揭示了空间中秩序的传递性。
在这一幕中,我们学会了用逻辑的语言描述空间,公式是量化的工具,定理是推理的武器。我们的思维从直观感受,升华为严密的逻辑演绎。
第二幕:解析几何的伟大桥梁——坐标系的引入
立体几何的世界虽然逻辑严密,但处理复杂问题时,纯粹的几何作图与推导会变得异常困难。此时,一位伟大的“翻译官”—— 坐标系 登场了。它的使命,就是将“形”的语言翻译成“数”的语言,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 点的数字化: 空间中的一个位置点 P,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坐标(x, y)。
- 线的方程化: 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被一个简洁的二元一次方程 Ax + By + C = 0 所“捕获”。这条线的“性格”——它的陡峭程度( 斜率k )和位置( 截距b ),都变成了方程中的参数。从此,研究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不再需要量角器,只需比较它们的斜率 k₁ 和 k₂ 是否满足 k₁=k₂ 或 k₁k₂=-1。几何的直观变成了代数的运算。
- 距离的公式化: 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个纯粹的几何概念,在坐标系中被 两点间距离公式 d = √[(x₂ - x₁)² + (y₂ - y₁)²] 精确计算。这个公式的灵魂,正是古老的勾股定理。解析几何并未抛弃传统,而是在新的维度上赋予其生命。同样, 点到直线的距离 也有了代数化的表达,使得我们可以精确计算一个点到一条路径的最短距离。
这一幕的核心是“转化”。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关系,都被转化成了代数表达式的运算。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观察与推理”转向了“计算与求解”。
第三幕:圆的代数协奏曲——形与数的完美交融
在解析几何的世界里, 圆 是一个完美的角色。它既有简洁的几何形态,又有优美的代数方程。
- 圆的身份证明:
- 标准方程 (x - a)² + (y - b)² = r² ,如同一张信息详尽的个人档案,直接告诉我们圆的“心脏”位置——圆心(a, b),以及它的“臂展”——半径r。
- 一般方程 x² + y² + Dx + Ey + F = 0 ,则像一张需要解读的加密信息,我们需要通过配方,才能破译出圆心和半径。而判别式 D² + E² - 4F > 0,则是判断这个方程能否“孕育”出一个真实圆的“试金石”。
当直线与圆在坐标平面上相遇,一幕精彩的“代数戏剧”便上演了。
-
相遇的方式(位置关系): 它们是擦肩而过(相离),是深情一触(相切),还是刻骨铭心的两次交汇(相交)?我们有两种方式来判断:
- 几何的视角: 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这是一种宏观的、优雅的判断,充满了古典几何的美感。
- 代数的视角: 联立它们的方程,得到一个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的“命运”——由判别式Δ决定——就预示了直线与圆的“缘分”。Δ 0,两度重逢。
-
相遇的馈赠(弦长): 如果它们相交,留下的“交集”——弦,其长度也可以被精确计算。我们可以回到几何,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用勾股算出弦长的一半,这是 几何法的智慧 。我们也可以继续在代数的世界里驰骋,利用韦达定理处理交点坐标,通过 弦长公式 直接求解,这是 代数法的力量 。
终章:思想的统一
从立体几何的公理体系,到解析几何的数形结合,数学必修二的旅程,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升级。它告诉我们,世界可以用逻辑来理解,可以用代数来计算。公式和定理不是孤立的记忆碎片,而是一个宏大叙事中的不同章节,它们相互关联,彼此印证,共同描绘出数学世界的和谐与统一。掌握了这种从形到数、由数解形的思想,我们便拥有了一把解锁更复杂数学问题的钥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