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物理九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分子热运动
-
分子动理论

- 基本内容 :
-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也称为分子的热运动。
-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分子大小 :直径数量级为10⁻¹⁰米,质量极小。
- 扩散现象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间接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扩散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发生,气体中最为迅速。
- 分子间的作用力 :
- 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但其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 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小于平衡距离r₀),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
- 当分子间距离适中时(等于平衡距离r₀),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
- 当分子间距离较大时(大于平衡距离r₀),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 当分子间距离非常大时(大于10r₀),引力和斥力都变得极其微弱,可忽略不计。
- 基本内容 :
-
内能
- 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影响因素 :
- 温度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是决定物体内能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 质量 :物体的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总的动能和势能也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 状态 :物质的状态(固、液、气)改变时,分子势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内能也会改变。
-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微观层面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与分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有关;机械能是宏观层面物体整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整体运动和位置有关。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 对物体做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例如:钻木取火、压缩气体温度升高、反复弯折铁丝发热。
- 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对外做功,自身的内能减少,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例如:气体膨胀推动活塞、水蒸气顶开壶盖。
-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 热传递 :
- 定义 :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热的部分向冷的部分传递的现象。
- 发生条件 :存在温度差。
- 热量(Q)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 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 两种方式的等效性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 做功 :
-
比热容
- 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 符号与单位 :符号为c,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 物理意义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强弱。比热容大的物质,在质量和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温度较难改变。
- 水的比热容 :c水=4.2×10³ J/(kg·℃),在常见物质中最大。其应用包括:用作冷却剂、暖气系统、调节气候等。
- 热量计算公式 :
- 吸热 :Q吸 = cm(t - t₀),其中t为末温,t₀为初温。
- 放热 :Q放 = cm(t₀ - t),其中t₀为初温,t为末温。
- 统一形式 :Q = cmΔt,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
热机
- 定义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 工作原理 :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膨胀对外做功,从而实现能量转化。
- 四冲程内燃机 :
- 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吸入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
- 压缩冲程 :进、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混合气体。此过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 做功冲程 :火花塞点火,燃料剧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带动曲轴转动。此过程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冲程。
- 排气冲程 :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将废气排出。
- 能量转化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只有做功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依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 热机效率(η) :
- 定义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之比。
- 公式 :η = W有用 / Q总
- 热值(q)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
- 燃料燃烧放热公式 :Q总 = mq (气体燃料为 Q总 = Vq)。
- 效率影响因素 :热机效率通常较低,大部分能量以废气、机器散热等形式损失掉了。提高效率是热机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二章 电路
-
电荷
- 两种电荷 :正电荷、负电荷。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元电荷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e = 1.6×10⁻¹⁹ 库仑(C)。
- 摩擦起电 :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发生转移,使物体带电。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
- 导体与绝缘体 :
-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内部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
-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
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 基本组成 :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 电路状态 :
- 通路 :电路处处接通,有电流通过。
- 断路(开路) :电路某处断开,没有电流。
- 短路 :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源两极连接起来。会造成电流过大,损坏电源,必须避免。
- 电路图 :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 连接方式 :
- 串联 :将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
- 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元件相互影响,一个断开,整个电路都断开;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 并联 :将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之间。
- 特点:电流有多条支路;各支路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所在支路。
- 串联 :将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
-
电流
- 定义 :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 符号与单位 :符号I,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1A = 1000mA, 1mA = 1000μA。
- 形成原因 :电荷的定向移动。在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 电流表 :
- 作用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 符号 :圆圈中一个A。
- 使用规则 :
- 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 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被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 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
- 串联电路 :各处电流相等。I = I₁ = I₂ = ...
- 并联电路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₁ + I₂ + ...
-
电压
- 定义 :是使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 符号与单位 :符号U,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 = 1000V, 1V = 1000mV。
- 电压表 :
- 作用 :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 符号 :圆圈中一个V。
- 使用规则 :
- 必须并联在被测电路或用电器两端。
- 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 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
- 串联电路 :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 = U₁ + U₂ + ...
- 并联电路 :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U = U₁ = U₂ = ...
-
电阻
- 定义 :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 符号与单位 :符号R,国际单位是欧姆(Ω),常用单位还有千欧(kΩ)、兆欧(MΩ)。1MΩ = 1000kΩ, 1kΩ = 1000Ω。
-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
- 与材料有关: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
- 与长度有关: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 与横截面积有关:材料、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 与温度有关:大多数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滑动变阻器 :
- 原理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 作用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保护电路。
- 接法 :必须“一上一下”连接。
第三章 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
- 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公式 :I = U / R
- 推导公式 :U = IR, R = U / I
- 适用范围 :适用于纯电阻电路(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
- 理解 :
- 对于一个固定电阻R,通过它的电流I与它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
- 在电压U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它的电阻R成反比。
- 电阻R = U / I 是电阻的测量式(定义式),不是决定式。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与通过它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无关。
-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 串联电阻 :
- 总电阻 :等于各分电阻之和。R总 = R₁ + R₂ + ...
- 特点 :串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 分压作用 :在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U₁/U₂ = R₁/R₂。
- 并联电阻 :
- 总电阻的倒数 :等于各分电阻的倒数之和。1/R总 = 1/R₁ + 1/R₂ + ...
- 特点 :并联后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 分流作用 :在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I₁/I₂ = R₂/R₁。
- 串联电阻 :
-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 实验原理 :伏安法,依据欧姆定律 R = U / I。
- 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导线、待测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 电路图 :电流表与灯泡串联,电压表与灯泡并联,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
- 实验步骤 :连接电路(开关断开,滑片置于最大阻值处)、检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进行多次测量、记录数据、计算电阻、分析数据。
- 注意事项 :
- 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 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适当,正负接线柱要正确。
-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以进行多次测量,以及保护电路。
- 分析数据时会发现,灯泡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需要计算电阻的平均值时,应针对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进行讨论,而非简单求平均。
第四章 电功率
-
电能
- 定义 :电流所做的功,称为电功(W)。
- 实质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 单位 :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是度,即千瓦时(kW·h)。
- 换算关系 :1 kW·h = 3.6 × 10⁶ J。
- 电能表 :测量电路消耗电能的仪表。
- 计算公式 :W = UIt = Pt。
- 对于纯电阻电路 :W = I²Rt = (U²/R)t。
-
电功率
- 定义 :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物理意义 :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
- 符号与单位 :符号P,国际单位是瓦特(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1 kW = 1000 W。
- 计算公式
= W/t = UI。 - 对于纯电阻电路
= I²R = U²/R。 - 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
- 额定电压(U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 额定功率(P额)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 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唯一的、确定的。
- 实际电压与实际功率 :
- 实际电压(U实) :用电器实际工作时两端的电压。
- 实际功率(P实) :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 当 U实 > U额 时,P实 > P额,灯泡过亮,易烧毁。
- 当 U实 = U额 时,P实 = P额,灯泡正常发光。
- 当 U实 < U额 时,P实 < P额,灯泡较暗。
-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其实际功率。
-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 实验原理
= UI。 - 实验器材与电路图 :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相同。
- 实验目的 :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并测出其额定功率。
- 实验步骤 :类似伏安法测电阻,关键在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等于、高于、低于其额定电压,并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再根据公式计算出功率。
- 实验原理
-
焦耳定律
- 内容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 公式 :Q = I²Rt。这是电热的普适计算公式,对任何电路都适用。
- 电能与电热的关系 :
- 纯电阻电路 :电流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W = Q。即 UIt = I²Rt。
- 非纯电阻电路 (如电动机):电流做的功一部分转化为热量,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此时 W > Q。W = UIt, Q = I²Rt。
-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
- 家庭电路的组成 :进户线(火线、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灯具、开关。
- 火线与零线 :火线与大地之间有220V电压,零线与大地之间电压为0。用测电笔可以区分。
- 连接方式 :各用电器之间、插座之间都是并联的。开关控制灯具时,开关必须接在火线和灯具之间。
- 三孔插座 :左零、右火、上地。
-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
- 短路 。
- 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
- 安全用电原则 :
- 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 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 更换灯泡、修理电器时要先切断电源。
- 保险丝不能用铜丝或铁丝代替。
篇二:《物理九上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能量的视角——内能与电能
本专题旨在打破章节壁垒,从“能量”这一核心物理概念出发,整合九年级上册所学的热学与电学知识,重点梳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规律。
第一部分:内能——微观世界的能量宝库
-
内能的本质 :
- 内能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无规则运动动能和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它不是单个分子的能量,而是系统内所有分子能量的宏观体现。
- 核心关联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标志。因此,对于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必定增加。但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熔化过程)。
-
改变内能的“两条路径” :
- 做功(能量转化) :
- 本质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 实例分析 :
-
机械能 → 内能:压缩气体做功,气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是热机压缩冲程的能量转化模型。反复弯折铁丝,对铁丝做功,铁丝发热,内能增加。 -
内能 → 机械能: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是热机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模型。
-
- 热传递(能量转移) :
- 本质 :内能在不同物体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间的直接转移。
- 核心条件 :存在温度差。
- 量化描述 :热量(Q)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Q = cmΔt,公式中的比热容c是物质“储存”内能(并表现为温度变化)能力的一种体现。c越大,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越小,能量“缓冲”能力越强。
- 做功(能量转化) :
-
利用内能:热机的革命
- 能量转化链 :燃料的化学能 → (燃烧) → 燃气的内能 → (做功) → 活塞的机械能。
- 效率的思考 :热机效率 η = W有用 / Q总,为何效率总是小于100%?
- 能量损失途径 :废气带走大量内能、机器部件散热、克服摩擦做功等。这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体现了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方向性和耗散性。
- 提升效率的意义 :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部分:电能——现代社会的能量命脉
-
电能的来源与转化 :
- 来源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它将其他形式的能(如化学能、机械能、光能)转化为电能。
- 消耗(电功)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这是电能利用的核心。
-
电能 → 内能:电饭锅、电暖器(纯电阻电路),W = UIt = Q = I²Rt。 -
电能 → 机械能 + 内能:电动机,W = UIt > Q = I²Rt。其中W是总消耗电能,Q是发热损耗的能量。 -
电能 → 光能 + 内能:电灯。 -
电能 → 化学能 + 内能:给电池充电。
-
-
描述电能消耗的物理量 :
- 电功(W) :消耗电能的多少。W = UIt。
- 电功率(P) :消耗电能的快慢。P = W/t = UI。这个公式是电功率的定义式,具有普适性。
- 理解功率 :“220V 100W”的灯泡,表示其在220V电压下正常工作时,每秒消耗100焦耳的电能。它的亮度,即其实际功率,由它两端的实际电压决定。
- 电热(Q)——焦耳定律 :
- 本质 :电流的热效应,是电流做功时必然伴随的能量“损失”(对于非电热器而言)或能量“利用”(对于电热器而言)。
- 核心公式 :Q = I²Rt。此公式揭示了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是计算一切电路中电热的通用法则。
第三部分:电路中的能量分配与制约——欧姆定律的深层解读
欧姆定律 I = U/R 不仅仅是一个计算公式,它深刻地揭示了电路中能量消耗的制约关系。
- 电阻的角色 :
- 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它阻碍电流,并在电流通过时消耗电能(将其转化为内能)。从能量角度看,电阻是电路中能量转化的“场所”。
- 串联电路的能量分配(分压) :R总 = R₁ + R₂。由于电流I处处相等,根据 P = I²R,各电阻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正比(P₁/P₂ = R₁/R₂)。根据 U = IR,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也与其电阻成正比(U₁/U₂ = R₁/R₂)。因此,在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的元件,分配到的电压越多,消耗的功率也越大。
- 并联电路的能量分配(分流) :1/R总 = 1/R₁ + 1/R₂。由于电压U处处相等,根据 P = U²/R,各支路的电功率与其电阻成反比(P₁/P₂ = R₂/R₁)。根据 I = U/R,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也与其电阻成反比(I₁/I₂ = R₂/R₁)。因此,在并联电路中,电阻越小的支路,通过的电流越大,消耗的功率也越大。
专题总结:能量的统一视角
九年级上册物理的核心,是围绕“内能”和“电能”两种重要的能量形式展开的。无论是分子的热运动、热机的做功,还是电路中电流的流动,其背后都遵循着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这一基本规律。学习时,应建立起一条清晰的能量链条:从燃料的化学能到内能,再到机械能;从各种形式的能到电能,再通过电路分配给各种用电器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形式。理解了能量的流动和转化,就抓住了本学期物理知识的精髓。
篇三:《物理九上知识点总结》
模式:易错点辨析与核心问答
本总结以问题驱动,旨在澄清学习中常见的模糊概念和易错点,帮助学生建立精确、深刻的物理认知。
第一部分:热学篇
问1:温度、热量、内能是同一个概念吗? 答 :完全不同,这是热学中最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 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微观层面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体现。它是一个状态量。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只能说明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 内能 :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它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等有关。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内能大(例如一杯开水和一座冰山,冰山内能大得多)。* 热量 :是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它是一个过程量,只有在发生热传递时才提热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易错点辨析 :* 错误说法 :“0℃的冰没有内能。” * 辨析 :任何物体,只要其分子在运动,就具有内能。0℃的冰分子仍在振动,所以具有内能。* 错误说法 :“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会升高。” * 辨析 :不一定。晶体在熔化或液体在沸腾时,会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吸收的热量用于增加分子势能,改变物质状态。
问2:改变内能的做功和热传递,有什么根本区别? 答 :根本区别在于能量转化的形式不同。* 做功 :是能量的 转化 过程。例如,钻木取火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热传递 :是能量的 转移 过程。例如,用热水袋暖手,是热水袋的内能转移到手上,能量形式没有改变。* 两者在改变内能的效果上是等效的,但过程的物理本质不同。
问3:比热容c = Q / (mΔt),那么物质的比热容和吸收的热量Q成正比,和质量m、温度变化Δt成反比吗? 答 :绝对不是。* 核心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 特性 ,由物质的种类和状态决定。它与物体是否吸热、吸热多少、质量大小、温度变化均无关。* 公式解读 :c = Q / (mΔt) 是比热容的 定义式或计算式 ,而不是决定式。它告诉我们如何去测量和计算一个物质的比热容,但不能用来判断比热容的变化。* 类比 :类似于电阻的定义式 R = U/I,电阻R是导体本身的属性,不随U和I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部分:电学篇
问4:电阻R = U/I,是不是意味着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答 :这是电学中最经典的错误理解。* 核心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属性 ,由其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决定。对于一个确定的导体(不考虑温度影响),其电阻值是恒定的。* 公式解读 :R = U/I 揭示了在电阻R一定时,通过它的电流I与它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这个公式是用来 测量 电阻的,而不是 决定 电阻的。* 易错点辨析 : * 题目陷阱 :“当导体两端电压变为原来的2倍时,其电阻变为多少?” * 正确回答 :电阻不变。变化的是通过它的电流,电流会变为原来的2倍。
问5:如何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灯泡的亮度由哪个决定? 答 :* 额定功率(P额) :是灯泡上标注的功率值,它对应一个 额定电压(U额) 。这是一个固定的、理想的工作状态参数。* 实际功率(P实) :是灯泡在 实际电压(U实) 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这是一个可变的值,随实际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亮度决定因素 :灯泡的亮度 只取决于其实际功率P实 。P实越大,灯泡越亮。* 计算方法 : * 首先根据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用公式 R = U额² / P额 计算出灯泡的电阻R(这个电阻可认为是不变的)。 * 然后根据实际电压U实,用公式 P实 = U实² / R 计算出实际功率。
问6: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功率的分配规律总是记混怎么办? 答 :抓住各自的核心特点来记忆。* 串联电路(一根绳上的蚂蚱) * 核心特点 :电流I处处相等(I不变)。 * 推导 :因为I相同,所以: * 电压分配:U = IR,电压与电阻成 正比 (U₁/U₂ = R₁/R₂)。 * 功率分配:P = I²R,功率与电阻成 正比 (P₁/P₂ = R₁/R₂)。 * 总电阻 :越串越长,总电阻变大(R总 = R₁ + R₂)。* 并联电路(分头行动) * 核心特点 :各支路电压U相等(U不变)。 * 推导 :因为U相同,所以: * 电流分配:I = U/R,电流与电阻成 反比 (I₁/I₂ = R₂/R₁)。 * 功率分配:P = U²/R,功率与电阻成 反比 (P₁/P₂ = R₂/R₁)。 * 总电阻 :越并越宽,总电阻变小(1/R总 = 1/R₁ + 1/R₂)。
问7:电功(W)和电热(Q)在计算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 :* 电功(W) :衡量电流消耗的总电能。普适公式是 W = UIt 。* 电热(Q) :衡量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普适公式是 Q = I²Rt (焦耳定律)。* 联系与区别 : * 纯电阻电路 (如电灯、电炉):电流做的功 全部 转化为内能,此时 W = Q。因此,在纯电阻电路中,W = UIt = I²Rt = (U²/R)t,这些公式都可以用来计算电功或电热。 * 非纯电阻电路 (如电动机、电风扇):电流做的功 一部分 转化为内能(发热), 另一部分 转化为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此时,消耗的总电能 W 大于 产生的电热 Q。即 W > Q。 * 计算总功(消耗的总电能)只能用 W = UIt。 * 计算发热量只能用 Q = I²Rt。 * 转化的机械能 W机 = W - Q。
安全用电易错点 :* 错误操作 :用湿手触摸开关或用电器。 * 辨析 :水是导体,会大大降低人体的电阻,极易引发触电事故。* 错误认识 :“保险丝越粗越好。” * 辨析 :保险丝是利用其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特性,在电流过大时熔断以保护电路。用过粗的保险丝或铜丝代替,会使其在危险电流下依然不熔断,起不到保护作用,是极其危险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