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是探索生命活动调节与生态系统稳态的核心模块。它揭示了从个体到生态系统的多层次调控机制,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至关重要。系统总结其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把握内在联系。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呈现三篇详尽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以供参考学习。
篇一:《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1.1 体液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体液是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约占体重的60%。它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液总量的2/3,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外液(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约占体液总量的1/3。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故称为内环境。
1.1.2 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关系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主要成分是水(约90%)、血浆蛋白(约7%)、无机盐、葡萄糖、激素、代谢废物等。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绝大多数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中。其成分与血浆相似,但蛋白质含量较少。淋巴: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是由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后形成的。其成分与组织液相似,蛋白质含量更少。
三者关系: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终汇入血浆。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其中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转换是单向的。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2.1 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相对稳定不是绝对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动态平衡。
1.2.2 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这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机体实现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
1.2.3 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新陈代谢、酶的活性、渗透压的稳定等都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1.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2.1.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过程: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这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当受到有效刺激时,刺激部位的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急剧增加,钠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从而使兴奋向前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2.1.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传递部位: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转换:在突触处,信号的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特点: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1.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分级调节: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例如,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人脑高级功能: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除了对机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主要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
2.2 通过体液调节的机制
2.2.1 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体液调节:指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2.2 血糖平衡的调节参与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是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两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稳定。此外,肾上腺素也能升高血糖。调节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负反馈调节过程。
2.2.3 水盐平衡的调节参与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调节过程: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反之则尿量增多。渴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
2.2.4 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的实例: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其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稳定。
2.3 免疫调节
2.3.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胸腺、脾、骨髓、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3.2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清除外来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衰老、损伤细胞以及癌变细胞。
2.3.3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通常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是免疫系统的主力。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3.4 体液免疫主要通过B细胞产生的抗体来发挥作用。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最终清除抗原。
2.3.5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来发挥作用。过程:T细胞识别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病原体。随后抗体可与这些病原体结合,进一步清除。
2.3.6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敌我不分”,发起攻击,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导致抗感染能力降低。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如艾滋病)。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3.1.1 发现过程:达尔文的实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鲍森詹森的实验(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向下运输)、拜尔的实验(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导致了弯曲生长)、温特的实验(分离并命名了这种化学物质为生长素)。3.1.2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3.1.3 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方式: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向下端)和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分布: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1.4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实例: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过多)、根的向地性(重力使生长素在根的近地侧积累,高浓度抑制了生长)。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获得无子果实、用作除草剂等。
3.2 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直接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增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增长: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会受到限制,呈现“S”型曲线。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4.3 群落的结构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物种组成:群落的丰富度是衡量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分布规律。
4.4 群落的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未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1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腐生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途径: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以碳循环为例: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存在。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返回无机环境。
5.4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物理信息(光、声、电、热)、化学信息(气味、激素)、行为信息(动物的动作、姿态)。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两者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6.1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6.2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6.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潜在价值(尚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价值)。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根本途径;易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核心思想,指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
篇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核心主题一:调节与稳态——生命系统的内部协调
生命体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系统,其内部环境的稳定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必修三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揭示机体如何通过复杂的调节网络,实现从细胞到个体的稳态。
-
内环境:细胞的生存空间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三者动态交流,共同维持着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如温度、酸碱度(pH值)、渗透压等。这种稳定状态,即“稳态”,是细胞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任何偏离稳态的状况都可能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疾病。因此,理解内环境是理解一切生命活动调节的起点。
-
调节网络:神经、体液与免疫的协同作战 机体维持稳态的机制是一个精密的、多层次的调控网络。
- 神经调节:快速精准的指令系统 神经调节以反射弧为结构基础,通过神经冲动(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快速传导,并在突触处通过神经递质(化学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其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精准、持续时间短。从简单的膝跳反射到大脑皮层控制的复杂思维活动,神经系统是机体主要的调节系统,它能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
- 体液调节:缓慢广泛的化学通讯 体液调节主要指激素调节,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至全身,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其特点是反应较慢、作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例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则体现了分级调控与负反馈机制,这些都是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关键。
- 免疫调节:守护机体健康的防线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体系,它能识别并清除“异己”(病原体)和“叛徒”(癌变细胞)。它通过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吞噬细胞等)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依赖抗体,主要对付细胞外的病原体;细胞免疫依赖效应T细胞,主要清除被感染的靶细胞和癌细胞。免疫系统不仅是防卫者,其功能失调也会导致过敏、自身免疫病等问题。
-
调节的整合:一个统一的整体 神经、体液、免疫三者并非独立运作,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例如,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中枢,能将神经信号转化为激素信号,是连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情绪(神经系统活动)可以影响激素分泌和免疫功能,这充分体现了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这个统一的调节网络,保证了内环境的稳态。
核心主题二:群体与生态——生命与环境的宏观互动
生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种群、群落的形式,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本部分内容将视角从个体内部扩展到更宏观的生命层次,探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
种群:生命繁衍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其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死亡率、年龄/性别结构)和空间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典型的增长模型有理想条件下的“J”型曲线和现实条件下的“S”型曲线。理解“S”型曲线中的K值(环境容纳量)对于资源利用、害虫防治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群落:多物种的共存法则 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群落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决定物种组成的物种丰富度、使资源利用更高效的垂直分层结构,以及因环境因素差异导致的水平镶嵌结构。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是维持群落稳定的重要力量。同时,群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演替过程。
-
生态系统:生命与环境的统一体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核心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 能量流动:单向递减的生命驱动力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始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路径单向流动,并在每个营养级之间逐级递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这决定了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4-5个营养级,也解释了为何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数量和总能量越少。
- 物质循环:周而复始的元素之旅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N、P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与能量的单向流动不同,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可循环利用的。碳循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燃烧是其关键环节。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 信息传递:维系系统稳定的纽带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无处不在,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调节着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例如,植物的颜色(物理信息)吸引传粉者,食草动物的天敌留下的气味(化学信息)使其保持警惕。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人类的责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通常越强。然而,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特别是人口的过度增长,已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维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核心主题三:植物的生命智慧——激素的精妙调控
与动物不同,植物无法移动,但它们同样演化出了一套精妙的化学调节系统——植物激素,以适应环境、调控自身的生长发育。
-
生长素:主导生长的核心激素 生长素(吲哚乙酸)是发现最早、研究最深入的植物激素。它在幼嫩部位产生,通过极性运输影响植物的向光性、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多种生命现象。其作用具有显著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则抑制生长。这一特性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生根或作为除草剂。
-
多激素协同作用:共同谱写的生命乐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并非由单一激素决定,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 赤霉素主要促进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
- 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 脱落酸则扮演“抑制剂”的角色,抑制生长,促进休眠和器官脱落。
-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这五大类激素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器官中的浓度配比不同,共同精细地调控着植物从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展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非凡智慧。
篇三:《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一、 关键概念辨析与深度解析
本部分旨在厘清生物必修三中容易混淆或理解不深的核心概念,通过对比和剖析,构建精准的知识体系。
1. 内环境 vs 细胞内液 vs 体液 * 体液 :是总称,包括细胞内和细胞外的一切液体。* 细胞内液 :位于细胞膜以内,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如细胞质基质。* 内环境(细胞外液) :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它特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易错点辨析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消化道、肺泡腔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但对于细胞来说,它是“外”环境。
2. 神经调节 vs 体液调节 这是一对核心的调节方式,其异同点是考察的重点。* 作用途径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神经纤维);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 信号形式 :神经调节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为化学信号(激素等)。* 反应速度 :神经调节迅速;体液调节缓慢。* 作用范围 :神经调节精准、局限;体液调节广泛。*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短暂;体液调节持久。* 联系 :两者密切联系,协同作用。下丘脑是二者联系的枢纽,许多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调控。
3. 兴奋传导 vs 兴奋传递 * 兴奋传导 :指兴奋在同一神经元(即一条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机制 :局部电流的形成(由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电位差引起)。 * 特点 :双向性(但在体内由于突触的单向性,表现为单向)、速度快、不消耗ATP(但维持离子浓度梯度需要钠钾泵消耗ATP)。* 兴奋传递 :指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 * 机制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结合。 * 信号转换 :电信号 → 化学信号 → 电信号。 * 特点 :单向性(决定了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的单向性)、速度较慢(存在突触延搁)、消耗ATP(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是耗能过程)。
4. 体液免疫 vs 细胞免疫 两者都是特异性免疫,协同作用,但分工不同。* 作用对象 :体液免疫主要对付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细胞免疫主要清除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癌细胞和异体器官。* 核心细胞 :体液免疫的核心是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细胞免疫的核心是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 作用方式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与抗原结合;细胞免疫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联系 :多数情况下,体液免疫的启动需要T细胞的辅助。细胞免疫裂解靶细胞后,释放出的抗原仍需抗体来最终清除。
5. 种群“J”型增长 vs “S”型增长 * “J”型曲线 : * 条件 :理想条件(空间、食物无限,无天敌等)。 * 增长率(λ) :保持不变且λ>1。 * 增长速率 :持续增大。* “S”型曲线 : * 条件 :现实条件(资源、空间有限)。 * 增长率 :随种群密度增大而减小。 * 增长速率 :先增大后减小,在K/2时达到最大。 * K值(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值,此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约为0。 应用启示 :害虫防治应在K/2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应在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以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6. 能量流动 vs 物质循环 * 流动/循环 :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物质是往复循环,可在生态系统中重复利用。* 范围 :能量流动局限于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特点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的各元素总量在地球范围内保持平衡。* 载体 :能量流动的载体是物质,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二、 核心调节过程的流程化梳理
此部分将复杂的生理和生态过程以流程化的方式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
1. 血糖平衡调节流程 * 血糖升高时 : 高血糖 → 刺激胰岛B细胞 → 分泌胰岛素增多 → 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 促进血糖的“三去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血糖水平下降。* 血糖降低时 : 低血糖 → 刺激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 → 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增多 → 主要作用于肝细胞 →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 血糖水平升高。 核心机制 :负反馈调节。
2. 水盐平衡调节流程 * 体内缺水/食物过咸 :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 (1)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 对水重吸收增强 → 尿量减少;(2)兴奋传至大脑皮层 → 产生渴觉 → 主动饮水 →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核心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负反馈。
3.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与反馈调节流程 * 分级调节(由上至下) : (外界寒冷等刺激)→ 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作用于垂体 → 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 作用于甲状腺 →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由下至上) :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 → 反向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 TRH和TSH分泌减少 →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 维持水平稳定。 意义 :分级调节放大了调节效应,负反馈调节维持了激素水平的稳定。
4. 体液免疫基本流程 抗原入侵 →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 → T细胞识别、呈递 → B细胞受刺激 → B细胞增殖分化 → (1)记忆B细胞;(2)浆细胞(效应B细胞) → 浆细胞产生抗体 → 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 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 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 细胞免疫基本流程 抗原入侵 →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呈递 → T细胞受刺激 → T细胞增殖分化 → (1)记忆T细胞;(2)效应T细胞 → 效应T细胞识别并结合靶细胞 → 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 释放出抗原 → 抗体进一步清除。
三、 实验设计与分析要点
本模块涉及多个经典实验,掌握其设计思路和原理是关键。
1. 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生长素发现史) * 核心变量 :单侧光。* 关键部位 :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尖端下面的一段(弯曲生长部位)。* 设计原则 :对照原则。如达尔文实验中,遮光与不遮光的对比,遮盖不同部位的对比。* 结论递进 :感受光刺激在尖端 → 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向下传递 → 该物质导致了弯曲 → 成功分离并验证该物质的促生长作用。
2.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生根的最适浓度 * 实验类型 :预实验 + 正式实验。预实验用于确定大致的浓度范围。* 自变量 :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需要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并包含一个空白对照(用清水处理)。* 因变量 :生根的数量和/或长度(可量化指标)。* 无关变量 :插条的种类、生长状况、处理时间、培养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等,需保持一致且适宜。* 结果分析 :根据数据绘制曲线图,峰值对应的浓度即为最适浓度。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存在不同浓度但效果相同的点。超过最适浓度后,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弱,甚至转为抑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