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调研报告精选15篇 森林公园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书模板

qingfan 范文70阅读模式

调研报告可以让我们了解群众的反映和需求,后续便可以根据这些依据来对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所以做好调研报告的工作也有尤为重要。下面是小编收集来的“森林公园调研报告精选,以及森林公园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书模板”,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和借鉴。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精选15篇 森林公园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书模板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

 一、基本情况

芦泉湖森林公园地处宜春明月山、新余仙女湖、靖安三爪仑、铜鼓天柱峰等国家森林公园及名胜风景区中心,距赣粤高速公路出口1 3公里,省道高清公路穿境而过,距高安市区及320国道2 8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芦泉湖森林公园地形平缓,平均海拔约60m,风车岭为公园最高点,海拔为118. Om。森林资源多为人工针阔混交幼林,长势良好,遍山葱翠,景色宜人。森林覆盖率为64. 8%。公园最具特色的森林风景资源一是农田林网化,整个公园路渠纵横,林网密布,呈园林化格局。已建成的农业生态园面积2 8 6公顷。园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风景秀丽。二是古树名木保存完好。3 0 0年以上的古树2 5棵,其中有胸径150 cm的千年古柏1棵,110 cm左右的3 0 0年以上的古樟11棵,其它古树13.棵。所有古树生长良好,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芦泉湖森林公园山青水秀。园内溪渠纵横,水资源极为丰富。芦泉湖水库是公园内的最具特色风景资源,水库建于1 9 6 4年,面积12 0公顷,库容6 07万m3,水面浩瀚,库水清澈,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映衬,芦泉湖如诗如画。

芦泉湖森林公园内的贾家古村,2006年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江西省林业厅批准为芦泉湖省级森林公园。2009年3月份,“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已通过省旅游局验收。2009年正在申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村、国家级生态村......古村建于明洪武年间,传统建筑面积2.2万m3。古村依山傍水,古树名木遍布村内外,旅游景点达3 0余个。贾家古村坐北朝南,登高俯瞰,屋宇连片,良田万顷,阡陌纵横,景色秀丽。村内古巷道纵横交错,路面皆用青砖、麻石铺设,深深的车辙印痕是贾家村沧桑历史的见证。古村排水系统科学合理,沿用至今,村内散布着12口水塘,用以调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历史悠久,外观为封火墙,内为木质构架,分穿斗式、抬梁式。

庵、堂、祠、寺、观、书院遍布于古村内外,抬轿、神龛、匾额、古陶瓷、木质家具等文物众多,七级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中国生态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地处江南却兼具北方风格,有“江南古村望畲山”、“古建筑古文化活博物馆”之说。

芦泉湖森林公园距距南昌、新余各8 0公里,距宜春1 4 0公里,距赣粤高速公路出口1 3公里。省道高清公路、浙赣支线铁路纵贯其中,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芦泉湖森林公园不仅山水秀丽,风物宜人,更具特色的是古迹生辉。贾家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久远,文化遗存众多,建筑规模宏大,具有传统建筑群落的典型性,某些建筑的技艺,填补了江南乃至中国文物价值的稀缺。

二、项目需求

1、田园林网及道路绿化项目

公园内农田、道路林网化近10年,整个公园路渠纵横,林网密布,呈园林化格局。但是绝大部分树种都栽种的是美国黑杨,由于公园地处南方,虫害严重且冬季落叶,有碍观瞻。为更好的美化公园生态,达到四季常青的效果,应将公园内所有黑杨更换为四季常青树种,也可增加部分名贵或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此项目预计资金需求约400万元。

2、治理与保护项目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物理、机械和化学防治的方法,把病虫鼠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由于景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珍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植物资源。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沉水樟、闽樟等。这些珍稀植物资源是景贤风景区最宝贵的资源,是开展植物考察旅游的依托。为加强保护,本项目建设中对这些珍稀树种进行重点围栏挂牌保护,并配套设立监测站,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培训专业人员。

景区珍稀动物中有各类保护动物10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勺鸡、穿山甲等。对于这些珍稀的动物资源,将对其生存环境予以重点保护,并设立珍稀动物监测站,配套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培训专业人员,确保该景区内独特的珍稀动物资源不因为旅游开发而受到破坏。

上述项目预计资金需求约300万元。

三、旅游开发建设的社会效益分析

风景区建设项目是在合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开发建设的,凭借良好的原生生态环境建立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良性发展。

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可带动各行各业的繁荣。景区项目的建设对区域社会发展具有关联带动作用,能推动区内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邮电通讯、商业贸易、饮食服务、财政金融、文化卫生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旅游者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大量消耗,将带动地区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并促使景区外围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机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出发,实施柴埠溪生态旅游建设项目,正好可以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缩小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解决“公平”与“效益”的两难问题,推动社会的均衡发展。

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增进相互了解,提高地区知名度;同时,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当地人民在心理上受益,并重新意识到社会社区的作用,恢复自尊,产生社区自豪感、尊重感和责任感;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再度繁荣,使当地传统文化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

宜春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立足保护,有效开发,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产业”的战略目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并把物质生产与旅游生产有机结合,可以创造广泛的就业渠道和大量的工作岗位,这对于安置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拓宽了一条理想而现实的就业、生存和致富之路。

依托风景区历史名村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一方面,可以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消费需求,提高城市人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促进经济的增长,不断增加区域人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当地居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该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显著。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城市居民为了排遣快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给他们所带来的抑郁感,一种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的游憩需求日益高涨,生态旅游随之应运而生。我村本着“打造靓丽诗画古村,发展特色景观旅游”的经济主题,响应中共宜春市委谢亦生书记提出的“将景贤村打造成中国的华西村”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如今的芦泉湖森林公园正以其独具的历史文化沉淀、幽谷清溪、原始生态为主的森林景观和迷人的乡村文化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可以说,芦泉湖森林公园风景区开发项目的实施,是不断满足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游憩需求的需要,可以起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2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石门县洛浦国有林场位于石门县东部,离县城13公里, 总面积800公顷,最高海拨433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植被覆盖率达90%,终年绿荫葱葱,鸟语花香,气候怡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可借景观资源丰富,休闲、旅游、度假开发潜力巨大,2009年9月成功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了旅游业发展步伐。

一、发展现状:

1、发展包袱已甩下

林场原有干部职工200多人,2000年实行全员身份置换,买断分 流,现仅留下行管人员7人,反聘部分森林管护人员。缓解了经济压力,减少了资源消耗,为林场集中精力整合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居住在林区的职工,因另谋出路而纷纷迁出林区,为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开发扫清了障碍。

2、挖掘资源,整体规划已形成

全面调查了林场动、植物资源及景观资源、地文景观资源、天象景观资源、水文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及周边可借景观资源。长期以来对所有资源进行了有效挖掘整理,对森林旅游发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

3、发展基础设施,服务条件完善。

投入200万元硬化公路8公里;每年投入5万元整个林区简易公路及人行道;投入100万元扩容水库、埋设水管,健全安全饮用水体系;投入50万元引进高压专线;修建移动通讯塔一座,确保境内信号全覆盖;商店、住宿、餐饮、卫生所一应俱全,服务条件基本完善。

4、强化宣传,知名度在逐步提升。

通过网络传媒、发放传单、各种公交场合等多种途径长期宣传,

现在不仅有关政府部门对我场的旅游开发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石门县旅游开发局、县文化局多次实地检查,指导工作,而且前来休闲、观光、拜佛的人逐年增加,有个别人员已长期居住下来成为隐士,旅游前景看好。

5、严格执行政策,开发环境已改善。

政府与林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招商引资,开发建议项目有序进行,林场严格执行,并依法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来得安心、投资放心、建设顺心。

二、存在问题

石门县洛浦国有林场虽然有一定的旅游开发的潜力和优势,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也创造了较好发展条件和环境,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没有利润,主要问题是:

1、资金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林场经济实力薄弱,政府投入有限,招商引资困难,摆在面前的景点建设及基础设施无法启动。

2、优势不突出,与周边同行竞争欠自信。

洛浦林场虽有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也有一些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但与周边地区比较,例如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夹山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没有明显优势,而且石门县范围内也有其他休闲度假形成,所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还任重而道远。

3、人力不足,旅游开发进展慢

林场机构不全,人员少,现仅有行管人员7人,其中只有3个财政编制人员,但担负着几乎与乡镇一样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没有专职的旅游开发班子与人才,在招商引资、宣传攻关、资源挖掘、特色创建、力量投入严重不足,故旅游开发还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气候,收效甚微。

三、措施与建议

洛浦国有林场要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有一席之地,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抓住机会、开拓思路、锐意创新、艰苦奋斗,力争旅游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1、强化保护,着眼未来。

资源是开发的根本,保护好现有资源就保住了希望,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主要是保护自然资源和洛浦寺东周文化遗址。

2、加大投入,发展环境。

进一步搞好景区道路、游道、景点开发;引进人才,促进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接待设施、商业设施及其它设施、设备。

3、创造新项目,找准突破口。

要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打造一个新项目平台,使其成为发展的突破口。当前,正在进行冬枣、油茶等基地建设,届时形成产业后打造一个新品种果园旅游休闲项目,当然,还要不断探索新的项目。

4、积极联营,谋求共同发展

周围地区森林旅游发展地方较多,各自为政,大同小异均无发展出路,相关部门应有整体综合型布局,努力发挥各地方各单位的特点,相互兼顾、创团取暖、共谋发展。洛浦国有林场将积极与上级政府部门、关系单位沟通协调,使我场乘上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在旅游发展的浪涛中借助大家的力量,不断前进。

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3

建立我省第一个森林公园?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经过林业系统近20年的艰苦努力,我省森林旅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和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随着我国新时期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的转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森林旅游面临着更为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条件。根据厅党组安排,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处组织开展了森林旅游调研活动,旨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措施,以此推动我省森林旅游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森林旅游发展状况与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善森林旅游建设管理体系

1、森林旅游景区布局趋于合理。截止目前,共建立国家森林公园23处,省级森林公园53处,经营面积近21万公顷;*年后,在部分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建立了10处生态旅游区,全省森林旅游景区已达到*处,涉及16个省辖市。基本涵盖了省内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地质地貌、水文、天象等自然景观以及大量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成为全省自然景观资源分布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2、森林旅游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在*、*年两次机构改革中,都明确了省林业厅“指导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指导和宏观管理森林旅游”的职能;省、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均设立了管理机构,按照原林业部颁布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管理与指导力度;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加强森林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机构建设,对以国有林场为基础建立森林公园的,严格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林业系统管理为主,有关部门、单位,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经营的森林旅游建设管理体系。森林旅游法制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省人大通过的《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都涉及了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的内容。*年以来,省林业厅把森林旅游纳入全省林业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积极引导,强力推动,森林旅游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开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森林旅游的形象、地位得到确立

1、基础、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到*年底,全省森林旅游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4亿元,其中利用国家投资2.9亿元,自筹、引资、贷款6.5亿元,营、改造风景林1.6万公顷,旅游线路达到842公里,拥有旅游车、船441台(艘),旅游接待床位5458张,电话容量2373门,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有40余处景区正式对游客开放。

2、建设经营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按照“重在自然,兴在建设,强在管理,优在服务,精在特色,贵在和谐”的指导思想,各景区在加快开发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努力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森林旅游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森林旅游景区成为重点、热点景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授予首批“全国文明森林公园”称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景区;嵩山、云台山、白云山等森林公园进入今年“五一”黄金周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前十名之列;白云山、宝天曼、洛阳牡丹园、鸡公山、南湾、石漫滩、神灵寨、天池山等景区在省内外已具有较大影响。

(三)森林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经济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改善,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和市场规模逐步进入高增长阶段,近10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进入国内市场,并开始吸引国外游客。*年以来,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数量、直接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年分别达到558万人次、8407万元,森林旅游作为林业产业中的强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特征已充分显现。

(四)建设模式、经营机制创新取得很大进展

近几年来,我省从延长林业产业链,壮大实力出发,积极探索森林旅游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结合城市发展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把森林公园建设范围由国有林场逐步向城市周边和集体林区扩展,并摸索出了造林与基础建设同步进行,育苗、造林、花卉相结合,边建设边开放的新路子,禹州植物园、濮阳绿色庄园、洛阳周山森林公园建设都取得了成功经验;*年以洛阳牡丹基因库、鄢陵花卉苗木基地为基础分别申报建立了洛阳国家牡丹园、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国家花卉专类园、花木博览园,丰富了森林旅游景观内涵,在森林公园建设模式和组织方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各森林旅游经营单位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在拓宽投资渠道、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突破,如漭河生态旅游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通过承包经营方式,吸引了数千万元的建设投资;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采取职工集资建立股份公司,承包建设、经营旅游服务项目;云台山、鸡公山、薄山等森林公园、生态旅游采取统一经营、比例分成的方式,与其他风景名胜区、水利旅游区达成合作协议,为森林旅游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森林旅游成为沟通政府、社会、群众与林业联系的桥梁和窗口

森林旅游的发展改变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利用方式,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直接消耗,推动了造林绿化,强化了资源保护,为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成为实现林业建设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有效途径。森林旅游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增加了社会就业,树立了地区形象,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森林旅游成为展示林业建设成就、宣传林业形象的窗口和阵地。

二、当前森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旅游法律地位不明,对森林旅游的认识不足,管理薄弱

20世纪50年代以来,森林的游憩(旅游)功能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将其作为森林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如美国从1960年开始,就在多个法律中把森林游憩作为森林五大经营目标中的首位目标。但在我国至今未能充分认识和重视森林的游憩功能,《森林法》等林业法规中都未涉及森林游憩、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的内容。森林旅游的法律地位不明,造成管理无据可依、指导乏力,林业系统在认识上存在许多偏差和混乱,在很多地方,森林旅游被置于林业工作任务之外,管理指导极为薄弱,应付了事,森林旅游长期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发展动力不足。

(二)旅游管理体制性问题突出,制约着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是我省主要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场与风景名胜区、水利、文物、宗教等单位在地域上相互交叉、重叠,由于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管理方式、经营目标不同,在旅游开发经营中存在着诸多矛盾,条块分割,相互制肘,协调困难,难以达成共识、发挥整体优势。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风景名胜区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关系问题,我省大部分风景名胜区是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很多地区,名胜区管理强行占用资源开发经营旅游,造成管理混乱、纠纷不断、矛盾重重,如石人山、王屋山等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旅游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二是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违犯林业法规、政策,擅自占用国有森林资源、改变原森林资源经营单位隶属关系进行旅游开发,干预、插手森林旅游经营的问题长期存在,案件屡有发生,严重侵犯了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有的对森林资源造成了很大破坏,但由于政府行为和地方保护主义,此类问题、案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限制、阻碍了森林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建设步伐整体缓慢,市场规模较小

我省大部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森林旅游开发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由于政策、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林场长期处于经济危困状态,家底薄,投入有限;国家、省林业部门对森林旅游建设一直无专项投入;长期以来,森林旅游被视为林业系统的部门行为,基础设施、旅游建设很难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投入成为制约森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发建设步履艰难。批而不建,建而不配套的情况普遍存在,从整体上看,森林旅游市场规模小,产业化程度较低,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经济效益较低。

据调查,*年正式开放的48处景区中,直接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仅有15处,占全省总收入的近80%;在全省总收入中,门票收入占72%,与其他旅游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四)旅游产品单一,规划建设档次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目前我国森林旅游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评价体系不健全,有的已严重滞后,专业规划设计力量较为薄弱,大部分规划设计思路简单,与市场需要脱节,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无规划的现象与盲目开发、大兴土木等短期行为普遍存在,既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浪费了资金人力,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景观资源的破坏。从整体上看,森林旅游开发建设水平、档次、质量、品位不高,旅游产品无个性、无特色,相互雷同、千篇一律,市场竞争力较弱。

(五)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目前森林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原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市场、服务、竞争意识淡薄。在管理运行方式上,沿用旧体制、旧模式,机制不活,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今后一个时期森林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加快森林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发展森林旅游成为党和国家赋予林业部门的职责。这必将有利地促进林业系统上下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森林旅游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森林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二)社会旅游需求的转变为森林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对旅游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的转型时期,从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看,走进森林,回归自然,休闲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流。据世界旅游组织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初的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森林旅游人数将以2位数的百分比增长,近几年来我省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有理由认为:我省森林旅游将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森林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得到改善

1、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森林旅游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森林旅游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信任、重视与支持。从调研中看到,政府主导战略在森林旅游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越来越多的森林旅游景区被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重点工程,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

2、我省旅游业建设重点开始转向森林旅游景区。按照省政府制定的“一线四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2002年以来我省旅游建设的重点开始由郑汴洛沿黄旅游线、嵩山旅游区转向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旅游局已编制完成了三个区域的旅游总体规划,绝大部分森林旅游景区列入了规划范围。国债资金、省旅游建设专项资金、县乡道路建设资金对森林旅游景区的投入数量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进一步加快我省森林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森林旅游进行合理定位,处理好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公益林业管理。我省森林公园主要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分布在生态脆弱及生态建设重点区域,首要任务是培育、保护森林资源,应按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在林业的整体发展中合理确定森林旅游发展目标。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把森林旅游发展与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合理调整林区产业经济结构、保障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实施、增加林业职工生活、带动林区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以建设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建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

(二)强化组织领导,努力加大管理指导力度

1、落实责任,完善职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森林旅游纳入职责范围,加强组织和领导,完善职能,健全管理机构,充实人员。以规划制定、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和规范经营等为重点,不断加大行业管理指导力度。

2、努力改善与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关连性,我省确定了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把森林旅游发展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整体中,谋求合理定位,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协调发展。

3、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与水平。一是建立各级森林旅游协会,协助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宣传促销、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活动。二是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河南省森林旅游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批建景区评审、规划与建设指导、业务咨询等任务。

(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1、积极争取政府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把森林旅游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取得各方面支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林业建设资金和林业工程项目上,要统筹安排、优先支持森林旅游建设。

2、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在确保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面向社会,通过承包、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大力吸引各种经济实体与个人参与森林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项目、商业网点、服务设施建设与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四)创新经营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效益水平

1、面向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森林资源管理与旅游产业分离的途径与方式,促进森林旅游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广泛吸引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建设经营,提高森林风景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组合,提高规模效益。以森林资源资产、资本为纽带,打破地域、所有制、行业界限,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功能配置,优化旅游产品组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培育“龙头”企业,提高森林旅游市场竞争能力。

(五)推进森林旅游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加强森林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制订出台《河南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或《河南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在其他林业法规制定(修订)中充实有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管理的内容;各地也应积极争取各级人大、政府出台有关具体管理规定、办法,使森林旅游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保护,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2、加强森林旅游规划、建设和评价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为森林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森林旅游产品上档次、创品牌、出精品,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3、认真重视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鼓励景区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任务。实行总体规划审批制度,严格规划执行的检查监督。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得建设。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4

洛龙公园位于新昆洛路石龙立交桥旁,是呈贡新区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园林、休闲、景观公园,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占地38.34公顷,水体面积13.32公顷,建有大小广场、亭、廊、台等设施。公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碧水蓝天、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被游人称之为“新翠湖”。公园规划建设是以水为主线,充分利用洛龙河水源和地形低洼的特点,建成了一个水体湖泊,碧波荡漾,鱼儿在徐徐游动;公园是以人工堆筑山体绿化景观为重点,形成与北部张官山森林公园情景呼应,山水交融的公园特色。

  桃源广场位于盘龙江东岸圆通桥和人民中路(桃源街口)大桥以北的桃源街街边,西临盘龙江畔,北近圆通山,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于20xx年9月正式建成,为云南第一家含音乐喷泉的广场。广场的绿化带以轴线对称布局,在南、东、北设计安排了苍翠、挺拔的大乔香樟,园林绿化珍贵的树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银杏和枝繁叶茂的常绿乔木杜英。种绿化树种为行道树,与西面的盘龙江河堤绿化带共同营造出典雅、宁静的城市休闲氛围。由于毗邻盘龙江,环境优雅,地理位置优越,桃源广场自建成后就成为了开展盘龙江艺术节的一个重要舞台,连续4年成为艺术节的主会场之一。桃源广场自开放以来,各级政府、桃源社区就成功地在这里举办了各种晚会、宣传、教育等多姿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加上广大社区居民自发在这里开展的民族舞蹈、花灯等文化活动,形成了广场群众文体活动兴盛的局面。

洛龙公园位于新昆洛路石龙立交桥旁,是呈贡新区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园林、休闲、景观公园,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占地38.34公顷,水体面积13.32公顷,建有大小广场、亭、廊、台等设施。公园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碧水蓝天、风光秀丽、景色怡人,被游人称之为“新翠湖”。公园规划建设是以水为主线,充分利用洛龙河水源和地形低洼的特点,建成了一个水体湖泊,碧波荡漾,鱼儿在徐徐游动;公园是以人工堆筑山体绿化景观为重点,形成与北部张官山森林公园情景呼应,山水交融的公园特色。

  桃源广场位于昆明青年路和圆通路交叉口,临盘龙江,正处圆通大桥下面、盘龙江两边我们组织去调研了位于昆明盘龙江与圆通大桥的桃源广场,目的是进行桃源广场基地现状分析、功能分析和道路与游览路线分析,从而进一步熟悉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这次的公园设计做好准备。

 昆明地处低纬高原,地貌复杂多样,地形高差较大,在气候上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在山区有“山下花开山上雪”、“踊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据建国以来的气象资料统计,昆明年均气温14.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5℃,年温差12~13℃。全年降水量约103l毫米,相对湿度为 74%,湿气不大,全年无霜期近年均在240天以上。全年晴天较多,日照数年均2445.6小时,日照率56%。终年太阳投射角度大,年均总辐射量达129.78千卡/平方厘米,其中雨季62.78千卡/平方厘米,干季67千卡/平方厘米,两季之间变化不大,故诗人杨升庵称赞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规划区属北纬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

  1.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春季,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但昼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春季降水量少,

  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威胁,不利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

  夏季,气流来自热带海洋,多雨云天气,水分充足,土壤湿润,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辐射热量用于水分蒸发的多。因此,盛夏季节全市除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平均有2个月左右气温能达到22℃的'夏季标准外,其他大多数地区均属21℃以下的春季气候,无酷暑期。夏季雨量集中,且多大雨、暴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故易受洪涝灾害。

  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秋季降温快,天气干燥,多数地区气温要比春季低2℃左右。降水量比夏季减少一半多,但多于冬、春两季,秋旱较少见。一般在10月上、中旬终止雨季,初霜期于11月上旬开始。

  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

  冬季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左右,雨天4日左右,全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3%~5%。除海拔在1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外,全市大多数地区有两个多月的冬天(5天平均气温小于10℃),有时出现阴冷天气,霜冻或降雪,严重时能导致小春作物灾害。

  5.干、湿季分明

  全年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明显地分为干、湿两季。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左右;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4月与5月,10月与11月降水量变化很大,5月份的降水量要比4月份多2、3倍,10月份的降水量要比11月份多1倍以上。

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区域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植物种类较多,凡是属于热带植物均可在规划区域内存活。所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如下:

  1、乔木,石楠、球花石楠、椤木石楠、云南樱花、冬樱花、少齿花楸、云南枇杷、滇润楠、香油果、网叶山胡椒、云南樟、香樟、檫木、红楠木、云南拟单性木兰、红花山玉兰、山玉兰、峨眉含笑、麻栗坡含笑、富宁含笑、金叶含笑、高大含笑、多花含笑、马关含笑、广南含笑、西畴含笑、毛果含笑、木莲、红花木莲、大叶木莲、大果木莲、马关木莲、腾冲木莲、滇桂木莲、香木莲、滇藏木兰、馨香木兰、广南木兰、思茅玉兰、鹅掌楸、马蹄荷、大果马蹄荷、枫香、红花荷、灯台树、头状四照花、红花油茶、银木荷、虎皮楠、金江槭、滇楸、黄连木、清香木、野芒果、秃杉、柳杉、珙桐、滇朴、复羽叶栾树、云南红豆杉、大理罗汉松、滇翠柏、云南七叶树、小果冬青、拐枣、云南梧桐、苹婆、假苹婆、云南紫荆等等

  2、灌木,马樱花、亮叶杜鹃、大白花杜鹃、云南杜鹃、映山红、红棕杜鹃、团花杜鹃、锈叶杜鹃、露珠杜鹃、月季花、玫瑰、蔷薇、垂丝海棠、粉叶绣线菊、火把果、平枝旬子、小叶旬子、华西小石积、重瓣棣棠、榆叶梅、郁李、贴梗海棠、珍珠梅、绣球花、鳞叶荚蒾、六道木、小叶六道木、琼花、接骨木、锦带花、云南山茶、西南山茶、厚皮香、茶梨等等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5

摘要:

  为了解新乡市人民公园园林植物的多样性,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其植物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新乡市人民公园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植物131种,隶属于59个科114个属。其中柏科、豆科、木犀科、蔷薇科、杨柳科和忍冬科物种较多,多年生木本植物应用频率较高。应加强对新乡人民公园园林植被生境系统的保护、改造与利用,营造多样性的植物景观,从而更好地为新乡市环境的改善提供生态支撑。

  【关键词】:

  园林植物植物配置新乡市

  调研目的:通过此次新乡市人民公园的调研,了解城市公园的组织形式以及环境配置,熟悉城市公园的环境要素和人工要素,从而达到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为城市公园的设计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公园中园林树木的应用及树木的生长状况,树木的搭配及成景情况的考察与分析,深入了解园林树木的用途,掌握园林植物的应用

  调研时间:

  20年10月22日-10月26日

  调研地点:

  新乡市人民公园

  调研方式:

  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实例分析、资料收集等方式获得公园的园林植物应用的基本状况,并初步了解园林树木应用的现状,系统的分析园林树木在公园绿化中应用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一、公园概况

  新乡市人民公园始建于1958年,位于市区建康路东段,面积近800亩,园区高低起伏,绿化率90%以上,种有各色林,杂树木四季植物种类繁多.公园可谓闹市中的绿岛,进到园来,高大绿树遮天蔽日,小丘上松柏林一片青绿,园林里各色树木相隔不远挂有介绍树木生态小牌,有合欢、朴树、白玉兰、龙柏、乌柏、石楠、法国桐、国槐、黑松、刺槐等,其树木的种类和数量与新乡市市区其他公园树木的种类和数量相比较为丰富。

  公园定位于“生态自然、和谐共融”。公园的营建目的:营造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性场所。公园为开放式设计,占地11万平方米,其中绿地比例约占66%,绿地约占总面积的7成,树木种类繁多,有垂柳、光叶海桐、元宝枫、五角枫、鸢尾、石楠、刺槐、黑松、雪松、油松等。作为城市绿肺,市民的后花园,充分营造了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通过对新乡市人民公园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人民公园的园林绿化植物大概有130余种,乔木主要有女贞、刺槐、桂花、栾树、石榴、枇杷、碧桃、悬铃木、垂柳、白蜡、油松、乌桕等,灌木主要有月季、紫荆、冬青、紫叶李、火棘、金叶女贞、小叶黄杨、银边黄杨等,藤本类主要有紫藤、凌霄等,草本类主要有早熟禾,麦冬,黑麦草,车前草等,隶属59科,114属。其中落叶树种占大部分,常绿植物有40余种,落叶植物80余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之比为0.6:1;乔木有50余种,灌木有40余种,草本20余种,藤本10余种。观花植物占38.17%,乡土树种与引种驯化之比为40:91。 2、结果分析:

  很好的利用了树木本身的特点,通过科学的配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道路绿化中对乔木采用列植的手法,在乔木后边间植形状整齐的灌木,呈现层次多样,色彩变化的效果,形成了城市的林荫路系统,具有地区道路绿化的特点。既解决了遮阴问题,又能让游人充分欣赏到它们优美的树姿。 3、人民公园中树种的功能分类:

  (1)独赏树 可独立成景供观赏用的树木,主要展现的是树木的个体美,一般要求树体雄伟高大,树形美观,或具独特的风姿,或具特殊的观赏价值,且寿命较长,如雪松、银杏、樱花等。

  (2)庭荫树 主要是能形成大片绿荫供人纳凉之用的树木。由于这类树木常用于庭院中,故称庭荫树,一般树木高大、树冠宽阔、枝叶茂盛、无污染物,选择时应兼顾其他观赏价值,如梧桐、国槐、玉兰、柿树等。

  (3)行道树 栽植在道路两侧,以遮阴美化为目的的乔木树种。一般来说,行道树应树形高大、冠幅大、枝叶茂密、枝下高较高、发芽早落叶迟、生长迅速、寿命长、耐修剪、根系发达不易倒伏、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等。常见的有悬铃木,樟树,国槐,女贞,白蜡,银杏等。

  (4)花木类 一般指观花、观果、观叶及具其他观赏价值的.灌木类的总称,这类树木在园林中的应用最广。观赏灌木如榆叶梅、腊梅、木槿、苦楝等,观果类如火棘、海棠、凌霄、石榴等。

  (5)植篱类 植篱类树木在园林中主要用于分隔空间、屏蔽视线、衬托景物等,一般要求树木枝叶密集、生长慢、耐修剪、耐密植、养护简单。按特点又分为花篱、果篱、刺篱、彩叶篱等,常见的有大叶黄杨、侧柏、小叶女贞、火棘等

  三、公园不足及建议

  1、地被植物应用不突出

  人民公园的地被植物的应用不很突出,很多都是春季长出的杂草;草花类地被植物的应用较少;水生植物的应用几乎没有,或是生长不良;植物的养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缺乏主调树种

  树种虽多,但缺乏主调树种,重点不突出,显得杂乱无章,难以体现该园的造园特色。

  3、空间层次感不明显

  新乡市人民公园园林植物色彩欠丰富、变化度单一、空间层次感淡薄是其突出缺陷。调查发现,人民公园内园林绿化植物空间层次感不突出,栽植层次不明显,如滑冰场四周缺乏高大的乔木,大型玩具区、鱼岛缺乏地被植物等,尤其是在一些空旷的地方和成片的大树下面,存在不少黄土裸露的地方,如办公院东柏树林和南门东柏树林.公园内大面积的河面、湖面没有水上植物的配置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4、乡土树种应用不够

  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形成地方特色景观,而且成本低,适应性强,易成活,对土壤选择不高,栽植养护方便。在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和生态环境营造中,乡土树种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降温遮荫方面的能力更强。但是在人民公园却大多以外来树种为主。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应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树种为主,谨慎引进外来树种,合理使用在本地已成功驯化的树种。乡土树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价格相对低廉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可大大减少因引种,迁移运输而造成成活率低的不必要损失。在豫北地区可以采用的乡土树种有石榴、毛白杨、白榆、刺槐、杜仲、臭椿、桃、白蜡、国槐、泡桐、杨树、腊梅、青桐、木槿、紫薇等.常绿的有侧柏、女贞、塔柏.在充分运用乡土树种的前提下,积极引种,增加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

  通过调查了解,人民公园应用的乡土植物:木槿,榆树,苦楝,月季,垂柳臭椿,石榴,栾树,枣树,构树,山楂,黑麦草,狗牙根,鸢尾,刺槐,乌桕等。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6

 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是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将其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市政府办公室组织市旅游局和先锋路街道办事处就如何加快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建设地质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总体思路、目标定位、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供参阅。

  一、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保护开发现状

  据历史记载,我市境内的黄河故道为秦汉时期黄河河道,现经8个乡镇办事处,长约70公里,面积约13万亩。其中,先锋路街道办事处辖内的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是目前原始风貌保存最完好的黄河故道,占地面积近亩,公园内沙丘起伏,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栽植的10000余株古椹树,郁郁葱葱,多种灌木类野生植物杂生其间,黄河故道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是名副其实的“秦汉古河道,明清椹果园”,是春季踏青、夏季采摘避暑、秋季登高、冬季寻古访幽的良好去处,具备开发为生态休闲旅游精品景区的基础条件。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初步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启动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旅游精品景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一)从管理体制上看。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土地为郭堤村集体所有,土地和椹树由村民承包经营。通过招商引资,由台商进行投资开发,后因台商资金不足等原因,开发未能继续。古黄河开发公司接管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该公司系民营企业,为了便于统一开发,从开始着手土地、椹树承包经营权的接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体制。但客观上讲,“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市场化体制还未真正建立,存在产权、经营权多头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从产权上看,园内土地、椹树产权属村集体,而基础设施产权却一部分属先锋路办事处,一部分属古黄河公司;从经营权上看,公园经营权属古黄河开发公司,但园内土地、椹树的承包经营权却属村民。这种多头所有、多头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园的发展。

  (二)从规划编制上看。规划是建设的基础,今年4月初,邀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陈国忠院长对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进行了资源考察,拟委托编制《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旅游规划》。规划编制是今后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进展较慢,规划编制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必须集中精力,抓紧抓实,加快推进。

  (三)从基础建设上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上下逐步形成了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浓厚氛围。先锋路办事处和古黄河开发公司投资近300万元进行了初步开发建设,开展了古树保护、水渠开挖、沙地保护等工作。前段时间,先锋办事处会同交通、建设、水利等部门开展了园外旅游公路、园内水渠引水工程、停车场、园内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园内滑沙、戏沙、亲水等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经过积极努力,前期必要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立,但这种建设是最基础的,是低层次的,与打造休闲旅游精品景区的建设标准还相差甚远。

  (四)从市场营销上看。包装推出了郭堤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旅游招商项目,通过参加深圳文博会、烟台旅游北交会等旅游投资洽谈会、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了项目推介。先后邀请了国家科技部创意研究院文丰院长等专家、港中旅等旅游投资机构以及数十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前来实地考察,洽谈合作。为尽快启动该旅游项目,近期举办了“首届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椹果文化采摘节”,与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合作,联合举办了“采摘节”开幕式和文艺演出,采摘节期间约7.5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中国旅游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通过宣传推介,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但这种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广泛深远,抓好市场宣传营销仍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二、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临清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是建设经济文化旅游强市的重点工程和重要突破口。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整合相关资源,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景区建设管理运营的新突破,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目标定位。力争到,将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占地面积3000亩,集休闲度假、田园采摘、温泉养生、沙地健身、特色竞赛、农家体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等区域内“老百姓的度假天堂”、“自驾游的快乐营地”,年接待游客实现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万元。

  三、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旅游管理体制创新。针对旅游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制约发展的现状,成立专门的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在市旅游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地质、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的管理,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以便于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和全市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二是景区开发机制创新。以公园旅游资产或经营权出租费用为资本设立旅游开发公司,以公司为融资、合作平台,采取合资、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开发机制。三是景区运营机制创新。积极引进专业旅游管理机构,以联营、出租、托管等多种形式进行景区的管理、营销,走政府与企业协作,智本与资源结合,企业管理与市场开发一体的路子。

  (二)坚持多元化的建设投入。旅游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近几年,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坚持分期投入、逐步推进的方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建设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有强烈吸引力的精品景区,还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主要用于规划的编制、项目手续的申办和交通、水、电、环境治理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手续和必要的基础设施,会极大的增加项目对投资商的吸引力。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像抓工业项目招商一样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想方设法大力引进有实力的旅游投资商,进行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三是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抢抓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向上级争取无偿资金和长期低息优惠贷款。四是鼓励引导本地企业、社会资金投向公园开发项目,动员各界人士尝试采用“认领古树”等办法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三)坚持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是旅游景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建设应突出“四个特色”,打响“四个品牌”。一是突出“沙漠”特色,打响“秦汉沙漠古河道”品牌。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与周边的黄河故道相比,最大的特色是完整保存了起伏的沙丘,连绵起伏的沙丘使人仿佛置身“沙漠”之中,面积之大,保存之好为周边数百公里所罕见。因此,无论是在编制《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景区规划》时,还是在项目建设中,都要突出这一特色,从而实现与同类旅游产品的差异化。项目建设要体现“亲近自然、放飞心灵”的主题,开设沙漠观光、沙地排球、沙地足疗、滑沙、嬉沙等项目。二是突出“休闲养生”特色,打响“明清颐寿椹果园”品牌。当前,旅游业已由原来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发展到以休闲养生为主的旅游。因此,项目开发要大打休闲牌、养生牌。开展“椹树祈寿”活动,大力宣传“百年椹果”的养生作用,使“要养生、食椹果”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项目建设内容上,也要突出休闲、养生特色。如温泉开发、度假区建设等。以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环境为前提,在现在的公园边缘区域建设与公园风貌和谐、特色明显的度假区和室内温泉洗浴设施,同时也可在适当地段开发露天温泉,营造一种在软软沙土地、郁郁椹林中享受温泉养生的环境。三是突出“群众”特色,打响“咱老百姓洗得起的温泉”品牌。温泉和度假区建设既要有高端产品,同时,更要走平民化道路,以“让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温泉”为市场定位来实施项目开发建设。四是突出“文化”特色,打响“名人”品牌。在挖掘文化附加值上下功夫,提升景区内涵,这也是投入少、回报高的有效手段。临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有明代文学家谢榛,抗日名将张自忠,国学大师季羡林等。临清还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与临清有渊源的名人甚多。要充分挖掘、利用名人效应,把名人文化与百年椹树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旅游的内涵,起到以文化促旅游的作用,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四)坚持做好市场营销。目前临清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的知名度还不高,今后在景区建设的同时,要加大促销力度,加强区域合作。一是继续举办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动,如“椹果文化采摘节”、“山东沙地足球年赛”等等,邀请专家、领导、媒体、演艺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气。二是坚持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设计景区宣传口号,树立旅游品牌。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客源市场。目前聊城、冠县、高唐、夏津都在做黄河故道、温泉旅游项目,特别是冠县、夏津的景区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各地的资源尽管类似,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要与这些市、县加强合作,形成同类资源的多元产品,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国内著名的鲁西黄河故道旅游线、鲁西温泉旅游线。

  (五)做好旅游商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业关联度非常高,要发挥景区的带动作用,转移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为老百姓带来实惠。一是开发农家乐旅游,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景区位于村落间,借助景区的人气,促进农家餐馆、农家旅店等建设。二是做好椹果、农副产品等的深度加工,生产特色旅游商品。三是在节庆活动期间或在固定位置,组织农产品的展示和销售,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优化产业结构。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7

“农村法治文化公园”是通过在农村现有自然、休闲、娱乐环境或农村相关生产生活设施中,因地制宜地植入法治元素、增添形式多样的普法载体等方式,将严谨的法理演绎成通俗易懂且为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广大农民在休闲中感受法律,在娱乐中领悟法理的农村普法崭新形式。

  “六五”普法伊始,__市积极探寻新时期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20__年,该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全市18个乡镇23个行政村,通过添置各类材质的法制宣传长廊、法制温馨提示牌,以及在灯箱、文化墙、吊旗上植入法治元素等形式,打造出“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将农村普法与基层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形式完美结合和展示,与市依法治市办深入推进农民普法、创新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的思路“不谋而合”,10月底,市依法治市办在__市举办了“法律进乡村”暨“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了__经验,全面启动了全市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截至20__年9月,全市共建成规模不等的各类农民法治文化公园85个(其中__区__个、__县__个、__市34个,__县11个、__县8个、__县8个)。拥有大型显示屏15个,法治舞台23个,法治壁画、文化墙49个,法制宣传栏335个,法制吊旗、法治灯箱、温馨提示牌、大理石标识等各类设施共计227个。

  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中,各地始终坚持“以农为魂、以村为体、自然朴趣、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突出工作主线,狠抓工作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农村普法、农民学法、基层法治建设打造崭新平台。

  品牌是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__市在抓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寻求在农民普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一是统筹规划,确定方向。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18个乡镇(街道)的司法所长到示范村——__村观摩学习,由此推动“农民法治公园”在全市应运而生。二是汇集民智,准确定位。20__年初,__市依法治市办深入乡镇就“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突显什么主题、达到什么效果、怎样合理布局等问题共同进行调研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案,落实责任,推进“农民法治公园”建设的深入发展。三是多方筹措,有效推进。__市积极探索建立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依法治市办主动加强与财政、民政、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确保利用市直部门帮扶资金、省市项目争取资金、群众自发投工投劳资金、企业法人捐助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帮助各地解决实际困难,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从而调动了各乡镇、村的积极性,保证了“农民法治公园”建设的顺利推进。

  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中,各地围绕“宣传”和“服务”两项职能,契合农民法律需求,通过各类宣传载体的添置,多形式嵌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法律小故事、法治名言警句等,全面丰富“农民法治公园”建设的内容。一是巩固传统阵地。注重亲民服务的传统阵地建设,着力发挥农村法制宣传栏的功能作用,及时更新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并赋予法制宣传栏以文化特色。如__建有炭烧木法制宣传栏、竹制宣传栏等。二是建立新兴载体。注重电子显示屏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功能多、更新快、易操作、形象直观等特点,着力发挥新兴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强大功能。三是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工作理念,通过制作法治壁画、法治灯箱、法治短语温馨小标志、法治文化吊旗、法治文化雕塑等形式,吸引广大村民的注意力,增强学法的趣味性。

  公园建设中,各地始终注重“三个结合”,切实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借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之势,在各类固有设施上植入法治元素。如____村公园在“亮化工程”的灯箱上植入计生、禁毒等法律法规、在路灯上树立法治吊旗;__县__村公园的景观石、花岗岩上刻有“法治文化广场”、法制宣传标语等字样,让法在“美好”建设中起到“红线串珠”的效果,让法治与美好相得益彰。二是结合“民主法治村”建设。将“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作为创建全国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硬性要求,推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三是结合“法律进乡村”活动。把开展法律咨询、法治文艺演出进乡村的系列活动场地重点选择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着力发挥“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扩大宣传。如__市在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开展“20__年法治文艺演出进村、进社区”巡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设农民法治文化公园,是我市“六五”普法期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也是我市“六五”普法工作的主要品牌。然而,在实践中也还存在着诸如标准不高、发展不平衡、推进艰难等问题。

  一是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目前,少数县市区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及创新性认识还不到位,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普法工作难以摆上

  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难以达成建设“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共识。

  二是宣传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一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标语式、口号式宣传过多,形式比较单一,内容较为僵化,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是保障难以到位,动力不足。因普法经费有限,建设“农民法治文化公园”的'投入,主要依靠“化缘”的方式解决,导致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动力不足。

  20__年,我市提出了积极争创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城市”工作目标,继续推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应是争创工作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如何进一步扩大公园建设覆盖面、提升建设水平,最大化地发挥公园的功效,让法制宣传与法治文化更好地塑造、引导、惠及农村和农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统一认识,激发“能动性”。一是按照省关于项目化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积极争取“农民法治文化公园”项目保障,将法治元素纳入“美好乡村”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二是牢固树立先行一步的“前列意识”,勇当“排头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亮化环境、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努力实现到“十二五”末,全市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法治元素覆盖率达100%。

  (二)狠抓落实,增强“主动性”。一是建立工作制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法治城市创建相符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长效机制,从设施、人才、经费等方面为公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二是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落实的监督检查考核评比机制,同时借助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硬性”,加大“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在法治宣城建设和“六五”普法工作中的考核权重。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将农民法治文化队伍的工作情况纳入“法治城市建设”、“六五”普法表彰奖励范围,探索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系统行业内部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激活农村法治文化的创造力。

  (三)通力协作,达成“联动性”。普法依法治理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与涉农法实施部门主动联系,建立责任明确、职能整合、有机衔接、协调联动、强力推动的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大联动”工作体系;加强与文广、教体、文学、艺术等部门和团体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发挥舆论和文化的宣传导向作用,支持和鼓励开展农民法治文化、法治文学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四)形成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势。一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阵地。从地域差异分布上看,无论是依山傍水、草原湖畔还是平原丘陵,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及文化塑造方式,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建设也应“顺势”而为,避免千篇一律,要注重研发为农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法治文化载体,增强农民对法治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重视建设志愿者队伍。积极整合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各类法律服务志愿者、法制宣传工作者、法制新闻工作者以及基层法治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等各类人才资源,不断充实基层法治文化宣传力量,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三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在公园举办各类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普法成效。利用春节、中秋季等传统节日或农闲时节,依托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书画展、法治电影、法律咨询等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法治文化的细胞浸入百姓的心田,起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8

 调研目的:通过郑州市人民公园的调研,了解城市公园的组织形式以及环境配置,熟悉城市公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从而达到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为城市公园的设计做准备。

  一、公园概况

  郑州市人民公园坐落于郑州市中心地带,东起二七路,西至铭功路,南至西太康路,北至金水河。1951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开放。公园面积30.14公顷,其中水面积3.37公顷,绿化面积25.41公顷,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彭公祠”、“胡公祠”,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内涵。它是一个以休闲娱为主的公共场所,娱乐设施有摩天轮、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流星锤、碰碰车、蹦极、水上乐园等。整个公园有参天的大树,有茵茵的绿地,有荡漾的湖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二、功能分析

  在人民公园的规划工作中,分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

  不同年龄、不同爱好游人的游憩和娱乐要求,合理、有序的组织游人在公园内开展各项游乐活动。同时,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状况、水体、原有植物、已存在并要保留的建筑物或历史古迹、文物情况,尽可能的“因地、因时、因物”而“制宜”,结合各功能分区本身的特殊要求,以及各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园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区规划。根据公园规划中所要开展活动项目的服务对象,即游人的不同年龄特征,儿童、老人、年轻人等各自游园的目的和要求;不同游人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游园活动规律来进行规划。必须指出,分区规划绝不是机械的区划,尤其大型综合性公园中,地形多样复杂。所以,分区规划不能绝对化,应因地制宜,有分有合,全面考虑。

  人民公园功能区域分安静休闲区(西部、南部、东部)、娱乐活动区(北部)和办公管理区(东北角)。其中安静休闲区包括专类园区(牡丹园、竹园、樱花园、盆景园),综合园区(玉棠园、怡情园、欧风园)及纪念园区(胡公祠、彭公祠);动区包括东西两个游乐场、莲花池广场、游船区。

  三、空间布局分析

  1.轴线通过南门—胡公祠—怡情园—莲花池广场—游乐园的南北轴线以及东门—莲花池广场—欧风园—彭公祠—西门的东西轴线主视觉轴得到贯穿统一。在这样的轴线中,视觉轴成为公园的主要轴线内容。在视觉的转折中,把公园最具震撼力的景观展示出来,并且强化了公园的主题内容,以更为简洁的手法,更有创作力的景观品质,把主要景观区推向高潮。

  2.空间人民公园的各大景区空间,强调亲情化的景观内容,把情感空间作为空间的主要组成内容,在突出以文化为底蕴的景区特色中,赋予各序列空间不同的情感与文化主题。这些极富亲情化的情感空间,给游人以强烈的交流感受及零距离的空间感受。

  人民公园设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保持水面与树木现状的同时,运用景观序列组景构成手法,在景区构成上,体现秩序景观的序列布局,在分区上体现不同主题思想的对比与统一。把景观与人、都市文化、环境本身联结起来,强调动感空间与情感空间的相互融合。在景观的序列布局中把“人”作为景观创作的核心,在主题思想的展示中,更强调观者在景观构成上的地位,其景观构成元素也围绕着这样的参与主题来完成。

  四、道路规划分析

  入口部分

  个人认为人民公园以东面正大门为最主要入口,其他西、南两个入口也比较重要,还有一个专用通道口。东大门作为人民公园的主要入口,有一个大型的入口广场,有很多人在门口拍照留念。从东大门进去迎面就是门前广场,广场上的大型人造假山石景观是主要的观景点,假山旁还有水域。大门美观、气派大方,是仿古建筑,大门、广场、假山形成了公园主要入口空间。

  游园路线分析

  公园采用分散式道路,所以人流也较分散,从而避免了人流拥堵现象。公园内的大道主要是以铺地为主,而小道则是以曲折的石子路,石砖为材质铺设,小路的铺设可以避免行人为抄近道,而践踏草地,同时还增添了行人行走过程中的视觉享受。此园路铺装以红色砖构成大的框架,以绿色砖为小单元重复穿插于其中,并配以黄色,使园路不仅实用而且美观。人民公园的儿童乐园大都位于整个公园的西、北两侧。它是来这里儿童的必去之处。有水乐园,摩天轮、过山车、米老鼠等。

  五、绿化设计分析

  植物配置

  植物的.搭配种植施工员设计的一向重头戏。人民公园的植物搭配还是比较合理的。主要的道路旁边植法桐,造成大面积的阴影,给人们提供休息之所。在南大门出有一颗160年的国槐撑起一片阴凉。公园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做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在景观上就为游客的游玩或者休息起到了一种暗示,指引的象征性作用,一些景观小品也给游客带去了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每年的花灯会也会再这里举办,场面热闹非凡。近年来,郑州市人民公园在引进国内外的一些优良花木的同时,还引种驯化了白刺花、黄荆等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土树种,具有管理成本低、易于成活等多种优点,将其用于园林绿化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该公园的黄荆,其树干丛生,枝叶青翠,生长繁茂,与周围绿色草坪以及点缀的奇石相映成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山水布局

  叠山理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常用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非常普遍。人民公园中各种水系都是是引横穿郑州市的东风渠水系,其中最大湖叫亲年湖。青年湖位于公园的假山后面,约两亩大属于人工湖。湖上有小岛、水榭、亭、桥等,人工堆成的假山由湖边起伏伸入湖中,两米多高的假山顶端从湖中伸出水面,与对面园亭相望,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使整个岛成为了园中圣地,园林木葱郁、泉水淙淙、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岩石耸立、亭台层叠。既有厚重的历史特色,又是闹市中的休闲胜地。

  六、节点分析

  1)此园桥左右两边设为高出的台阶,使此桥富于变化.平构分析图

  2)灯饰

  中国传统的的中国结作为骨架,并配以鲜艳的红色,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看上去很亲切。其实这种造型的灯饰我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上次去郑州大学的时候我就发现路边有中国结,原来不知道是干嘛的,以为只是装饰,现在看来应该是灯饰。

  3)幽径

  所谓曲径通幽,正是此处的写照,小路弯弯曲曲,竹影婆娑,使人忍不住想要置身其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9

我们对五峰山公园开发、经营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回顾、走访,并充分听取过去、现在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有关人员的意见,形成以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987年经县林业局批准,经营所成立了五峰山旅游服务部,采取边规划、边建设、滚雪球的方式,对外接待游客。1992年经省林业厅批准为五峰山森林公园,为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员工83人,其中退休人员42人,在岗人员41人。景区为拓展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促进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确立了“加强培育和保护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的发展战略,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发五峰山。以前,经营所职工主要从事林业生产,大搞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采种育苗、森林防火、砍伐竹、木维持生计的经营管理模式。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严重的是经营所面积小,资源濒危,加上职工多,职工生存艰难,迫使单位在抓多种经营上作文章。1987年单位以竹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旅游事业,组织职工学习改革开放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转变职工思想认识,提出了“以林为主,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促进林场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10月公园请省林科院编制了《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将五峰山核心景区作为重点规划区:以良好的自然景区和动植物资源为主的生态保护区;以自然山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观为中心的森林旅游景区。以来,由于解放思想,认识提高,集中精力抓旅游,当年旅游收入是06年前各年收入的25倍。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园条件。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公园开发建设,全力以赴整体建设公园,促进旅游发展,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县林业局牵头,组建了公园建设领导小组,聘请重庆交通大学对景区进行建设策划,解决了供电,供水;目前,供水、供电充足,交通畅通;新修建了公园生态显示屏等。

3、以竹为特色,创建旅游品牌,在县林业局、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公园领导班子抓住机遇,反映迅速,制定了目标方案,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照标准,明确责任,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适当整改。

4、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公园建设。06年引进投资改造招待所、承包公园餐厅茶馆和照像及旅游观光车等项目,引进资金近150万元。

5、造势宣传营销,广辟客源市场。06年以来,公园自行举办跳竹杆舞、万人签名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市、县旅游局组织到成都、重庆举办的旅游招商会、项目推介会、项目对接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景区发送宣传资料2万余份,充分展示了景区特色,其价值不可估量。

二、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问题,阻挠公园发展。公园是经营所的一个分支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仅吃饭人员就达83人,包袱沉重,负债经营,到目前为止欠职工工资261.5万元,根本没有财力考虑发展问题。垮不掉,上不行,偶尔向县财政争取点资金,犹如杯水车薪;虽然06年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了整体建设,但基础设施薄弱,游览范围狭窄,景点少而孤立,特别是星级宾馆建设、湖泊开发、竹器博物馆、竹种园等项目的开发,资金需求巨大,成本收回周期长,投资商不愿意进入。

二是景区进出人员复杂,管理难度大,直接影响开发建设。公园与周边5乡镇近十个村接壤,进出人员错综复杂,在核心区内常住一个村三个社,近100户村民,有个别村民乱建民房;有的村民私带游客经过林区周边小道进入景区从中获利;有的游客假借走亲访友逃票进入景区,严重影响景区形象。

三是林场职工生存艰难。电改既不能纳入城网,也未纳入农网,从06年起,职工生活、单位办公用电照明每度为1.2元;供水问题虽然政府解决了,但每吨价格为8元。这些问题加重了林场的负担,要想自行投入公园建设实为无米之炊。

三、几点意见:

发展五峰山公园,有利于促进我县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人们了解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有利于综合开发景观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一)、高点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国家新的休假政策为旅游业界带来了新机遇。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赋予公园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建议将五峰山公园纳入市、县旅游发展重点,逐年投入,抓好公园后期开发。按照保护有效、利用有序的要求,编制公园旅游规划,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公园发展。当前经营所最难解决的是职工生活问题。林场是差额拨款单位,大部分收入来源靠砍伐竹木和一部分旅游收入,除了生产费、办公费、维修费后,职工工资、退休人员补贴无法全额兑现,造成对公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信心不足。建议政府将单位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使职工彻底转变思想

观念,一心一意抓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开发。公园要聘请知名规划专家,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搞好开发和建设,重点打造星级宾馆、竹种观赏园、水上乐园、洞穴探险、竹林迷宫等项目,把景区建设成为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胜地。

(四)、保护资源、促进发展。

1、加大林业的培植、抚育投入。。

2、搞好有害生物防治,确保配套经费到位。

3、加大森林防火力度,配备森林防火设施设备,防患于未然。

4、切实加强周边生态和景观保护。

(五)健全机构,有序发展

建议组建公园管理委员会,由管委会协调解决公园开发、建设、管理等相关问题。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0

城市主干道、公园及重要地段的生活小区作为城市的窗口,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道路及绿化建设、养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档次和水平,近日,市城乡建设委组织人员对城市主干道、部分公园、生活小区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对象为连接各区的主干道、公园、公园、生活小区。市区主干道包括路二路共10条道路,总长度8万米,油路面积189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45。9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为348万平方米。这10条道路构成了市主要道路交通网络。

  (一)主要道路建设、养护、管理情况

  目前,这10条道路的设计及建设都由各路段所属的主管部门负责。日常养护、城市防汛及冬季清雪防滑等管理职责均按属地原则分别由市直、高区、经区、公路部门及环翠区孙家疃镇等部门管理,由市政处管理的道路有路、路、二路;由高区市政处管理的道路有二路、;由经区市政处管理的道路有路、路、;由环翠区公路局管理的有;由环翠区孙家疃镇管理的道路有、。

  (二)主要道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养护、管理情况

  10条主要道路除路三条道路绿化为市园林主管部门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外,其他各条道路绿化均为分段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和工程建设改造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区分别负责。目前,由市园林管理局直接管理的道路有路北段、路北段、南段、东段、南段、东段、东段、东段、二路东段,由经济技术开发区园林绿化管理局管理的道路有路南段、路南段、经区段,由环翠区园林处管理的道路有环翠区段,由高新技术开发区市政处管理的道路有西段、高区段、西段、西段、西段、二路西段,由孙家疃镇政府管理的道路有北段、北段。市园林管理局负责的绿地养护费用的核定,根据各条道路苗木品种、规格、数量不同而有所不同,上述道路两侧绿化带养护费用约4元/平方米;经区园林局负责的道路绿地养护费用20xx年至20xx年为1。9元/平方米,20xx年养护费用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环翠区园林处负责的绿化养护费用为1。5元/平方米;高区市政处绿化养护费用未进行详细区分,年养护费为400万元,养护面积为316万平方米,绿化费用为1。27元/平方米;孙家疃镇政府、统一北路由隆兴物业负责,绿化养护只是其中一项内容,无法确定具体资金投入。

  (三)部分公园、生活小区的绿化建设养护管理情况

  1、公园,由港集团投资兴建,占地面积4。36公顷,20xx年建成,20xx年港集团对公园进行了改造,20xx年补充栽植了紫薇、红心柳等乔木。公园目前由港集团世昌物业服务公司进行养护管理,其内部员工负责卫生保洁(人员为4—5名),绿化养护实行外包,由市永达园艺有限公司进行分包管理。

  2、公园,由供电公司投资兴建,占地面积10公顷,20xx年建成。公园目前由市供电公司进行养护管理,管理比较粗放,共有4人从事公园养护,基本上只发放人员工资,公园年投入5万元。

  3、生活小区,由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属的机关物业管理中心进行物业管理,包括路两侧绿化、路北侧开放小区、路北侧封闭别墅区、小水库周边,绿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绿化养护只是物业管理工作其中一项,养护人员6—7名,只是从事简单的绿化养护作业。

  二、存在的弊端

  目前,市区主要道路及两侧绿化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存在着一条路有几个主管部门的状况。

  1、同一条道路风格不一致。由于道路和园林绿化实行属地管理,各区均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需改造的道路和设计方案,根据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养护管理,造成同一条道路有的辖区年年改造、有的辖区年年不动,有的辖区这样改、有的辖区那样改,日积月累导致同一条道路设计风格完全不同;同时由于各区养护措施各有不同,如道路维修市中心与各区不同步,造成同一条道路常年总有破损现象;绿化带浇水、施肥及修剪技术等不同导致植物返青时间不同,生长势不同,外观表现形式不同(树木修剪有的以放为主,有的以压为主),使得有的辖区植物生长健壮环境优美、有的辖区植物长势弱影响景观,管理水平差异性很大,最终导致辖区分界线两侧绿化风格和管理水平迥然不同。

  2、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尚未有统一的道路、绿化养护费用核定标准,各区财政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具有主导权,各区均根据自己的标准核定养护经费,导致各区道路、绿化养护经费差异很大。如可用于绿化养护管理的资金不同,导致各区在人员、设施配备、养护管理精细化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公园、公园、生活小区、孙家疃镇政府管理的、的养护管理均由物业公司进行养护管理,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人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只是从事简单的绿化养护管理作业,养护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3、行业督导见效不大。市园林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就承担起了行业管理的职能,负责对市区园林绿化进行全面督查。每月市园林管理局都组织各区进行园林绿化检查考核,并下发检查考核通报,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下月工作重点,对各区的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督导作用。但由于各区自主控制绿化管理资金、市园林局又无法进行资金支持,各区只能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进行整改和养护管理工作,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如只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局部整改,不能按照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养护管理,导致问题重复出现,管理水平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提高。

  4、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地区园林病虫害的发生基本在同一个时间段,这就要求对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统一,群防群治,尤其是美国白蛾、黄杨绢野螟、黑松枯枝病等传播和传染性强的病虫害,更需要统一防治,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病虫害分区防治,防治时间不同,往往容易形成这个区防治了,另一个区还未进行防治,未防治区域的病虫害向已防治区域传播,导致防治区防治效果下降,即使重复防治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5、工程质量无法保证。目前道路及两侧绿化工程建设和改造均由各区、各物业自行进行设计、施工,没有统一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无法从设计、种植土、施工工序、施工质量、苗木质量等方面进行把关,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几年来大的工程项目均成立项目指挥部,所有设计、施工及施工期间的养护都由指挥部直接管理,园林管理部门很少能参与管理,对很多大型项目前期建设了解很少,即使后期移交给园林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由于很多东西不了解情况,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不能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导致后期养护管理中出现诸多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我市的城建管理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需要和改革而不断完善的。特别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园林绿化等方面与市、区两级财权、事权的划分和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市中心区,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地方财税收入主要集中在市级财政,因此,市中心区的城市道路、公园、绿地、路灯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维护主要由市级财政投资,由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下属职能部门负责建设管理。在高区、经区、环翠区,由于实行相对的封闭管理模式,各区实行独立的财政收支管理,全面履行经济社会管理的职责,因此,市委、市政府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路灯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权限和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等城建行业管理职能一并下放到各区,体现了权责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鉴于以上因素,我们认为,在市级与各区政府(管委)之间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不变及当前市区的城建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当前,应重点对城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体制机制上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今年初,市城乡建设委将上述10条主要道路破挖审批纳入统一管理,为探索新型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起到了很好的试点作用。

  (一)强化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对各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职能。一是将各区年度城市建设计划纳入市区整体年度计划管理,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业务部门对各区的年度计划进行审核、平衡,报市政府研究批准后公布实施,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的工作指导和调度。二是市城乡建设委及其下属的市政处、园林局等部门根据业务分工,研究制定加强行业管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各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并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制度、奖惩机制和施工养护规范标准等,推进各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档升级。市政处、园林局要全程参与市区新建道路、绿地、重点工程项目及小区绿化建设。从前期的设计论证到后期的施工建设、综合验收等各个方面全面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二)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目前市区城市管理中存在着问题,一是重视程度、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监督;三是财力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四是管理方式粗放。为此,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大力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部署,这是尽快改变市区城市管理面貌,提升城市形象的当务之急。精细化管理中包含了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内容,实施精细化管理是解决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管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将城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路灯照明、容貌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管理等城市管理内容一并纳入市级平台,形成统一指挥、集中监督、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真正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三)建议对部分城建管理职责进行适当调整。为了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统一高效,建议进一步调整部分市政道路和园林绿化建设的责任分工。即由市级市政、园林部门分别对跨区的主要道路及两侧的园林绿化、部分公园、生活小区统一建设和管理。如果实施以上调整意见,则需要对市、区两级的相关城建财政投资及维护管理经费支出等方面的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理顺。

  1、将贯穿各区的10条主干道及公园、公园、生活小区纳入统一管理。由市财政局提供资金支持,由市市政处和市园林管理局负责统一改造、统一养护、统一管理。

  2、给予市政处、园林局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市财政局牵头,协调各区财政,按照市政处、园林局的管理标准确定贯穿各区的主干道、重要的公园、小区的建设和养护资金,由市财政对资金进行统一控制,并对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进行全程监督考核,工程和养护质量合格则全额拨付资金,如达不到标准要求,则由市政处、市园林局组织队伍进行整改,整改费用从养护资金中扣除。

  3、适当增加市政、园林管理人员编制。目前市政处担负着市中心区新建道路建设及已建成的139条道路养护及挖掘管理等工作,管理范围调整后,养护面积将增加80%,园林局不但负责这些道路两侧绿化带的养护与管理,还担负着市区5处大型公园的管理。而两个单位的业务科室人员编制分别只有4人和3人,管理人员明显不够。若这10条道路及部分公园纳入市直管理后,由于管理范围进一步拓展,无论从日常巡查、养护管理,还是维修计划的编制实施,都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增加市政处、园林部门的人员编制。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1

根据《关于开展xx年度全市森林防火工作情况的通知》(教发[2022]113号)和《关于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发[2022]33号),我局结合实际,对照《全市xx年度森林防火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现报告如下。

我局对本地森林火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森林防火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能股室领导为成员的自查小组。根据自查的要求,我局制定了《市森林防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度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教发[2022]33号),明确了各股室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专人的职责。

二、广泛宣传,认真落实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

在全市森林防火工作中,我局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按照市委、和上级的部署,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各项防火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及时传达了《关于开展xx年度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教发[2022]34号)文件精神,并制定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为切实做好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局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局森林防火工作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防火重点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二)加强宣传,认真落实

在我局森林防火工作中,我局坚持以森林防火为重点,以森林防火为重点,认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切实提高了森林防火的责任意识,增强了森林防火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制度落实,责任落实

我局制定了森林防火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与各股室主要工作人员签定了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

四)加强检查,落实整改

我局在本次的森林防火检查活动中,对本单位的森林防火工作做了一次彻底的检查,检查中,查漏补缺,查缺补漏,重点检查了林业站点防火、森林消防设施和森林消防设施的配备、用火安全、森林消防重点单位的管理、用火安全。查漏补缺的主要内容如下:

1)森林火灾的发生是由于森林火灾的发生的严重影响到森林防火形势的稳定,森林火灾危害的大小、危害程度的大小以及森林资源的消耗等都是由森林防火人员和林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来完成。由于林业站点的重要性和森林防火人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防火工作到位,防火措施及有效,有效地防止火灾的发生,保证了森林防火安全度汛。

2)森林防火期间,由于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局在森林防火中坚持“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加大了对森林防火工作的检查和监察力度。同时,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中,加大对林业站点、林场、林区等重点部位的,确保森林防火安全,确保了林区生态平安。

五)做好森林火灾的防范,做好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

在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能够做到有序应对,及时扑救森林火灾,确保森林消防安全,确保林区生态平安。

六)加强林业管理,切实落实

森林防火的工作是关系国家利益的大事,森林防火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也决定着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局加大了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和森林防火工作,并在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中,做到“五个一”,即:每月森林防火检查,每季度召开一次森林防火工作总结会,每年组织一次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演。并且每年组织一次森林防火知识培训,使森林防火工作真正做到了预防为主,预防为辅。

七)加大防范,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我局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是:一是加大森林防火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战斗力。四是落实各项防火措施。五是加大监督力度,确保森林防火安全。

八)严格执行森林消防安全责任制。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2

调研时间:xxxx-04-20

  调研地点:成都百花潭公园

  调研目的:通过成都百花潭公园的调研,了解城市公园的组织形式以及环境配置,熟悉城市公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以及公园设计原理,从而达到掌握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为城市公园的设计做准备。

  引言:

  城市公园,是供城市公众使用的园林,为“供公众游览 、观 赏、休 憩 、开展户外科普 、文体及健身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 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休闲娱乐有了更多的需求。在工作之余,去公园散步、娱乐、运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公园因其在城市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受到普遍重视,如何营造宜人景观,发挥其应有功能,成为设计者追求的永恒主题。

  一、公园概况

  百花潭公园位于成都市区浣花溪南岸,与青羊宫、杜甫草堂相邻。1953年开始建为成都市百花潭动物园,1976年改建为综合性公园,1982年开园更名为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公园得名于《蜀中名胜记》,诗人杜甫在此留下了“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名句。公园占地面积8.17公顷,主要景点有:慧园、川派盆景园、磊园、银杏广场、桂花林、船舫六大景区。

  二、公园设计分析

  1、入口部分

  从百花潭公园大门进去迎面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沧浪桥,石桥上的浮雕以及廊景观是主要的观景点,桥下有水域。大门美观、气派大方,是仿古建筑。大门、石桥、廊形成了公园主要入口空间。

  2、游园路线分析

  从该公园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不对称的平面布局、曲折蜿蜒的道路以及自由流畅的水体,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是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并且以园中园的形式构建全园。由此可知,该公园的园林形式属于自然式布局。公园采用分散式道路,所以人流也较分散,从而避免了人流拥堵现象。公园内的大道主要是以铺地为主,而小道则是以曲折的石子路,石砖为材质铺设,小路的铺设可以避免行人为抄近道,而践踏草地,同时还增添了行人行走过程中的视觉享受。此园路铺装以红色砖构成大的框架,以绿色砖为小单元重复穿插于其中,并配以黄色,使园路不仅实用而且美观。

  3、山水布局

  叠山理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常用的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非常普遍。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底部,地形处于平原地带,该公园利用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堆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追求因地制宜,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从公园的整体分析来看,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溪涧。磊园中模仿九寨沟风景区诺日郎瀑布和五彩池秀丽风光,动静结合,别具一格,瀑布飞泻直下,气势壮观。

  园中水体轮廓均为自然的曲线,堤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为自然山石砌成曲线或折线的驳岸。其水体均为独立的空间,自成一景,形式多样,人可接近。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体会其中深远的意境。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3

1.公园基本概况

  公园区位

  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西南隅,南界解放大道,北临银松路,是武汉市大型公园之一。

  公园性质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中山公园已成为集游览、观赏、文化、娱乐、饮食游艺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公园,是武汉闹市中的绿宝石。 公园规模

  武汉中山公园占地32.8万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积6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历史悠久的文化休憩公园。绿地率91%,名木古树 140株。景观功能分前、中、后区。其中西合璧的园林风景,淳朴隽永的人文景观,惊险有趣的游乐项目一直受到广大游人的赞誉。

  定位

  中山公园周边是居民密集区,它所处的解放大道是汉口的交通要塞,高路段人车流量巨大,中山公园的介入,为孩童提供一个嬉戏玩耍的自然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消遣时光,方便自由开展社区活动的场地,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空气清新的自然之地。

  历史

  武汉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武汉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一私家花园,名曰“西园”。 1927年收归国有,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汉口中山公园”。1929年改造后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公园”,即现在的武汉汉口中山公园。2001年,武汉市政府对公园进行了新的规划整修,并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主要特点

  中山公园从私家花园发展至今,其间经历过数次扩建,面貌巨变,但基本保留了建国前的园艺格局,公园新的规划,通过水系及空间布局的梳理、植被修护、场地铺装、景观雕塑及休闲娱乐小品等设计,从二维与三维向度刷新了公园的整体面貌,使公园既保持着历史文韵的儒雅,又焕发出现代生命的活力。

  2.公园分析与评价

  公园总体布局

  a) 功能分区中山公园分为前、中、后三个景区,前区有中山门、棋盘山、留春湖、迎辉亭、映霞亭、龙桥等景点,为一些清心养神之地,在这活动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中区以胜利、和平为主题,以现代风格表现二十一世纪的风貌,有受降堂、受降纪念碑、张公亭、胜利广场、音乐喷泉等景点;后区则是供儿童玩耍的游乐场,三区功能分区明确,在每个区域单位内布置布置相应的服务设施与标志性景点。

  b) 空间组织保持着中国古典式园林布局,通过既有的形态元素,以中国古典园林堆山、叠石、理水等营造手法,丰富场地形态,通过亭、台、岛、桥、山、水、输等景观要素自然地将整体空间划分,以不同的地面铺装交待交通流线,引导游览路线。绿草茵茵的人工坡地、登高望远的高地与亭台建筑形成远近高低、参差错落的视觉审美效果,扩大景观欣 赏视域。

  c) 景观特色水是景观重要的构成元素,中山公园中设计师将土、石堆砌的小岛将水面分隔,形成一波三折、绵绵不绝的优美曲线。公园中桥梁也是一特色,其中木质虹桥、石质拱桥不仅起着交通通道的效用,桥身柔和的弧线与水中波动的倒影相映成趣,更使空间更富层次感。园内大量的雕塑,成为一定精神取向的物态象征,成为映射过去、表述现在、畅想未来的特殊符号。 公园出入口、园路系统、游线组织

  1) 公园的南入口庄严肃穆,以西式建筑的风格展现出来,入口处理简单,为一个半圆形的广场,大面积的铺地空间,仅在广场中心对植两棵法国梧桐,法桐前将花卉摆设成半圆形,这样简单的处理手法,一方面给游客带来足够的停留空间,另一方面,也增添了公园庄重典雅的氛围。公园的北入口则采用中国古典的建筑形式,牌楼式的入口,并题有“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大面积的红色色调,门后掩映着常绿与落叶的林木,给公园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南北两边入口风格截然相反,与前后区的景点风格也有些冲突,但由于历史的几次修建,这种差异性已渐渐的得到人们的适应。

  2) 公园园路

  A一级园路:联系全园,是公园内大量游客所要进行的路线,道路两旁充分绿化,宽度4~6米。 B二级园路:是一级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道路宽2~4米。 C林荫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客更深入地到达园内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米,如山上、水边、疏林中的道路,多曲折自有布置。

  公园园路分级明确,道路通畅,曲折有致,在适当地方设置一定的活动广场,有效的解决了动态活动与静态休憩的需求,最终有效的引导游人在公园中的游线行进。

  人群行为特征与活动场地关联性

  1) 公园中心胜利广场是公园主要的人文景观之一,设计师采用减法设计,创造出广阔的活动空间,中间标志性的构筑物为张拉膜结构,索膜顶棚洁白素雅、简洁灵动,充分展示了新技术与艺术结合产生的现代美。广场周边空地成为市民各种演出活动的聚集所,这些开敞性的公共空间强烈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参与其中,成为公园的焦点之一,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里交流、渗透与融合,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一个多元性的精神场所。

  2) 步行道一侧倾斜的“红辣椒”充满了自然生趣,唤起远离乡村、不事稼樯的都市人对田园风光、泥土气息的美好回忆,其饱满的形态、鲜艳的色彩也吸引着天真活泼的孩童们,成为他们嬉戏玩闹的活动之所,“红辣椒”更像燃烧的烈火点亮了城市的天空,使习惯了城市灰暗色调的`市民耳目一新,这里的雕塑大多都有着它们的历史,记载着这里的兴衰过程,使得整个景区的历史文脉得以显现,又使其发挥现代使用功能,使公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需求。

  景点分析

  1) 张公亭1933年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亭高19.6米,6层石混结构,大气端庄,具有以圆形和穹顶为特征的意大利建筑风格。亭内设有张之洞生平业绩展览,为公园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 张公亭与中国古典式亭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张公亭周围灵动的湖水以及人工堆砌的湖心岛将这一强烈差异打破,一方面,岛的存在使一览无余、波澜不惊的水面变得蜿蜒曲折、细腻柔美,丰富了水域景观,另一方面,岛、亭的“闯入”以及湖岸树木的遮掩成为视觉路径上的“障碍”,迫使游人在此停顿、调整视线后再以新的眼光欣赏异国风格的建筑避免了不和谐的视觉印象。通过巧妙的组合,典雅秀丽的中式亭台、朴素新奇的碉楼伴着婆娑的树影和谐的消失在悠悠碧波中,使游人在闲庭信步的游乐中不断激发心中的历史文化情感。

  2) 树木园内树木栽植比例适当的常绿树种,不论雨雪风霜,园内总是生机黯然,同时间杂各种落叶树木,春夏时节万木苍翠蓊郁、绿荫生凉,秋冬之际,又自有一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荒疏之美,裸露的枝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空间,阳光穿过枝条在地上形成的投影抽象而极具形式美感。 同时,树木又是实现空间围合、加强空间联系的载体,公园北端浓密的树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宁静的茶轩与喧闹的过山车游玩区分离开来,树木强大的吸音能力使得动者任其动,静者任其静,二者互不干扰,在空间处理上是极为精妙的一笔。

  3.对公园建设及设计的感悟与体会

  一个好的公园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游客的游憩和娱乐的需求,并合理有序地组织游客在公园内开展各项游乐活动。公园功能的分区又须因地制宜,结合各功能区自身的要求,以及各功能区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周围之间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合理安排后进行分区规划。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4

为贯彻落实局党组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战略部署,我办对全国9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状况进行了书面专题调研,并对浙江龙湾潭、黑龙江哈尔滨、龙江森工方正龙山、大兴安岭北极村等四处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主要场所。我国自1982年9月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来,经过25年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067处,规划总面积156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面积1125万公顷。每年到森林公园参观、游览、访问和学习的游客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达到2.13亿人次,有52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50万人次,18处国家森林公园年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旅游者投入大森林的怀抱,不仅能在观光、游览过程中体验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进一步热爱森林、保护自然的美好情愫。

  2、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多年来,各森林公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强化这些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林业、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河北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水土保持展览馆、林业发展史展览馆和太行民居博物馆,自1998年开园以来,已经有150万人次游人来参观和学习。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建起了六盘山自然资源馆、生态植物园、生态博物馆,每年来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内蒙古森工乌尔旗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博物馆,收集存档的标本种类达2054种、13695件,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3、森林公园已经建设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基地。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已经被命名为省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基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众多的森林公园也已经成为实习基地、夏(冬)令营活动基地,写生、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等。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设立了13个植物专类园区,园内设置植物标牌、解说牌,每年开展“认知植物亲近自然”等一系列科普活动,使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植物科普知识的教育。山东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近来来采集、制作昆虫标本800余种10万余件,植物标本700多种,每年都有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大中院校来公园实习。

  4、森林公园已经探索出多种传播、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效途径。森林公园不断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使人们在游览休闲过程中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举办兰笋文化节、宗教文化节、重阳登高节、古树名木认养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开发了一系列参与互动性、科普性强的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中小学生科普活动20万人次,成为上海市民与自然进行精神交往和心灵沟通的都市后花园。青海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将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民族舞蹈表演、民俗活动(花儿会、跑马会等)、品尝藏土风味饮食等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森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化解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另外,森林公园还采取编辑出版书籍、园报、宣传册、光盘等各种宣传手段,增加游客的生态意识。广东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出版了10万册《环保手册》,免费赠送游客。

  5、森林公园已经开发出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广西姑婆山开发的“方家茶”系列产品在珠三角地区、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已深入人心,采茶、制茶、茶艺表演、品茶等参与性旅游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30万人次,年境外游客达5万人次。吉林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长白山金秋红叶节”,打造红叶文化;山东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系列生态文化产品,如原山茶、原山纯净水、原山人家酒、原山咸菜等十大系列60多个品种,深受游客喜爱。

  6、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发促进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森林公园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据统计,森林公园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已经使2700个乡、12000个村、近2000万农民受益,带动森林公园周边4654个村脱贫,直接吸纳农业人口就业数量近50万个。农民意识到山川秀美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觉珍惜资源、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贵州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未建立前,周围农户对森林的盗伐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公园的建立和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公园组织农民成立“观光马队”,农民逐渐开始从事一些旅游经营活动,旅游旺季,农民每天的收入能超过100元,偷树人“改行”做了牵马人,偷砍者如今都成了护林人。同时,森林公园主动让利于社会,通过对本地居民、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免票或优惠门票、办理年游览证等方式,增强了人们护林、爱林的意识。

  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潜力分析

  1、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大。我国森林公园尤其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风景资源,拥有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所遗存的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我国壮丽河山的精华,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国家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垄断性资源,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我国生态文化中的精髓。更多的森林公园则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优美的森林环境构成多样的森林生态文化如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松文化、各种动物文化等等。

  2、森林公园发展的潜力大。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林地面积占29.8%,湿地面积占4%,在这些区域内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更与高山峡谷冰川溶洞沙漠等地质地貌景观、瀑布温泉河流等水文景观以及我国5000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56个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而多样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生态文化特色。这些资源是建立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而当前我国森林公园规划面积仅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加快森林公园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3、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市场潜力大。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居民的出游率将达到311%,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正逐步成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森林旅游的需求量将达到12亿—15亿人次,同时,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将不再满足于“走马观灯”式的观光旅游,而是需要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各种生态文化魅力的“知性之旅”。我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将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森林公园应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目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论研究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解说体系不规范、生态文化产品短缺等问题和困难,还不能适应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要求,为此建议如下:

  1、把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放在林业的突出位置来抓。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旅游发展对构建繁荣的林业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真正把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整个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范畴加以推进,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帮助,促使森林公园担当起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做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

  2、切实加大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国家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扶持、引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各类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不断强化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生态教育、自然科普宣传、弘扬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功能。

  3、尽快树立样板,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建设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刚刚起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经验,都存在严重不足,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森林公园建设“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和典范,对于从整体上推进全国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是一条有效途径。

  4、不断开发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需要。重视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对社会的影响。

  5、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要加强对导游员、解说员及管理人员、表演人员等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也可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森林公园调研报告15

一、森林经营所承担的工作特殊

除东山出现火险外,近10年来。无发生任何火险、火灾和偷盗林木现象。这10年来,森林经营所在森林防火和森林管护上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突发性事件有着自己的科学处置方法。其它单位对施业区只进行单一地设卡管理无法相比的

有职工1953人,森林经营所有施业区面积41960公顷。其中干部40人、工人307人、知青1246人、退休360人,每年承担着林业局下达的局部营林任务、管护任务和木材生产任务。同其它单位相比,显现施业区小、职工少、生产任务少,继撤并苍山、雄关林场之后的小林场,林业局一直想撤并或想改制的单位。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将何去何从呢?自己经过专题调研后认为,森林经营所只能改制不能撤并。

承担着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任务,森林经营所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施业区普及镇局址周边,镇居民出行最密集的地方、森林防火隐患最大的地方、森林资源最易丢失的地方,林业局局长今年到单位调研时曾经说过:森林经营所如果把森林防火搞好了把资源管住了那就是替区做了一半的工作。

森林经营所历届班子都把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近10年来。虽然在开展工作上相对其它单位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区实施“以煤代木”工程后,镇居民对镇周边资源管理工作几乎到挑战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下,森林经营所及时出台了政策和措施,即实行了管防结合、管罚结合”管理方法,积极宣传维护森林资源,造福子孙万代的同时,对入山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对偷拉私运现象给予制止和处罚。防火紧要时期,森林经营所对镇周边实行每200米安置1名管护员,全镇周边无空白点的24小时轮流管护,根源上杜绝火种入山。每年进入春季和秋季防火期时,森林经营所依照区防指文件精神要求,积极部置,迅速行动,加大防火工作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准备作业入山及各专业户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利用板报、宣传标语大造防火声势,工作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各检查站的管理力度,要求各检查站人员严格执行防火制度,对入山人员严格检查,没有防火证一律不准入山。加大镇周边巡护力度,派出管护人员对镇周边各支叉线进行巡护,控制私自入山人员。同施业区内单位和个人签订防火责任状,同东山念佛堂和红果山庄签订了防火合同,积极组织扑火队伍,并进行扑火训练。平安防火上实现新突破,有效地防止出现家火上山,山火进城的现象发生,资金紧张和生产准备作业繁忙的情况下,投入了两台推土机和大量人力,镇周边共开设防火隔离带15公顷,全面清理了城镇周边住户可燃物38车。对城镇周边派出了50多名巡护人员,增加了防火的密度和力度,有效地防止火源和火种入山。

二、森林经营所职工构成特殊

自年原建工处归属到森林经营所后,使这个比较富裕的企业,出现了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现象,这是任何单位都无法相比的。前些年,只要有上访的,无论是到局、到区上访,还是到地区、省里、北京越级上访,都会有森林经营所的。为此,区里主要领导曾在这个单位召开过工作现场会,专门研究制止上访事宜。主要的上访理由,是找活干、找知青待遇、找工伤待遇、看病借款核销、困难求助等。

面对如此大的压力,森林经营所党政班子没有后退,他们采取了“抓教育、求理解、常走访、解难题”的工作思路,在维护企业稳定和解决职工事项上实现力求新突破。他们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主管领导对不稳定人员及困难家庭实行定期,并建立民情地图,指定专人结成帮扶对子。针对企业内老职工多、工伤多、女职工多、困难职工多的实际,采取了多业并举、合理分流的工作办法,通过引导和扶持广大职工实施家庭致富工程中来,大力发展养殖黑木耳、森林鸡和从事个体经济,解决职工就业难,收入低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几年来,经过他们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21项事项,自己主动解决12项,使解决的事项达到了90%以上。

三、森林经营所发展劲头十足

现在,森林经营所企业稳定、发展快速,正气回升、干劲十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足,职工实现了有活干、有钱挣。尤其是森林经营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在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实现了“四个新突破”。

他们在班子中强化创新意识,推行“三创一争优”工作理念。即创建思想转变的班子、创建团结协作的班子、创建科学发展的班子,争创同等企业协调发展优胜的班子。“舵手”的自身建设,实现了思想上的大改造,为企业走出困境、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人们常说:“能哭的孩子有奶吃”,虽然有道理但他们没有那样去做,因为那样做就失去了公仆的责任。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是必然的,面对企业经营性质单一、人多活少的复杂工作局面,他们实现了“两个创新”:即工作思路创新、解决职工就业创新。摒弃等、靠、要思想,抓住全面推进“六大接续产业”时机,适时调整工作格局,在努力做好木材生产、营林生产和森林管护等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发挥企业优势,挖掘企业潜力,把眼光投放到强化替代产业上来。为了铸造不等、不靠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保证企业重心的转变,我们在班子中开展了“公仆责任”大讨论,旨在强化班子成员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党员中开展“让党员站在先锋岗上”活动,激励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在职工中开展“所兴我荣,居安思危”活动,让职工树立正确的集体荣誉感。

在解决职工就业问题上,他们突破了常规,采取“合理分流、重点扶持”的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出台六项扶持政策,推动以黑木耳养殖为龙头的职工自营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破坏,他们在镇北成功建立了“节约型地栽黑木耳养殖基地”,使不用小杆搭架子养殖黑木耳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他们单位有310户职工从事黑木耳养殖,年产300万袋,产值达300万元。有3户职工实现了规模化养鸡,鸡存栏数达到了3万多只。二是提高施工队伍资质,承建基本建设工程。他们利用原建工处职工建筑施工的一技之长,成立施工队伍,争取林业局政策,先后承建了南北黑木耳基地、慧园文化长廊等20多项工程,创造产值500万元,不但解决了200多人的就业问题,提高了职工收入,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今年,在施工淡季,他们将施工队伍改建成12个维修队,承包居民家庭装修任务,使其逐步向家政服务行业转变。在创新工作的同时,他们坚持在提高班子的号召力上下功夫,一是坚持班子形象在群众中检验的标准,让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始终与职工保持零距离、带领职工致富的班子得到职工最好的评价。二是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心系干部职工,提高职工收入,改善职工工作条件,增强职工参与企业创新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这些就是“森林公园调研报告精选15篇”的相关内容了,希望每一篇都能为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灵感上的启发,如果这些范文模板能够帮助到大家,那就请大家多多关注本站,小编会在后续更新其他主题的范文模板供大家参考。

qingfa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
评论  0  访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