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 读《郑荣德先进事迹》有感

xiaoyan 心得体会5阅读模式

事迹是指个人或团体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时期所做出的杰出成就或突出表现。它们通常表现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为、事件、成就或贡献,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赞赏。事迹可以涉及各个领域,如科学、艺术、教育、社会公益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 读《郑荣德先进事迹》有感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1

在建党97周年之际,党中央追授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掀起了学习“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新时代典型的高潮。

起初,我是抱着落实学习要求的想法,去接触和学习他们的事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激起了强烈的震动,我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他们的事迹里,映射出了共产党人的光辉,从他们的追求里,令我清晰地看到了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延续、在壮大,在新时代孕育了新的内涵。

郑德荣、钟扬、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这七位同志的事迹,我做不到桩桩件件笔录于册,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复学习,内化于心。

郑德荣同志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把一生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把传扬红色理论作为责任和使命。在全国率先主持建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始终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在生命最后几年,即便一直受结肠癌病痛折磨也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理论的机会。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召开前夕,他多次拔掉氧气管,在病榻上向学生口述反复修改论文并入选理论研讨会,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事业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他唯一的遗嘱。

钟扬同志坚定执着、不畏艰险,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每年跋山涉水数万公里盘点西藏高原植物资源,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攻关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海岸生态打造了新的屏障。他淡泊名利、勤勉务实,从不追求职级待遇,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后,探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受到同行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用逐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同志执纪坚如铁,担当铸忠诚,他结合深化政治巡视的需要,积极探索巡视工作规律,依纪依规创新“挖老矿法”“捅天花板法”等多种发现问题线索的方式。每轮巡视工作结束,他都要组织召开务虚会,总结规律,集思广益。每轮巡视他都反复告诫组员,“巡视组是监督别人的,千万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2016年3月,李泉新住院第二天就强烈要求出院,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说,拔掉针头,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连夜赶到被巡视单位。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一边输着液,一边叮嘱同事:“问题线索要了解印证清楚……你们要张弛有度,注意休息……病好后,我还要和你们一起战斗!”

许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心里始终装着困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冲在应急救助、发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他放弃了稳定的机关工作,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说:“在地震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救助别人的意义。我愿把救助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他乐观豁达、恪尽职守,即使身患癌症,依然顽强地与“病魔”赛跑,他把共产党人的大爱全部奉献给了群众。2016年9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6岁。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完成了“救助生涯的最后一站”。

姜仕坤同志是贵州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深知贫困山区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他的人生夙愿。在他任职的2010至2015年,晴隆全县生产总值从20.89亿元增加到55.1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4亿元增加到7.63亿元,贫困人口从16.5万人下降到7.91万人。他工作多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帆布公文包,用了四五年不舍得换,运动鞋穿到褪色泛白不舍得扔。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社会交往简单,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从不干涉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他在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晴隆脱贫攻坚事业。

张进同志被评价为国企“铁汉”、改革“闯将”。 2004年张进担任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以来,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干”,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国有企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上任后,他主动向党委递交个人廉政承诺,提出要带头接受大家监督。上下班他带头自己驾乘私车,并要求生产采购等部门“凡是以我亲戚、同学等名义来接洽业务的人员一律不接待。12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前卫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2倍,利润总额增长20多倍,走出了一条具有前卫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他秉承“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前卫军工精神,是出了名的“铁汉”。2005年,在接到某重点型号军品紧急订货任务,要求3年完成500套产品后,他向军方立下军令状,最终提前半年完成任务。他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永远留在国企职工群众心中。

张超同志牺牲时,年仅29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他还是长辈眼中的孩子,心里的宝贝。将心比心地说,看到他的一生仅仅走完29个春秋,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入伍12年,苦练精飞本领,先后飞过8型战机,每次改装都当“领头雁”。 在某新型战机改装中,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啃完2000多页的教材和资料,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和战友们一道创造了多项纪录。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凭着迎难而上的闯劲,顺利完成双机纵队斤斗、海上超低空飞行等高难课目,在应对一次次危险中展示了顽强意志和作风。。2016年4月27日,张超同志驾驶歼—15飞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面对突发故障,全力挽救战机,不幸壮烈牺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因他们的事迹而不能平静的同时,我也想到,可能再华丽的文字、再崇高的荣誉,也不能够完全、足够地昭示他们的精神,但对于我们而言,他们的光辉形象,他们的生命大美,却足以能够催动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内心里的使命与追求。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任何一种精神的积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郑德荣、钟阳、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这七名同志年岁不一,行业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闪光点,就是——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这种精神,是我们新时代每一个有追求的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有使命、有担当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应当历练、应当践行的干事创业标准。

我们每名党员在每次支部会召开之前,都会重温一遍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入党誓词的八十个字,他们做到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成为了他们兑现承诺的永恒见证。

特别是被评价为国企“铁汉”、改革“闯将”的张进同志,他的事迹对我们国有大矿的领导干部来说,有着更直接的示范作用,有着更直观的学习意义。

“跟着张进干,我们觉得有希望、有未来。”这是我后来在一篇采访中看到的前卫厂许多普通职工的话语。

面对一家基础薄弱的三线军工企业,他带领企业大胆改革创新,29年里,将这个企业打造成年产值17.8亿元、拥有7大产业群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技集团。2005年,某型号军品有一个连续3年的紧急任务,但以当时前卫厂的生产能力,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时任前卫厂厂长的张进没有迟疑。整整4天,他频繁做论证、拿方案,细到掌握每一个零件的生产进度。

在动员大会上,张进立下军令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带领全厂用“铁的纪律、铁的手段、铁的措施”的军工作风,提前半年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这种精神、这种意志、这种追求,正是三山岛金矿在当前和未来发展中所需要贯穿始终的企业力量。是的,我觉得,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共产党人内在的、天然的品格,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要成分,是文化自信的外在流露,是作为一个企业想要走的更高、更远所需要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想,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觉、有义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传承这种力量,把它用在我们的工作中,把它置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发动机上,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作为基层矿山的党委书记,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也需要这种精神、这种意志、这种追求。因为郑德荣、张进等七名同志力量的源泉,首先来自于他们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们把入党誓词的每一个字都化为了扎实、可见的行动,他们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了“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立场上。大力弘扬和学习郑德荣等七名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新时代精神的召唤,更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所带来的必然之选。号召全矿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组织好、落实好学习要求,是我作为党委书记的重要责任,一定要抓实、抓牢,学到心得,学出效果。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2

郑德荣同志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受到作为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郑德荣同志秉持着百年树人的`理念,把自己的知识无私的教授给学生们,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从教六十七载,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淡薄名利,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郑德荣同志的敬业精神是一种榜样,我要用这种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舞斗志、激发干劲,在工作中奋力而为。

  做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公职人员,我时刻谨记入党誓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时刻对照自身不足,认真提高自身道德情操,以新时代的郑德荣同志为榜样,激励自己,鼓舞斗志,激发干劲,提高自身能力,让自己能更加胜任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学习宣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是凝聚力量、激发干劲的迫切需要。郑德荣同志一生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3

德荣教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吉林思想理论战线的一面旗帜。将毕生心血付诸于忠诚信奉和坚定实践马克思主义,一生视学术为生命、矢志不渝传播科学真理,传承红色基因;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65年,在培育博士生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身垂范言传身教,把德育为先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是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是守卫真理、党原则性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典范。

郑德荣教授在吉林出生,在吉林成长,因信仰而执着、因热爱而眷恋,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1948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声,郑德荣教授跨进了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学习。在这所共产党创建的大学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1952年,郑德荣教授提前毕业,他选择留校教学,开始了他长达67年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红色之旅。

郑德荣教授精神的实质在于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在他92年的人生历程中,与党的光辉历史同心同向。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无愧于“红色理论家”之名。郑德荣教授同时还具有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郑德荣教授终身致力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而在教书育人方面,在从教的67年中,始终坚持在教育一线,教书育人、淡泊名利。在此期间,参与编写了《中共党史大事记》,无不反映出教授对党史事业的一往情深。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郑德荣教授的先进精神品质:

一是服务大局的政治意识。郑德荣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所做的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为党和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二是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郑德荣教授从1952年就开始从事党史教学和研究。他坚持讲真话,不讲假话,不讲过头话,不用感情代替理智。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待、研究党的历史。

三是系统精深的学术风格。郑德荣教授在党史研究上有自己的风格。很突出的一点就是“系统”,再就是“精深”。

四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范。郑德荣教授推陈出新,把握学术前沿,执着于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

五是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郑德荣教授不仅做学术研究,更是一头扎进了教书育人的工作行业之中,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莘莘学子。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工作的发展和党史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对郑德荣教授的表彰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4

92载人生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他就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德荣。

为信仰高举旗帜。“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动荡,一些人信仰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郑德荣秉笔直书,写下大量反驳文章,同时教育学生,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理论工作者都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一个又一个故事,无不讲述着他“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细数郑德荣先生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他理想信念坚定,毕生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毕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学高德馨、以身垂范,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远大理想,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

匠人、匠心。“由于郑德荣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他不同意,依然定期给本科生做专题报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之前,郑德荣的身体已极度虚弱,但他强忍病痛,坚持写了9页手稿;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在他已经不太能说话的时候,学生从头到尾给老师念了一篇文章,大概是8000字左右,一个小时,老先生一直在认真的听,然后,他很费劲的对学生说,要分层次要有段落,这是他最后提的一个修改意见……”这是学问之师,是品行之师。他品行高洁、虚怀若谷,从不以资深学者自居,从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特殊照顾,赢得广大师生和学界普遍敬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郑德荣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郑德荣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荣光。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也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的使命感,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孜孜求索,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5

以60岁退出领导岗位为新的起点,培养博士,出版著作,发表文章;90岁之后仍然老骥伏枥,持续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研究上来,承担了国家课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成果。在三十三年里,郑德荣教授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为学状态,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

1986年,郑德荣教授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领导岗位退下来时,曾“规划”了自己的“未来”:培养10名博士生,出版10部专著。至逝世时,他早已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平均计算,每年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2名,发表文章5篇。这些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其自身固有的价值,足堪后学楷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郑德荣教授在80至90岁的十年间,依然奋力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拼搏在学术的征程上。他坚持孜孜不倦地翻阅文献,浏览大量学术期刊,并保持着每年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习惯。所有学术会议郑德荣教授都是以文参会,且文章见解独到,对学术界新思想、新观点保持高度关注和批判吸收的态度。十年来,他著述的节奏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新见迭出、新作频现。期间,共承担国家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仅2011年,就发表文章14篇,这是一个中青年学者也望尘莫及的成果数量。纵使在住院期间,郑德荣教授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入选论文,临终前两天还在听取学生汇报学习的心得体会,真正体现了一位老党员、老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高水平境界的执着追求。

为师为学六十七年来,郑德荣教授为我国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吉林省社科理论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和为基础教育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作为吉林省唯一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出席全国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接见;他带领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点,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中共党史博士点之一;他主持的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对全国高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位列榜首。郑德荣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国家教委主办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1次,被评为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专家,还多次荣获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市师德标兵,以及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郑德荣同志的一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用毕生的执着坚守和甘于奉献,将坚定信仰融入学术、将教书育人融入生活、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郑德荣同志留下的宝贵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将化作无比强大的动力,鼓舞和激励全体东师人,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6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被誉为“红色理论家”。他一生始终坚持初心,对党忠诚,将党的事业当做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信仰,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郑德荣同志一生牢记使命,坚持利党为民,毕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郑德荣同志一生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艰苦风斗征程中涌现的时代榜样。他对事业无限忠诚,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因外物诱惑和世事变幻始终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为民,一辈子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7

在倡导以德树人,提升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好好学习郑德荣同志身上的一种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郑德荣同志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想到他从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放缓追求的节奏,这让我肃然起敬。

为什么同是教育人,我们和郑德荣同志竟有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他从教67年,始终不忘初心,能一直坚守和奉献?是主义,是信仰,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是他共产主义信念的无比坚定。回顾自己从教23年的教育历程,因为有着对教育的一份特殊的热爱,一直努力钻研,为做一名好老师而执着的追求。年轻时努力钻研教材、大纲,幸福地做着一个教书匠的梦;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网络学习的便利,受到一群有梦想有情怀教师的感染,懂得了要想做一个好老师,只做好教书匠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促进专业发展。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引领家长共同教育孩子;带领学生海量阅读,丰盈学生的心灵。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常因为受到质疑而气馁,受到打击而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内心的纠结让自己前进的道路更加阻力重重,磕磕绊绊。如今想来,就是自己太过狭隘,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定,所以才缺少了郑德荣同志勇往直前的精神;是自己的内心深处仍在计较得失的比重,才捆绑住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是自己学识浅薄,让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举棋不定。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共产党员,今后要以郑德荣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的高尚品质,努力学习,不断钻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计得失,顾全大局,把个人融入时代,把学习融入生命,锲而不舍,永远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8

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教授,年过6旬后,依然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透过郑德荣严谨求实、勤奋求索的人生足迹,我觉得郑德荣身生的三点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信念坚定,追求执着。郑德荣教授自始至终一直是笃行共产主义,我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和党的事业,年老而不停,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话语中透露的“不忘初心”体现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永恒的追求,他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样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二是学识广博,治学严谨。郑德荣在60-90岁的30年间,依然能培养大量的博士生,出版大量的专著,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90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勤奋的学习,需要自身广博的知识,更离不开他治学上的严谨,他这种勤奋好学,治学严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是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我受党的教育多年,毕生的追求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为党、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自身就必须孜孜不倦,不断上进。”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一生驰而不息始终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一线的动力源泉。郑德荣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国家,从这些事情看出,郑德荣高尚的人格和谦逊的为人,他的这种精神将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9

郑德荣,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2018年5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3岁。

  93年人生之路,记录了一位长者心无旁骛,专注一项事业的刻苦求索;67年为人师表,凝聚了一位教师躬耕杏坛,一心培育英才的执着追求。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离去使我国理论界痛失泰山北斗,学术同仁扼腕惋惜,然而,他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将指引和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郑德荣同志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事业无限忠诚,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被誉为“红色理论家”。他一生始终坚持初心,对党忠诚,将党的事业当做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信仰,坚定不移地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郑德荣同志一生牢记使命,坚持利党为民,毕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90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郑德荣同志一生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的奉献和坚守,无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艰苦风斗征程中涌现的时代榜样。他对事业无限忠诚,从教67年来,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因外物诱惑和世事变幻始终牢记使命一心向党为民,一辈子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郑德荣同志的一生是光荣而伟大的一生,他把坚定信念融入学术,教书育人融入生活,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郑德荣同志是新时代的优秀教师代表,更是共产党员的楷模,使我们学习的标杆与榜样,历史和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郑德荣!

  学习郑德荣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

  郑德荣同志作为一名“红色理论家”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一生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其“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以红色信仰筑牢思想之基。

  探索创新,争做贡献。以“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为原则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己任和动力,在学术上不断进取,探索创新。

  立德树人,甘于奉献。将党性原则和科学追求相结合,郑德荣同志树立了光辉典范,激励着共产党人既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恪守初心,敢为人梯。为人师表,淡泊名利,郑德荣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所言所得毫无保留传授给每一个学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10

一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他就是郑德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但每一个听过他故事、读过他生平的人,无不因郑德荣这个名字潸然泪下。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东北大学,年轻的郑德荣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到了共产党的理论,他就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学郑德荣精神,做爱岗敬业的标杆。他鞠躬尽瘁,忠于职守。“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9篇学习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9篇。”在郑德荣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就是郑德荣为工作、为祖国事业奉献一生的真是写照,也正是有了他这种拼搏精神,“中国梦”而不断加速。因此,我们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作者,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争做爱岗敬业的新标杆。

学郑德荣精神,做甘于奉献的标杆。“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郑德荣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生命意义的更多可能。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三郎”,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11

郑德荣同志是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和党的教育事业。

他是一名“老手宿儒”的学者。作为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著述繁富,见解卓越,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郑德荣爱国爱家,好学不倦,淡泊名利,实为后辈楷模。他著有《郑德荣自选集》,其中入选集的很多论文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和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出版了《国情·道路·现代化》、《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等,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让郑德荣成为学术上的“常青树”。

他是一名“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将投身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研究理论,不断更新和充实学生的学识,以崇高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他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注意用自己的爱心和关心去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以应得的关注,他的公正、公平、真诚、无私与爱心赢得学生的钦佩、喜爱、尊重与亲近,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

他是一名具有崇高道德品行的老人,始终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始终不忘初心、对事业无限忠诚、淡泊名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用信仰的光芒,照耀前进道路上坎坷;把对信念的追求,落实在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具体工作中,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绽放出信念的力量。他心中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始终装着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埋头苦干的精神,以勇创一流的作风,锐意进取、改革创新,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

以上是郑德荣事迹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xiaoya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
评论  0  访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