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

xiaoyan 心得体会1阅读模式

心得体会指的是个人在完成某项任务、经历某种事件或参与某种活动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总结出的有关这段经历或任务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个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认知和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1

6月11日下午两点,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线上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三部分,党支部书记王勇教授首先汇报了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心得体会,然后教研室主任康鑫老师领学了《纲要》,最后全体老师围绕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如何落实等问题,就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王勇教授首先从《纲要》的战略地位与出台时间两个角度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纲要》的价值。他指出《纲要》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视为“战略举措”,这意味着国家已经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此次《纲要》的出台是在20xx年新冠疫情之后,这也显示出这次疫情对课程思政的影响。疫情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推手和重要机遇,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应该在此次疫情的背景下思考课程思政的内容,思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其次,针对《纲要》对文学类课程提出的要求,王勇教授提出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课程思政的重点要落在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而“如何具体落实”,希望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思考,共同努力。最后,他谈到《纲要》中强调的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加强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进而强调要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的教学组织作用,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在康鑫主任领读学习《纲要》之后,老师们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学习的体会。郭宝亮教授和景立鹏老师认为要认真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将思想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李建周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宗旨恰是专业一线老师在平时教学、科研中贯穿始终的,此次《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各方面全方位进行了安排部署,针对大学教育现阶段形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认为,《纲要》对文学类专业课程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学”的具体内容就包括在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相关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中。此外,除了弘扬这些文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外,更应该强调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1985年“方法论”热之后,文学研究中各种新观念、新方法轮番上演,在各种学术竞赛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某些方面有所淡化,这必然会影响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前《纲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展开课堂思政建设,现当代文学的教师当然责无旁贷应该走在前列。此外,李建周教授还注意到《纲要》中关于硕博士培养方面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在上级统一部署之前,提前谋划思考硕博士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内容,为这方面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前期准备。

王永祥、高媛媛、杨伟、翟崇光几位老师从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方面谈及此次学习心得。王永祥老师认为,作为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对近百年来历史变迁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高媛媛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结合具体作家如鲁迅、老舍、丁玲、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人的生平及事件,向学生阐述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结合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使得学生主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体会和学习这种精神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杨伟老师说,通过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认识到本专业中尤其是红色经典等内容丰富,需要我们去挖掘,教授学生的同时去形成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翟崇光老师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收录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其课堂教学在梳理文学历史、品鉴文艺精品、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启发学生的美育和德育。

老师们还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交流了此次学习心得。李浩教授和宫立老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育人与育才相结合,将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李静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有党性,坚定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和信心,才能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把思政内容传达给学生,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同时,李静老师和李江峰老师都强调授课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了解学生思想,春风化雨地融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建构中。康鑫、周雪花和原帅三位老师认为,通过教研室的集中学习,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全方位的,不仅贯穿在教学之中,还决定着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深入领会《纲要》的指导精神也涉及到科研、教学等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该重视起来。

通过本次集体学习、研讨活动,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对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扎实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上达成了共识。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科研体会交流了经验,起到了砥砺切磋、共同进步的效果。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2

6月17日上午,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春香在科技楼小会议室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联系系部党政班子成员和图书馆、档案馆负责人集中学习研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就如何全面推进系部课程思政建设展开热烈讨论。

胡春香紧密结合《纲要》,围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等九个部分进行领学。她指出,《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高校做好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各系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医学检验学系党总支书记车德才、主任纪爱芳,医学影像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崔海霞、副主任王小艳,外语教学部主任王育红,计算机教学部主任刘环,先后分享了学习《纲要》的心得体会,交流了抗疫期间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今后实施课程思政努力的方向。

胡春香要求,各系部班子成员一要站在高处领学。要站在培养接班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高度,将学习贯彻《纲要》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带领系部广大教师深学细悟。二要聚焦目标研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通过深入研学,找准各类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有效方法。三要立足岗位践行。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广共享、强培训、重合作、树表率、深研究,教育引导每位教师立足岗位,自觉履行育人职责,主动提升育人能力,深入挖掘所承担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把《纲要》落实、落细、落到每堂课程中。四要与时俱进创新。以效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在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上不断创新。她强调,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紧聚焦“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的育人目标,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长医精神,特别是“厚德、精业、济世、报国”八字校训的内涵潜入育人各环节,在课堂上润物无声地讲好长医故事、发挥“长医战士”的示范引领作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让医者仁心的教育伴随精湛医术传授培养的全过程,让《纲要》精神在长医的红色沃土上绽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3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助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

通过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获得了以下三点心得体会:

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重点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德,在课程中精准把握学生所思、社会热点、国际形势引起情感共鸣,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完成“真、善、美”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重点内容紧紧围绕爱国、爱党、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牵强附会,高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教育课程中,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深度发掘不屈不挠的精神,专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体系和内涵的精神世界;在实践类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实情、行业现状,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做到“知行合一”,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在遇见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突破自我,锤炼不屈意志和奋斗向上的精神,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美发展并树立健全人格。

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在学生和知识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课程是教人求“真”、求“美”,那么思政就是教人求“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提倡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现代科学技术,“做好走出去”观摩经典案例;“引进来”取其精华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结合视频、图片、文字、讲授等多种方式“渗透”,使得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完成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和老师们的群策群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不断地尝试、创新中积累经验,实现教育的立德铸魂,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理想信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4

长期以来,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立足本职工作,将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努力探索一条思想教育、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互相促进的组织学习模式。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工党支部积极响应学校与学院党总支的号召,努力探讨如何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对师生双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20xx年4月6日下午,教工党支部在2J130会议室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分享活动。该活动由教学院长刘勤燕同志主持,没课的支部党员教师参加。

刘院长讲述了课程思政的背景和内涵,解读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文件精神,要求党员教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总结课程思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促进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获批20xx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负责人常引、刘美鸽、孙梅梅和张丽萍等四位党员教师分享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常引同志分享的主题为“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实践”,围绕“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实例”三个方面,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进行了分享。刘美鸽同志分享的主题为“课程思政示范课思考与思路”,分别从研读《纲要》明确思路、科学设计、团队建设、整合资源、创新教法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孙梅梅同志分享的主题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申报和建设”,分别从课程团队建设以及课程内容安排两大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张丽萍同志分享的主题为“悟精神绘蓝图铸就工程测量素养之基”,以示范课程《工程测量》为例,介绍了如何拓宽视野提取合适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恰当地将思政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最后,党员教师们针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申报及建设进行了交流探讨。

最后,刘院长强调党员教师作为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先锋与模范,长期以来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落到实处,努力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以先进的思想与精深的知识化育学生。本次分享活动也证明,“课程思政”观念的提出,既是长期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总结,也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些新的努力方向。教工党支部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响应学校的指示,坚持将思想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联系起来,除了探讨针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外,也将在党员教师的政治学习与思想提高过程中不断践行“教学思政”、“业务思政”等新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5

作为教师,要深刻明白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贴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真正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排头兵,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构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时刻持续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必须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群众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取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教师就应最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教师就应是导演的主角,学生是演员,只有演员入戏才能把戏演好。学习就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用心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潜质。此刻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四、教育发展,德育先行

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书育人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思想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要加强知识中渗透德育,要发奋成为教学与德育并举的多功能型教师。德育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还要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成功的教师。才能成为创新型教师。

五、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期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理解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齐,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总之,作为教师,透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发奋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发奋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校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6

北京林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能力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着力将课程思政做细做实。

强化组织领导,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对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做出工作部署,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教务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小组,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展指导、咨询和评估;及时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经验分享会、师生座谈会等,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启动会,对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作出部署,发挥各学科特色与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类专业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印发《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制定《关于实施本科课程思政的十项规定(试行)》,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工作合力、教学重点、创新形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十个方面提出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为课程思政全面、深入、精细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印发《关于教师党支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党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支部促进课程思政作出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专题研讨内容,统一思想认识。专门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研究等提供支持和保障。

强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建设搭建有效实施路径。以项目为引领,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路径。加快推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项目“基于全程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将“项目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一体设计、同步推进。以教改为抓手,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启动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安排专项经费60余万元,首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121门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引入“四史”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拨付专项经费150余万元,确立校级课程思政教改专项300项,进一步扩大教改成果,逐步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学基本功获奖教师带头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设立《林学概论》《树木学》《流体力学》等示范课程,积极发挥带动作用。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转变思维观念、强化动员培训,设置专项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发挥群体智慧修改大纲,重视试验应用、不断打磨优化,坚持常思常新、促进成果转化,形成课程思政“转—研—改—试—促”五步工作法。林学院积极探索实施“5分钟林思考”,让学生在课上、课间用5分钟时间立足特定专业问题思考现实社会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传承学林知林精神,培育爱林为林情怀,提升思政教育成效和专业课育人水平。

强化教学能力提升,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师资保障。举办课程思政本科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创新专题培训班,邀请名师开展现场示范教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组织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教学示范,专家现场点评指导。通过专项培训,让教师清晰掌握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建设路径和教学设计等,熟悉时事政治、经济视野、社会与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融入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不断夯实课程思政教学基础。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教学发展体系,围绕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践,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沙龙、教学工作坊、在线说课等活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教师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与教学要求的理解,深入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要点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竞赛,增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课程思政组”,吸引近200名教师参加比赛。比赛按照教学环节链条设计评审指标,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教学反思三个环节,重点考察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以赛代练”,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掌握课程思政转化落地的基本方法,开启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创新之旅。发挥关工委作用,为青年教师配备课程思政导师。通过青教赛赛前精训、教学质量督查月等活动,老中青教师一同说课、研课、磨课,一同研讨教改立项与实施,老先生、老专家帮助青年教师精进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共同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内在品行素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7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以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为抓手,传承优势特色,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抓政治引领。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立***总书记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宣讲团,由校领导带队,深入一校三区、重点用人单位、校友、选调生等,宣讲***总书记贺信精神的丰富内涵、哈工大建校百年的优良传统、哈工大师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感人故事以及哈工大人二十年磨一剑、为国家铸重器的奋斗事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把***总书记贺信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由278名学校负责同志、中层干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重点行业产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思政实践课师资库,启动***总书记贺信精神专题思政实践课教学,策划设计课件包,支持教师深入新生群体讲好贺信精神,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爱国荣校烙印,切实推动***总书记贺信精神落细落实、入脑入心。

抓典型引路。在重大攻关、急难险重、爱岗敬业等关键任务和日常考验中坚持并持续完善选树典型机制。创新设置校、院、支部三级榜样库,完善立德树人荣誉表彰激励体系,设立立德树人奖、立德树人先进导师奖等,遴选300余名师生进入榜样库,按需组建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广泛开展宣讲。组建离退休教职工“正能量”宣讲团、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哈工大“八百壮士”先进事迹报告团、“青春的选择”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深入师生群体宣讲校训传统、讲成长故事、谈家国情怀,累计宣讲300余场,覆盖13余万人次,积极营造处处有典型、人人学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良好氛围。

抓品牌带动。坚持以品牌化思维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增效,每年立项品牌活动200余项,定期开展品牌案例征集展示。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讲好品牌故事,培育出学雷锋小组、党员服务站、学风督导队等一批思政工作品牌。组建以曲拥措姆工作室为代表的多民族互帮互助平台,汇聚全校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少数民族学生,促进各民族学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学业上帮扶、文化上融通。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全方位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研发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信息化平台,通过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精准“画像”,推动实现供需双方精准“握手”、“靶向”匹配,彰显了思政工作的“新动能”。

抓校训育人。大力弘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深入开展“哈工大规格”“哈工大功夫”大讨论、“校友说校训”活动,开设“哈工大追梦人”专栏,讲好哈工大校训故事。通过集体宣誓、校史宣讲等方式,让新生、毕业生、新入职教职工铭记责任、竭诚奉献、忠诚报效。在纪念建校百年系列活动期间,将校训传统、精神文化深度融入活动各环节、全过程,为广大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和校训传统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8

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选优配齐建强高校思政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把好“入口关、培养关、质量关、退出关”,打好高校思政队伍建设“组合拳”,着力构建“入职优选、过程精育、聚焦教学、末位淘汰”一体化管理体系,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严把“入口关”,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配备“双达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提出工作要求。市教育两委出台《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举措》,明确岗位标准,切实把牢“入口关”。2016年以来,为全市高校新增1300个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编制,同时通过相邻学科调岗、校内选聘转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配备质量。截至目前,全市56所高校共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1791人,师生比为1:336;专职辅导员3201人,师生比为1:188,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配备“双达标”,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抓实“培养关”,实行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双培养”。制定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从培训培养、实践锻炼、职称评聘、保障管理等方面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培训机制,形成“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学访交流”一体化培训体系,每年举办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方可从事思政课教学;每年举办不少于50期思政课教师骨干培训或集体备课,举办2期思政课教师高级研修,组织10场以上思政课教师学访交流活动。安排实岗锻炼,明确晋升高级职称的思政课教师应有3个月以上的农村社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实岗锻炼经历。市教育两委每年组织2批次示范锻炼,各区教育局、学校每3年为每位思政课教师提供一次不低于3个月的实践锻炼机会。强化政策保障,单列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的类别、计划和标准,进一步优化评审指标,明确思政课教师高级岗位占比高于学校平均高级岗位占比10%以上。思政课教师参与起草的重要文件、报告,参加各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团取得的成果,纳入成果认定范畴。落实经费保障,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作为教育投入重点,按照本科高校年生均40元、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年生均30元的标准,安排学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专项经费。

守住“质量关”,建立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双体系”。制定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建立以效果为核心的评价机制,督导思政课教师讲好每一堂思政课。建立评价标准,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制定7类23项评价指标,支持思政课教师批驳错误言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发挥引领作用。创新评价方法,建立思政课教师全员听课制度,在全市范围组建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代表1000余人组成的听课团,通过多层次组团、多场次听课、多角度评判的方式,每年对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授课进行现场观摩,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确保每人每年听取思政课不低于6次,引导思政课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

打通“退出关”,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优奖励、后进退出“双机制”。加大评优奖励力度,按照月均2000元的标准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奖励绩效。选树“天津市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将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纳入市级特聘教授、“津门学者”、“五个一批”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单列指标予以奖励。实行后进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后10%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停课进修、多岗实践等形式提升教学能力,对仍不能胜任的依规予以解聘或转岗;对年度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后20%的思政课教师,暂停参加当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通过“硬约束”倒逼思政课教师主动研究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9

兰州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贯通第一第二课堂、协同线上线下渠道,凝聚育人合力,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以政治建设为基础,突出“党建+”育人。坚持以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定支部工作标准,引导全校180余个研究生党支部对标对表开展工作。连续10年举办研究生党建骨干培训班,开展“十佳学生党支部”“百名学生党员标兵”创建工作,遴选培育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连续3年开展“一支部一品牌”优秀案例评选,连续2年组织“微党课”,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党建工作品牌。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示范引领作用,成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党的十九大精神青年宣讲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点大讲堂”“国情时政大讲堂”“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等集体学习活动。健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讲授思政课制度,推动研究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以整体联动为抓手,强化“思政+”育人。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配备研究生辅导员,持续加强研究生班主任和思政助理队伍建设。制定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负责制、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职责范围,建立负面清单和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日常教育+主题教育”“线下教育+网络思政”新模式,打造研究生教育品牌活动。面向新生开展“走好研途第一步”入学教育活动,围绕安全教育、仪式教育、理想信念与国情时政教育、体育运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文明与习惯养成教育、管理制度教育8个模块,深入开展思政教育;面向中间年级研究生开展学风教育、道德与科研规范教育,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毕业年级研究生开展学位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离校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情怀。构建研究生荣誉体系,发挥评优的导向作用,开展“榜样的力量”“学在兰大”“十大校园之星”等评选活动,营造榜样引领、带头示范的良好氛围。强化“智慧研工”信息化建设,优化“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拓展线上线下覆盖,打造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网格化宣传教育矩阵。

以价值引领为支点,强化“文化+”育人。抓住入学教育节点,开展校史校情、学术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等教育。举办创新创业和各种学术竞赛、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积极推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开展“十佳导学团队”推选展示活动,营造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的导学文化氛围。按照“服务小众、学科交叉、交流交融”的原则,探索并推广“兰大研究生微沙龙”活动,五年累计举办500余场,参与研究生2万余人次,有效调动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积极性。连续12年举办“百年兰大·名家讲坛”194场和研究生学术年会,打造研究生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的平台。开展“最美博士学位论文致谢词”征集、“卓越研究生群像”展示等活动,展现研究生的坚守与奋斗精神。

以培养目标为指引,夯实“政策+”育人。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实施导师配套经费制度,制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助研助学金管理办法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等方面制度,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面向新生宣讲奖助政策,发放奖助体系宣传册、“助梦卡”。落实研究生“三助一辅”(助教、助管、助研,兼职辅导员)工作,实现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急基金等全覆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秀研究生参加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与各类创新实践竞赛。组织开展寒暑假家访工作,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特殊研究生家庭,深入了解研究生家庭状况和成长需求。编印《研究生手册》,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提升研究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严于律己、成长成才。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10

东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建设十个示范专业、打造百门校级示范课程、覆盖数千教师、惠及数万学生,形成“一体化推进、两中心并重、三路径结合、四维度建构”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坚持一体化推进,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以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校为契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专题调研。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制定《关于实施“思业融合燎原计划”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意见》,明确整体性推进、个性化实施、渐进性开展、动态性调整的原则,重点加强示范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工作。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书记校长履职亮点项目”,设立专门办公室统筹协调整体工作,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分党委书记工作会、阶段性工作推进会、调研座谈会等,及时研究分析建设进展情况,扎实有序推进工作部署落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性,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光明日报社等校内外相关领域20名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指导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坚持两中心并重,构建双向督导评价机制。牢牢抓住施教者能力水平这一关键,在全校20余个二级学院分别开展研讨会,指导授课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内涵和概念边界,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是“对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等误区,保证课程思政实现隐性教育目标,防止出现泛化、机械化、标签化的情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会和教学经验分享会,现场观摩《电力系统分析》《大数据思维与分析技术》等典型示范课程。鼓励院士、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带头实施课程思政。在部分学院组织专项督查,通过说课、专家听课等形式,动态监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牢牢抓住受教者成长发展这一重点,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第三方评价,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调查报告》,为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针对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和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情况,推进课程思政“云端”建设,将抗疫精神和鲜活案例融入专业教学,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深入探索规律、拓展渠道。

坚持三路径结合,完善立体实施保障体系。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推广相结合,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和办学特点,20xx年选树首批42门校级示范课程,20xx年选树58门校级示范课程和10个校级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教案修订、教材编审,体现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坚持统一规范和创新激励相结合,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构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指导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奖励等考核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经费支持,截至目前校院两级共投入经费1300余万元。坚持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整理形成《东北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集》等参考资料,凝练形成若干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主流期刊和报纸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坚持四维度建构,打造“十百千万”工作格局。在课程维度,指导20余个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共建设校级示范课程100门、校级培育课程60门、院级示范课程200余门,涵盖通识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实践类所有课程类型。在专业维度,建设校级示范专业10个、校级培育专业5个,覆盖文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实现了课程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的全链条贯穿。在教师维度,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超过1000人,涵盖老中青各年龄段,授课学时超过15000学时,发掘融入了政治素养、人文修养、道德规范、科学精神、传统文化、法治意识等多种思政元素。在学生维度,课程思政覆盖本科生、研究生超过5万人次,有力促进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心得体会范文11

在最近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肩负的责任。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课程中的有效融入。这些措施不仅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也让我看到了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此外,课程思政建设还强调跨学科的协作与交流。这让我意识到,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需要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只有建立起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最后,我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以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肩负的责任,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通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xiaoya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
评论  0  访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