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特色:严格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采用教科书式的严谨结构,逐一梳理知识点,定义、性质、定理、公理、公式清晰罗列,辅以简要说明,适合习惯线性学习和地毯式复习的学生。)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一节 相交线
-
邻补角与对顶角
- 定义:
- 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 对顶角: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 性质:
- 邻补角互补,即相加等于180度。
- 对顶角相等。
- 辨析: 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相邻且互补,但相邻或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对顶角一定是成对出现的,没有公共边。
- 定义:
-
垂线
- 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90度)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 性质:
-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 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二节 平行线及其判定
-
平行线定义: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判定(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 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说明:这是判定的基础,其他判定方法均由此推导。
- 判定定理1: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判定定理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判定定理3: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传递性)
- 判定定理4: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判定公理: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三线八角”
- 当一条直线(截线)与另外两条直线(被截线)相交时,会形成八个角。
- 同位角: 在被截直线同侧,截线同侧的两个角。
- 内错角: 在被截直线之间,截线两侧的两个角。
- 同旁内角: 在被截直线之间,截线同侧的两个角。
第三节 平行线的性质
-
平行线的性质(已知两条直线平行,能得到什么结论):
- 性质公理: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性质定理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性质定理2: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判定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互为逆命题。
- 区别:
- 功能不同: 判定是用来“证明”两条直线是平行的;性质是“使用”平行线的条件来“推导”角的关系。
- 因果关系不同: 判定的“因”是角的关系,“果”是线平行;性质的“因”是线平行,“果”是角的关系。
第四节 命题、定理、证明
-
命题: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 题设:已知事项。
- 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 形式: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部分是题设,“那么”部分是结论。
-
真命题与假命题:
- 真命题: 正确的命题。
- 假命题: 错误的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
公理与定理:
- 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公认为正确的真命题,作为推理的原始依据。
- 定理: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
-
证明: 根据已知正确的命题(公理、定理、定义等),通过一步步有根据的推理,来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过程。
第六章 实数
第一节 平方根
- 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²=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 平方根的性质:
-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 零的平方根是零。
- 负数没有平方根。
- 算术平方根:
- 定义: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 表示法: √a读作“根号a”,a被称为被开方数。
- 重要性质: √a ≥ 0(非负性)。
第二节 立方根
- 立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³=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记作³√a。
- 立方根的性质:
-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
- 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 零的立方根是零。
- 任何数都有且只有一个立方根。
第三节 实数
-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常见的无理数有:
-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2,³√5等。
- 含有π的数。
- 一些有特定规律的无限不循环小数,如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一个0)。
-
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 实数分类:
- 按定义分: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 按正负分:实数分为正实数、零、负实数。
- 实数与数轴: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一个点与之对应;反之,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唯一一个实数。即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 实数分类:
-
实数的大小比较:
-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
实数的运算:
- 运算法则: 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
- 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 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a的相反数是-a。
- 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非零实数a的倒数是1/a。
- 绝对值:|a| = a (a>0); |a| = 0 (a=0); |a| = -a (a<0)。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一节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定义: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交点O称为原点。
- 点的坐标: 用一对有序数对(x, y)来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这个有序数对叫做点的坐标。x是横坐标,y是纵坐标。
-
象限: x轴和y轴把平面分成了四个部分,称为象限。
- 第一象限:(+, +)
- 第二象限:(-, +)
- 第三象限:(-, -)
- 第四象限:(+, -)
- 注意: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
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即(x, 0)。
- 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即(0, y)。
- 原点的坐标是(0, 0)。
-
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 点P(x, y)关于x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x, -y)。
- 点P(x, y)关于y轴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x, y)。
- 点P(x, 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P'的坐标是(-x, -y)。
第二节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 利用坐标系可以精确地描述地理位置。建立坐标系的关键是确定原点、x轴和y轴的方向。
第三节 用坐标表示平移
- 图形的平移与点的平移: 图形上所有点的平移规律与整个图形的平移规律相同。
- 平移的坐标变化规律:
- 将点(x, 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点(x+a, y)。
- 将点(x, y)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点(x-a, y)。
- 将点(x, y)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点(x, y+b)。
- 将点(x, y)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点(x, y-b)。
- 总结: 左右平移改变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平移改变纵坐标(上加下减)。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节 二元一次方程组
- 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 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并共用一组解的方程组。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通常只有一组解。
第二节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代入消元法:
- 步骤:
- 从一个方程中,将一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 将这个代数式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 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第一步得到的代数式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 写出方程组的解。
- 适用情况: 当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为1或-1时,使用代入法比较方便。
- 步骤:
-
加减消元法:
- 步骤:
- 将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化为相同或互为相反数。
- 通过相加或相减,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
- 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任意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 写出方程组的解。
- 适用情况: 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互为相反数或成倍数关系时,使用加减法比较方便。
- 步骤:
第九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一节 不等式
- 不等式: 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性质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性质2: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 性质3: 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第二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
- 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不等式。
- 解法: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注意:如果两边同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 解集: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所有值的集合。
- 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 大于(>)或小于(<):用空心圆圈。
- 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用实心圆点。
- 口诀: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第三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定义: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 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 解法步骤:
- 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 利用数轴找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
- 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 解集规律(a<b):
- x > a, x > b => x > b (同大取大)
- x < a, x x < a (同小取小)
- x > a, x a < x < b (大小小大中间找)
- x b => 无解 (大大小小找不到)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一节 统计调查
- 全面调查(普查):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
- 抽样调查: 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用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
- 总体: 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
- 个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
- 样本: 从总体中被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 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 样本的代表性: 抽样调查时,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客观反映总体情况。通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第二节 直方图
- 频数与频率:
- 频数: 在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或每组数据出现的次数。
- 频率: 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频率 = 频数 / 数据总数。
- 所有频率之和为1。
- 频数分布直方图:
- 作用: 能清楚地显示数据分布的范围、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 画法步骤: 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和组数,列频数分布表,画直方图。
- 特点: 横轴表示数据分组,纵轴表示频率/组距或频数。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代表该组的频率。
第三节 统计图的选择
- 条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 折线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 频数分布直方图: 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分布规律。
- 选择原则: 根据需要表达的数据信息,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篇二:《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特色:打破章节限制,以“几何模块”、“代数模块”、“统计模块”三大板块进行整合。在每个模块内部,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想与方法、以及常见易错点分析,适合寻求知识融会贯通和解题能力提升的学生。)
第一板块:几何世界——从线到面,从位置到变换
本板块整合了“相交线与平行线”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理解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性质以及如何用代数工具描述几何世界。
核心思想一: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 知识网络: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内分为相交与平行。
- 相交引出四个核心概念: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垂线(90°)、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 平行关系则由“三线八角”展开,形成“判定”与“性质”两大体系。
- 判定(如何证明平行?):
- 同位角相等 => 平行
- 内错角相等 => 平行
- 同旁内角互补 => 平行
- 性质(已经知道平行,能用什么?):
- 平行 => 同位角相等
- 平行 => 内错角相等
- 平行 => 同旁内角互补
- 判定(如何证明平行?):
- 解题方法点拨:
- “翻译”法: 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看到“垂直”,立刻想到90°;看到“平行”,立刻想到三组角的关系。
- “模型”法: 熟记基本的几何模型,如“Z”字形的内错角,“F”字形的同位角,“U”字形的同旁内角。遇到复杂的图形,要善于从中分解出这些基本模型。
- “辅助线”法: 在求解平行线相关的角度计算问题时,最常用的辅助线是“过拐点作平行线”。通过构造新的平行线,将复杂的角转化为已知的角,利用平行线性质求解。
- 易错点辨析:
- 混淆判定与性质: 在证明题中,必须分清条件和结论。当需要证明两直线平行时,必须使用判定定理;当已知两直线平行时,才能使用性质定理。不能循环论证。
- “三线八角”找错角: 在复杂的图形中,一定要先明确哪两条是被截线,哪一条是截线,然后再去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避免张冠李戴。
- 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 邻补角不仅互补,还必须相邻(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补角只要求和为180°,不要求位置关系。
核心思想二:几何图形的“坐标化”
- 知识网络:
-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连接“形”与“数”的桥梁。
- 点的坐标化: 平面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唯一的有序数对(x, y)表示。
- 坐标与位置:
- 象限:点的坐标符号决定其所在象限。
- 坐标轴:坐标中含0的点在坐标轴上。
- 图形的坐标化: 一个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可以通过其顶点的坐标来确定。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转化为坐标运算(如割补法)。
- 运动的坐标化(平移): 图形的平移等价于其上所有点的平移。点的平移规律是“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直接体现在坐标的变化上。
- 解题方法点拨:
- “数形结合”思想: 利用坐标系,可以把抽象的坐标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问题;反之,也可以把复杂的图形问题(如面积、距离)转化为精确的代数计算。
- “分类讨论”思想: 当点的坐标含有未知数时,其所在的象限或坐标轴位置可能不确定,需要根据题目条件进行分类讨论。例如,点P(a, b)在第二象限,则a0。
- 易错点辨析:
- 有序数对的“有序性”: (a, b)和(b, a)在a≠b时表示不同的点,横纵坐标的顺序不能颠倒。
-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在判断点所在位置时,要特别注意坐标为0的情况。
- 平移规律混淆: 记住是“点动”,坐标跟着变。向右移动,x坐标要增大,所以是“加”;向上移动,y坐标要增大,所以是“加”。反之亦然。
第二板块:代数世界——从数到式,从相等 M 不等
本板块整合了“实数”、“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内容,核心是数的扩展、方程思想和不等关系的表达与求解。
核心思想一:数的扩展与运算
- 知识网络:
- 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关键是引入了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 平方根与立方根: 是从乘方运算的逆运算引入的。
- 平方根: 正数有两个(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是0),负数没有。
- 算术平方根: 专指正数的那个正的平方根,具有非负性(√a ≥ 0)。
- 立方根: 任何数都有唯一一个。
- 实数运算: 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与有理数完全一致,但要注意无理数的估算和化简。
- 解题方法点拨:
- “非负性”应用: 算术平方根(√a)、绝对值(|a|)、偶次幂(a²)都具有非负性。若几个非负数之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都必须为0。这是求解一类特殊方程的重要方法。
- 估算法: 对于无理数,要能估计其大致范围。例如,因为4<7<9,所以2<√7<3。
- 易错点辨析:
-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混淆: “9的平方根”是±3,而“9的算术平方根(√9)”是3。审题时要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个。
- √a² = |a|: 这是非常重要的公式,也是极易出错的地方。当a≥0时,√a² = a;当a<0时,√a² = -a。不能轻易去掉绝对值符号。
- 负数没有平方根,但有立方根: 不要因为平方根的限制而错误地认为负数也不能开立方。
核心思想二:方程与不等式——求解未知
- 知识网络:
- 二元一次方程组: 核心思想是“消元”,将“二元”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
- 代入消元法: 核心是“表示”与“替换”。
- 加减消元法: 核心是“构造”相反数或相同的系数。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 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类似,最大的区别在于不等式的性质3:两边同乘或同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 不等式组的解集是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必须同时满足所有不等式。
- 二元一次方程组: 核心思想是“消元”,将“二元”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
- 解题方法点拨:
- “建模”思想: 解决实际应用题的关键步骤是:审题 -> 找等量/不等量关系 -> 设未知数 -> 列方程/不等式(组) -> 求解 -> 检验并作答。
- “数轴”工具: 数轴是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最佳、最直观的工具。通过画数轴,可以清晰地看出解集的公共部分,避免因记忆口诀而出错。
- 易错点辨析:
- 解方程组时,求出一个未知数后代入计算另一个时出错: 建议代入原方程组中系数最简单的那个方程进行计算,并进行检验。
- 忘记变号: 解不等式时,当系数化为1的过程中,如果除以的是负数,切记要将不等号反向。这是整个不等式章节最核心的易错点。
- 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理解不清: 务必结合数轴理解“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的含义,不要死记硬背。
第三板块:统计世界——从数据到信息
本板块主要围绕“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核心是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据说话。
- 知识网络:
- 调查方式: 普查(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其关键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 数据整理:
- 频数、频率: 描述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量。频率 = 频数 / 总数。
- 分组: 当数据量较大时,通过分组来简化数据,便于观察分布规律。
- 数据描述(统计图):
- 条形图: 比较各项数据的大小。
- 扇形图: 显示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
- 折线图: 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 频数分布直方图: 观察数据的整体分布情况,如集中在哪个范围。
- 解题方法点拨:
- “整体”思想: 在处理扇形图和频率问题时,要牢记“整体1”的思想。扇形图所有百分比之和为100%,频数分布表中所有频率之和为1。
- “转化”思想: 各种统计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知道了某部分的频数和总数,可以求频率;知道了某部分的频率和总数,可以求频数;知道了某部分的扇形圆心角,可以求其所占百分比(角度/360°)。
- 易错点辨析:
- 抽样调查的样本选择不当: 例如,为了调查某市中学生的身高,只在某校篮球队中抽样,这样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 混淆频数和频率: 频数是具体的个数,是整数;频率是比值,是小数或分数,介于0和1之间。
- 统计图的选择不当: 要根据问题的目的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想看增长快慢用折线图,想看各部分比例用扇形图,想比较数量多少用条形图。
篇三:《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篇特色:采用“问答式”结构,模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核心困惑和问题。每个问题后附上详尽、口语化的解答,包含概念辨析、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旨在为学生答疑解惑,扫清学习障碍。)
问题一:相交线与平行线部分,判定和性质老是搞混,到底怎么区分和使用?
解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也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
判定 就像是“侦探断案”。你手里有一些线索(比如“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你的任务是根据这些线索,最终得出“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这个结论。所以,判定的格式是: 因为 角的关系, 所以 线平行。它是“由角推线”。
-
性质 就像是“使用已知身份”。你已经知道了“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这个事实(这个身份),现在你要利用这个身份去获取更多信息。比如,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它们平行,所以它们的同位角肯定相等”。所以,性质的格式是: 因为 线平行, 所以 角的关系。它是“由线推角”。
【实战演练】 * 题目要求“证明AB // CD”: 你就要去找有没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的条件,找到了就用了 判定 。* 题目已知“AB // CD,求∠E的度数”: 你就要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些 性质 来建立角与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解。
【一句话总结】 没告诉你平行,让你去证平行,就用判定;已经告诉你平行了,让你用这个条件,就用性质。两者是互为逆命题的关系,千万不能混用!
问题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这几个“根”到底有什么区别?特别是√a²为什么等于|a|?
解答: 这几个“根”确实容易让人头晕,我们一个个来梳理:
-
平方根(最“霸道”的根): 问“谁的平方等于我?”,答案可能不止一个。
- 比如问“16的平方根是谁?”,你就要想,4的平方是16,(-4)的平方也是16。所以16的平方根有两个,是±4。
- 一个正数总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互为相反数。
- 负数没有平方根,因为任何数的平方都不会是负数。
-
算术平方根(最“善良”的根): 它是平方根里的那个“正数”或“0”。
- 符号是√,它自带一个“非负”的光环。只要看到这个符号,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大于或等于0的。
- 所以√16就只能是4,不能是-4。它只要那个正的。
- 核心记忆: 算术平方根是“非负”的。
-
立方根(最“公平”的根): 问“谁的立方等于我?”,答案总是唯一的。
- 8的立方根是2,因为只有2³=8。
- -8的立方根是-2,因为只有(-2)³=-8。
-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它对所有数都“一视同仁”。
【重点解析:为什么√a² = |a|?】 这个问题要回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这个符号要求开出来的结果必须是 非负的 。* 我们来看√a²,它表示“a²的算术平方根”。* 情况1: 如果 a 是一个正数,比如 a=5,那么 a² = 25,√25 = 5。结果就是 a 本身。* 情况2: 如果 a 是一个负数,比如 a=-5,那么 a² = (-5)² = 25,√25 = 5。注意,结果是5,而不是-5。这个5,恰好是 a 的相反数,也就是 -a。* 情况3: 如果 a=0,a²=0,√0 = 0。结果是 a 本身。
总结一下:* 当 a ≥ 0 时,√a² = a* 当 a < 0 时,√a² = -a这不正是绝对值 |a| 的定义吗?所以,为了概括所有情况,我们直接写成 √a² = |a|。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容易出错的考点,务必牢记!
问题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什么时候要变号,什么时候不变号?
解答: 这是解不等式时唯一一个和解方程不同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陷阱”。请记住下面这条唯一的“变号法则”: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场景模拟】 * 场景一(不变号): * 3x > 6
=> 两边同除以正数3 => x > 2
(方向不变) * x - 2 < 5
=> 两边同加2 => x < 7
(加减运算,方向永远不变)
- 场景二(必须变号):
-
-3x > 6
=> 两边要同除以 负数-3 =>x < -2
(大于号 > 变成了小于号 <) -
-x/2 ≤ 4
=> 两边要同乘以 负数-2 =>x ≥ -8
(小于等于号 ≤ 变成了大于等于号 ≥)
-
【易错提醒】 1. 只看乘除,不看加减。 移项本质是加减,所以移项不会导致变号。2. 只看乘除的那个数是正是负。 和不等式两边原来的数是正是负无关。比如 -2x > -10
,虽然两边都是负数,但因为我们除以的是 负数-2 ,所以依然要变号,得到 x < 5
。3. 系数是-1时要特别小心。 比如 -x > 5
,相当于 -1 * x > 5
,两边同除以-1,所以要变号,得到 x < -5
。
问题四: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点的位置和坐标到底是什么关系?图形平移时坐标怎么变?
解答: 坐标系就是给平面上的点发“身份证”,这张“身份证”就是它的坐标(x, y)。
1. “身份证”号码(坐标)与家庭住址(位置)的关系: * 第一象限: (+, +) 横纵坐标都是正数。* 第二象限: (-, +) 横坐标为负,纵坐标为正。* 第三象限: (-, -) 横纵坐标都是负数。* 第四象限: (+, -) 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负。* x轴上: 纵坐标y为0,形如 (x, 0)。* y轴上: 横坐标x为0,形如 (0, y)。* 原点: (0, 0),是x轴和y轴的交点。
2. 搬家(平移)与“身份证”号码变更(坐标变化): 你可以想象一个小人在坐标系里移动,它的坐标就会变化。规律非常简单直接:
- 左右移动只看横坐标(x):
- 向右移 a 个单位:x 坐标 加 a => (x+a, y)
- 向左移 a 个单位:x 坐标 减 a => (x-a, y)
- 上下移动只看纵坐标(y):
- 向上移 b 个单位:y 坐标 加 b => (x, y+b)
- 向下移 b 个单位:y 坐标 减 b => (x, y-b)
【记忆口诀】 “左减右加,上加下减”。 【应用】 整个图形的平移,就等于这个图形上每一个点的平移。比如,把三角形ABC平移,你只需要把A、B、C三个顶点按照同样的规律平移,得到新的顶点A'、B'、C',连接起来就是平移后的三角形了。
问题五:怎么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其他图有什么不一样?
解答: 选择哪种统计图,取决于你想通过数据“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想看谁多谁少,进行比较? -> 条形统计图
- 例子:比较班级里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每个小组一个条,条越高人越多,一目了然。
-
想看各个部分占总体的比例? -> 扇形统计图
- 例子:分析家庭一个月的支出构成。整个圆盘代表总支出,看看“餐饮”、“交通”、“购物”各占了百分之几。
-
想看数据的变化趋势? -> 折线统计图
- 例子: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折线的上升下降,清晰地显示了气温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殊之处】 它和其他几个图不太一样,它更关注数据的 分布规律 。
- 作用: 当你有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时(比如全班50个人的数学成绩),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帮你把数据分组(如60-70分,70-80分等),然后告诉你每个分数段里有多少人。
- 它能告诉你什么?
- 数据范围: 成绩分布在哪个区间。
- 集中趋势: 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集中在哪个分数段(哪个条形最高)。
- 分布形态: 成绩是两头少中间多,还是比较平均。
- 和条形图的区别: 条形图的横轴是分类的,比如“苹果”、“香蕉”,各项之间是独立的;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横轴是连续的数值分组,各个小长方形是紧挨着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