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zhenzhen 总结与计划1阅读模式

初三历史承载着世界与中国近代发展的脉络,是构建完整历史观的关键时期。为应对升学压力,系统梳理庞杂知识点显得尤为重要。一份优质的知识点总结,旨在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把握重点、高效复习。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呈现几篇详实的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篇一:《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篇范文采用专题整合的方式,将初三世界历史的核心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专题,旨在帮助读者跳出纯粹的时间线索,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资本主义的曙光与制度的确立

这一专题的核心是探讨欧洲如何从中世纪的沉寂中走出,逐步孕育出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并最终通过暴力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

一、思想解放的先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1. 文艺复兴:这是一场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旨在反对教会神权禁锢、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这场运动涌现出了众多文化巨匠,如但丁,他的长诗揭示了教会的腐朽,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达·芬奇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相结合,其画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成为不朽名作;莎士比亚则通过其戏剧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人被发现”的时代。

  2. 启蒙运动: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让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那么启蒙运动就是让人从封建专制王权的压迫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场发生于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民主。伏尔泰被誉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强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对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架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卢梭则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描绘了更为激进的民主蓝图。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二、地理大发现与早期殖民掠夺

  1. 新航路的开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以及对东方黄金和香料的渴求,欧洲人开始了伟大的远洋探险。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这一过程被称为“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 早期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随后,英国、荷兰、法国等国也纷纷加入。他们通过野蛮的屠杀、奴役、抢劫,以及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正是这种掠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与王权的长期斗争最终引发了革命。经过曲折的斗争,议会方面最终取得胜利,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北美人民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了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不仅使美国赢得了独立,也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3.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革命。革命中,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拿破仑则通过政变上台,建立帝国,他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成为许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他的对外战争,在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专题二: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这一专题主要阐述科技革命如何推动生产力飞跃,进而改变社会结构、重塑世界格局的过程。

一、两次工业革命

  1. 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核心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则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使工厂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同时也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

  2.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为主要标志。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方面,德国人本茨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新的通讯手段方面,电话、电报等也相继问世。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空前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到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在这个体系中,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占据主导地位,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则沦为它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这个整体是建立在不平等和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专题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实践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其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并从理论走向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二、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

在普法战争失败的背景下,巴黎工人阶级发动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公社战士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虽然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斗争精神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从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俄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这就是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在一个资本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篇二:《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篇范文将采用“时间轴+空间区域”相结合的叙事结构,以时间发展为经,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变迁为纬,勾勒出一幅从近代到现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 世界近代史:变革与动荡的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的舞台中心在欧洲,欧洲的变革深刻影响了全球格局。与此同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民也在殖民压迫下进行着艰难的抗争。

第一章 欧洲的崛起与世界的联系

  • 思想的晨曦 :从中世纪的漫长黑夜中醒来,欧洲首先迎来了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挑战天主教会的神学权威,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 海洋的时代 :对财富的渴望和商业的冲动驱使欧洲航海家们扬帆远航。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全球性的联系初步建立。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血腥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建立在亚非拉人民的苦难之上。
  • 革命的洪流 :思想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最终引爆了政治革命。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了一条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法国大革命则以其彻底性和激进性,摧毁了旧制度的根基,《人权宣言》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响彻世界。在大西洋彼岸,北美殖民地人民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所确立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范本。

第二章 工业文明的扩散与世界的重塑

  • 蒸汽的力量 :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为核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工厂的烟囱拔地而起,城市化进程加速,铁路网遍布大陆。英国凭借其先发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主导了世界市场。
  • 电气的光芒 :紧随其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和汽车时代。美国和德国在这次浪潮中抓住机遇,迅速崛起,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科技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
  • 殖民的狂潮 :在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动力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被列强瓜分殆尽,拉丁美洲在政治独立后也深陷经济依附的泥潭。到二十世纪初,一个以欧洲为中心、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第三章 旧秩序的挑战者

  • 工人的呐喊 :工业化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严重的社会对立。无产阶级在残酷的剥削下,开始组织起来进行斗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巴黎公社的短暂存在,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英勇尝试。
  • 亚洲的觉醒 :面对西方的侵略和压迫,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抗和改革的浪潮。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跻身列强行列。印度的民族大起义,则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第二部分 世界现代史:战争、和平与发展的交响

进入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节奏骤然加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以及全球化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共同谱写了现代世界的复杂篇章。

第一章 战争与革命的年代

  • 帝国主义的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为核心,这场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前所未有。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但并未消除根本矛盾,反而埋下了新的冲突种子。
  • 社会主义的突破:俄国十月革命 :在战争的催化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后来的苏联)。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深刻地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和后来的斯大林模式,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这一体系下,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然而,经济大危机不期而至,沉重打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德国、日本等国则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章 从热战到冷战

  • 法西斯的肆虐: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这场战争规模空前,战火遍及全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战争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反法西斯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也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 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巨大差异,使其从战时盟友转变为战后对手。以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实施和北约成立为标志,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苏联则成立华约组织与之对抗。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世界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下长达数十年。

第三章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持和自身努力下,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西欧、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曲折 :苏联在战后成为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弊端也日益显现。东欧国家也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大多照搬苏联模式。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 亚非拉的独立与振兴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 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地区冲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全球性挑战也日益严峻。

篇三:《初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本篇范文将以“核心概念解析+重大问题探究”的问答形式展开,旨在帮助读者精准把握关键历史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并深入思考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联系与深远影响,侧重于提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 核心概念解析

一、什么是“文艺复兴”?

  • 定义 :文艺复兴是十四至十七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它并非简单地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是借助古典文化的形式,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 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提倡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反对宗教的束缚。
  • 实质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 代表人物与成就 :
    • 文学领域:但丁是先驱,其《神曲》充满了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谴责。莎士比亚是集大成者,其《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深刻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 艺术领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中世纪呆板的宗教题材,展现了人性的美。
  • 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冲破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如何理解“君主立宪制”?

  • 定义 :又称“议会制君主立Vb”,是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在该政体下,君主(国王、皇帝等)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 确立标志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 《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如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随意征税、不得随意维持常备军等;同时,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
  • 特点 :
    • 保留了君主,但君主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而非实际统治者。
    • 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
    • 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权。
  • 意义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标志着一种全新的、能够有效制约权力的政治制度的诞生。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

三、什么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定义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以及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 构成 :
    • 凡尔赛体系 :主要通过巴黎和会及其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建立。它主要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关系,确立了战后欧洲的新格局。该体系具有分赃和惩罚性质,对德国的苛刻勒索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 华盛顿体系 :主要通过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的《九国公约》等条约建立。它主要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美日之间的矛盾。它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实际上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实质 :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后新秩序的体系。
  • 评价 :
    • 积极方面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 消极方面 :它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强国对弱国的宰割和奴役之上,具有不公正性和不稳定性。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根本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等问题,激化了新的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体系的崩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如何界定“冷战”?

  • 定义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展开的除直接武装冲突(热战)以外的全方位对抗和竞争。
  • 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该主义公开宣称要“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根本转变。
  • 主要表现 :
    •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相互攻击、相互揭露。
    • 经济上 :美国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苏联则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与之抗衡。
    • 军事上 :美国牵头成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则针锋相对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是冷战最激烈的表现。
  • 格局 :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
  • 结束标志 :苏联解体。
  • 影响 :冷战使得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但另一方面,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部分 重大问题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说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答: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视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因为它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深刻而持久的变革,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大洲之间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这种隔绝,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和人员往来。从此,孤立、分散的世界开始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全球化的进程由此开启。
  2.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等地的商业地位逐渐衰落,而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则因此兴起,成为新的商业强国。
  3. 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国家带来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更带来了血腥的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如奴隶贸易、掠夺金银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其后来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4. 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世界市场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多、贸易额的急剧增加,被称为“商业革命”。而美洲的大量金银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沉重打击了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阶级,而使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
  5. 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伴随着新航路开辟的是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欧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屠杀土著居民,掠夺财富,贩卖奴隶,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造成了它们长期的贫穷与落后。

综上所述,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它既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世界历史的进程。

问题二: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们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并深刻地重塑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确立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其工业生产能力远超其他国家,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和殖民帝国,主导了世界市场和国际关系。
  2. 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而此时的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仍然停留在落后的农业文明阶段。凭借坚船利炮和廉价的工业品,西方国家加紧对东方的侵略,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 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4. 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打破封建束缚和重商主义的限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 推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 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这次革命中,美、德等后起之秀利用新技术,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它们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最后狂潮。到二十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一个以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为核心,控制和剥削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和地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4. 世界被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等新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紧密。

总而言之,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这种统治推向了顶峰,并因其内在矛盾的激化,将世界推向了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