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参考

zhenzhen 教案52阅读模式

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迁。在这个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儒家强调礼仪、孝道和人际关系,塑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家注重个人修行和自然之道,提倡无为而治。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艺术方面,绘画、诗歌和音乐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科学技术上,古代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参考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1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旨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涉及范围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内容多,范围广且比较简单,在对课堂知识呈现的时候,切忌简单堆砌基础知识,而应在基础知识之上挖掘文化发展的特点,深入理解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掌握文化发展的密码。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三国至隋唐时期相关史实知识,对于此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已有了解。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本课内容,但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产生轻视心理,觉得本课内容简单而不以为意。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对文化史中精美艺术品的审美兴趣,联系与借力本单元前3课介绍的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变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新成就的表现去认识新成就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价值,进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自信心。

【教学目标】通过对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等内容的梳理,归纳各方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在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唐建立、隋唐盛世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何以彼时能够形成泽被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教学策略】自主梳理、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贵州飞天茅台酒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茅台酒作为家乡代表,能快速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思想“新”变化

出示材料:北凉时期飞天壁画

飞天形象的演变是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缩影,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具体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飞天形象的演变,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自主梳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归纳整理的能力。

观察表格可知,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佛教、道教得以发展,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思考:为什么佛教、道教在魏晋时期得以大流行?

出示材料:

材料一:终魏晋南北朝之世,巩固的中央集权建立不起来,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无论是曹魏时代的“高平陵事件”,还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

——张祥浩《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衰落》

材料二: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材料三: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佛、道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儒学本身存在缺陷

佛教、道教得以发展,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局面,体现了思想多元发展的特点

【设计意图】史料教学,针对教材中对于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不足,通过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

讲解反佛事件及原因,隋唐时期的三教并行,禅宗的出现,深入理解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

出示材料:佛教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国文化与外来印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但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民族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在矛盾冲突中吸收外来文化

——汤一介《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思考: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兴盛与遭受打击,认识到尊灭之间,思想的发展植根于时代需求,同时认识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民族并没有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在矛盾冲突中吸收外来文化,这恰恰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而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文艺“新”成就

欣赏:北朝民歌《敕勒川》与南朝民歌《西洲曲》

设问:为何两首民歌风格差异这么大?

出示材料: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关系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在此阶段,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后进入内地,纷纷建立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社会的汉文化发生持久而激烈的文化冲突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这样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民歌上,还反映在了南北朝的石刻上。

龙门石刻《杨大眼造像记》》 南朝 宋《爨龙颜碑》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隋唐的书法艺术融合了北朝的雄健与南朝的秀美,创出新风格,展现了盛唐气象,发展到了新高峰。

除了书法以外,绘画同样成绩斐然。

欣赏《洛神赋图》,感受绘画高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受南北朝文学艺术风格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产生此巨大差异的原因,理解文化发展反映时代特征;通过对比三幅石刻作品的风格,认识到魏晋时的分裂动荡带来了文艺的风格各异,而隋唐时期在融汇吸收前代成就的基础上,文艺发展到了新高峰。

三、科技“新”成果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子目三。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特点。

四、交流“新”发展

讲述飞天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当印度的天人传入中国生根长成中国的飞天后,又跟随着鉴真等人东渡的步伐传向了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这说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由中国又传向了影响了周边国家。

除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同样很频繁。经由路上和海上交通,可以通往今天的朝鲜、日本、马来半岛、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非洲等地。频繁的文化交流推动域外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隋唐时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设计意图】通过飞天的传入与传出,认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而频繁的中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新”变化、“新”高峰、“新”成果、“新”发展,回扣课标要求: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从这一新成就中认识到,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发展需要在交流中融合创新,走向新辉煌。

三、结构板书

四、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训练

五、资料附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出版社

《中外历史纲要 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周刘波主编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六、教学反思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2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时代大变动的时期,抓住大变动中的时代思想的变化的线索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这其中的线索主要是玄学的发展和佛学的传入而引发的思想激荡,在冲突和交流中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关键词:魏晋风度;玄学;三教合一

一、核心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所以这一节课所应主要达成的目标是对于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的认识,这一时期不论是思想还是文化艺术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文化艺术的新特征恰恰体现了思想的新发展,因此,理解本课的重点还在于了解该时期思想。由于这节课时间跨度大,思想演变复杂,知识点繁多,如何从繁杂的知识点中厘清思路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基于本人的兴趣和对本课的认识我选取了“新道家”的发展这一关键点,道家的发展包括道家本身思想的新变化,和面对佛学思想冲击的因应。

二、教学主线、主题与立意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以魏晋玄学的发展为核心线索,以三教斗争交流与融合为主线,凸显出魏晋至隋唐文化大发展的主题,同时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情况渗透中华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在多元交流中继往开来,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不同文化,借鉴吸收优秀文化,同时感悟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这样一种价值立意。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铺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和学生重新感悟《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鲜明的表现出作者避世隐居,向往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问题:陶渊明为什么会消极避世,他的思想符合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

这里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材料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

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摘自老子《道德经》

设计意图:陶渊明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学生对陶渊明也有着相当程度的熟悉。历来对陶渊明的思想争论很大,有的归他为儒家,有的归他为道家,也有归为佛家,近来有人认为陶渊明思想中有儒也有道,但不可否认上述材料反映陶渊明的这些思想有浓厚的道家思想的影子或者至少可以说又一定程度的契合,傅刚先生在他的《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中评价陶渊明“实是代表了玄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他最终完成了魏晋风度完美的定型”。师生通过对陶渊明诗文的分析,从而将课堂内容引入到对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新时期道家思想的发展这一教学线索上。

第一板块:魏晋风度

呈现魏晋玄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张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归纳他们的思想。

材料3: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

——何晏《五言诗》

心之忧矣,永啸长吟

——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其十二》

问题:他们怕的忧的是什么呢?呈现材料4:

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裴頠……,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都是被杀戮害死的。

——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5:汉末魏晋时期,灾异频仍,其中尤以瘟疫灾害为重,由于严重的瘟疫灾害影响,民间的鬼神信仰渐渐形成体系化、理论化的防疫除疫思想,这些思想在东汉时期的丧葬仪礼中皆有所体现,并渐渐演化成道教科仪之一。

——徐宇《汉末魏晋的瘟疫及其与早期道教嬗变关系的考察》

材料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悲夫!

——王羲之《兰亭序》

若则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極。阻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礼明矣。

——郭象《庄子注》齐物论章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嵇康《释私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感悟魏晋玄学思想的核心,“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玄学主旨在确定人与社会冲突和人与自然冲突的和谐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觉醒,名士们企图冲破名教束缚,借用老庄,发展出了新的时代哲学。这一哲学本身便是新的时代的产物,他也受到新的因素的强烈影响。

第二板块;三教合流

呈现虎溪三笑图,一团和气图,玄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儒道的深刻影响。从陶渊明身上便能鲜明的反映出来。相传陶渊明和佛门慧远大师相交,慧远大师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到访,宾主尽欢,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这一故事虽然没有事实根据,但正反映出儒释道三者的互相融合,当然事实上这种融合也并非如此其乐融融。

材料7:当民生涂炭,天下扰乱,佛法诚对治之良药,安心之良术,佛教始盛于汉末,迨亦因此欤?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材料8:道家和早期道教人士较早地参与了这场辩论,提出了老子化胡说……汉末三国时,佛教界提出反驳,首先有《牟子理惑论》出而反对化胡说,继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化胡之爭转为激烈,西晋惠帝末年,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在南北朝时期,齐朝的道教徒还写了一篇《三破论》……此场争论后世称为“夷夏之争”。

——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

材料9:东晋时期,儒佛之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是礼制问题。晋成帝时期,瘐冰执朝政,主张沙门见皇帝应该行跪拜礼,佛教徒坚决反对……东晋僧人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辩诘佛教教规与封建名教的关系。

——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

材料10:在公元三四世纪……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哲学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往后我们会看到,佛教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设计意图:三教既斗争又融合,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它壮大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了儒、道的抵制,道教在抵制佛教的同时又极大地受佛教影响,道教的组织形式,仪轨等受到了佛教的极大影响。而儒家对佛教的抵制除了在于材料讲到的礼制问题,也在于佛教的出世,佛教的组织扩大本身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地世俗政权产生了威胁。当然佛教本身有着水土不服的一面,需要有本土化的过程,因此,再这样的斗争与交流中三教渐渐地融合在一起,位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团和气图》便是很好的例证。三教的交流与融合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模块:文化大观

展现图片材料:书法、雕塑、舞蹈,视频教材《玄奘之路》,教师在这里重点分析雕塑。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总结科技成就。

设计意图:三教的融合对后世影响可谓深远,在吸收融合中中国的文化又迎来一次大的发展,表现在多个领域,这里教师着重分析雕塑。中国雕塑的发展主要是魏、唐前期和唐后期及以后三个类型。第一时期,现实生活是如此的悲苦,生命宛若朝露,身家毫无保障,命运不可捉摸,生活无可眷恋,人生充满着悲伤、惨痛、恐怖、牺牲[4]。这一时期的雕塑是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音调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它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5]。而到了唐代,雕塑则一改之前的恐怖风格,主题像变得丰满健康,佛像更目光慈祥,它更多的可以看出渗入了中国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的思想,艺术终究来源于生活。唐中后期以后的雕塑又是一变,更加世俗化。

小结: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是因为每一次挑战,每一次危机之下,每一次中华文化都能审视自身,汲取外来文化精髓。我们的民族缤纷多样,我们的文化异彩纷呈,我们的国家历久弥新。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特点。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也更加深刻地认知到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多元的环境,要理性对待自身和外来文化,取长补短,革故鼎新。

四、结语

既往方能开来,通过对历史传统的学习,才能了解民族文明进程,才能更好地知晓未来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使当今处于多样化,全球化的环境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本课是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良好素材。

参考文献

[1]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M].商务印书馆:北京,2017,7:17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三联书店:北京,2009,7:92,115,113.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3

 教材分析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学、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理解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在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大量的史料,以及相关的作品,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历史解释】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概念,对三车至隋唐时期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能够解释的清楚。

【家国情怀】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诱发学生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春和赵州桥、“光耀千古的诗坛”。“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1.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是本课的难点。2.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历史教师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也不是很专业,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难度。3.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课前准备 

本课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与一些作品有关系,因此需要对一些作品及成就有一定的认识。对书法、画作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古代的科技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儒、佛、道到唐宋时,已经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倾向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 政策,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二、文学

1.诗歌: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诗人 生活的时代 代表作 作品主要特点

李白“诗仙” 盛唐 《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诗圣” 盛唐转衰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或气魄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 中唐 《赋得古原草送别》《秦中吟》《新乐府》等 通俗易懂

2、散文:由韩愈、柳宗元继承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一种适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文体,并领导了古文运动

三、书法:

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介绍柳公权的书法艺术时,教师可以先请一个学生讲一讲“笔谏”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最后教师指出,柳公权是位风骨独具的君子,在封建社会里敢于冒杀头之罪,向皇上笔谏。柳的这种为人成就了他书法上一种铁骨铮铮的独特风格。此时,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他的作品,并概括出他的书法特点。)

四、绘画:

阎立本(唐朝)《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吴道子(唐朝)《天王送子图》“画圣”“吴带当风”

(介绍隋唐时期的绘画成就时,建议教师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一组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如《游春图》《历代帝王像》《步辇图》《送子天王图》,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对隋唐的绘画成就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简单分析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五、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讲艺术宝库莫高窟时,看书上一些精美的雕塑和敦煌壁画,让学生思考“这些壁画从哪些方面反映了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此处应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只要合理,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参与,不用有统一的答案)。

六、科学技术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年 ; 唐都长安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唐代《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天文:唐代  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子午线长度,编订《大衍历》

4、医学:

A:唐高宗时组织人编写《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 年

B:“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C:唐贞观时,政府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七、对外交流

1、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2、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3、唐朝与日本的关系: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4、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

(2)造纸术传入天竺。

5、与波斯、大食的关系: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本课的“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学生早有耳闻,教师可让他们先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然后教师讲述时,重点让学生注意传说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区别之处。学生对《西游记》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印象较深,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出玄奘西游和《西游记》的描述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反思 

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不好理解,本课所需要记的知识点也较多。教师课堂讲授时要结合相关的图片材料和文字史料进行解读。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4

教学目标

通过三国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了解以及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通过中外文化交流这一子目,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因素;通过了解“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使学生明确唐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多样与当时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是分不开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有一定帮助。教师可以补充大量文字和图片等史料,特别是文学艺术部分的内容,使学生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同时了解了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学会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同时明确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从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特点

(二)难点:

从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 入: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从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表现

u 佛教盛行原因:

1.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2.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中亚、印度高僧来华传教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法显、唐朝玄奘)

u 佛教盛行的影响:

1.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宗教呈现出多元化;

2.伴随佛教传来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在各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3.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日本空海、唐朝鉴真东渡)

4.佛教盛行,广修佛寺,耗费钱财,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政府利益。

学习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表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分析儒学面临挑战的原因?通过《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僧尼人数表》、唐.杜牧《江南春》以及南朝开国君主的故事这些史料来理解佛教盛行的。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佛教盛行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在分析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对于中国文化以及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表现——文学艺术

(一)文学

(1)魏晋南北朝: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出现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u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

④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二)艺术(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取得新成果

(2)隋唐: 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通过大量的文字以及图片史料展示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学生在欣赏、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了解了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学会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

二、从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①思想活跃,呈现多元;

②民族特色,民族融合;

③南北中外,兼容并包;

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⑤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的相关资料,总结出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特征,锻炼学生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通过特点的总结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拨打的人文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三、从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特点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

①战乱、动荡,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②各民族交流频繁,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促进文化发展;

2.隋唐时期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政策开明,重视推崇;

④南北中外,交流频繁;

⑤承上启下,继承发展;

通过对三国到隋唐文化发展特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同时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

小 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到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了解了其发展的表现、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历史,更多是为了服务当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古国,今天如何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立和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关键。文化实力是我们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一定要肩负起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

课后反思

本课篇幅较大,内容量较多,在讲授时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5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跨度长达700余年,前面的三课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些都是为本课的内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供了背景。本课的内容共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共四个部分,其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着重的注意一下。因此,本课就是需梳理这四个方面在新时期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新情况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品及事件。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科技、佛教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们通过浏览网站对这些内容也有所熟悉。本课的涉及范围很广、时间跨度很广,学生们对于整体的把握与梳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们对于结合跨度很大时间段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困难,要带领他们来更好的梳理这一大段时间内的的文化成就。

另外,高一学生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他们读图、读史料并进行分析。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于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梳理,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大事件段内都有哪些文化成就,明确不同时期里的文化成就。并且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文化成就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明白当时文化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分不开。

2、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的图片,更为直观的感受当时的艺术特征,感受当时文化的魅力。通过分析阅读史料,对史料进行概括总结锻炼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对本课的相关内容的历史解释。

3、通过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自我更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代表成就

依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儒学、道教和佛教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代表性文化成就,要了解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最基本以及最重要的便是要把代表性的成就与事件掌握,如此方可更好的对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

2、教学难点:各阶段文化产生的社会状况尤其是佛教的兴起以及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依据:在三国至隋唐年间文化界最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佛教的兴起以及儒学的式微,除此之外还有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其实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显著的特征与本科最后一个子目中外文化交流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也与隋唐文化的繁荣以及唐朝中期韩愈提倡儒学复兴都有很大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1、采用讲述法。本节课需要带领学生了解梳理文化成就,所以必须要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描述以及叙述。

2、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本节课将会设置一些问题以及分析材料的环节,这些需要同学们之间相互交流探究讨论。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二)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提到中国古代文化最灿烂的时期,你们首先会想到哪个时代啊?学生:(预设回答)大唐盛世

教师:哎,很不错啊,我们在之前是不是已经学过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治上所产生的一些新情况,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一大段时期内的文化是怎样的。

导入视频: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有关三国至隋唐文化的视频。

教师:请同学们,先观看视频,在仔细看课本中所讲的内容,之后在填写老师所展示的表格。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儒、佛、道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熟悉课本知识,便于后续的学习。

(三)正式进入新课

教师:好,同学们都已经填好了表格,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

教师:好,同学们整理的很不错。我们先来看一看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儒学、道教以及佛家的发展情况。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来看一看,这两幅图片展示了什么呀?

学生:(预设回答)董仲舒、白马寺

教师:对了,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是不是已经讲过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东汉时期汉明帝请高僧,修建白马寺。儒学是汉朝的正统学说,那时的佛教只是刚刚来到了中原,但是到了三国至隋唐期间时期却出现了新情况,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

“不到三世纪,汉帝国崩溃了,接着是四百年的混乱时期......这个混乱时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争雄斗霸的三国时代;一个是晋代,中国虽然重新统一,但国势微弱;一个是分裂的南北朝时代,中国北部处于异性王朝的统治之下。儒家社会的保守品德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指导如何逃避原罪、痛苦的世界新的宗教就有机可乘。”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这一段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不断,百姓生活不易,很多人选择信仰佛教来逃避世间的痛苦。

教师:嗯,这位同学解读的很不错,我们透过这则材料可以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传统的儒学已很难帮助人们躲避乱世,而佛教给人们提供了躲避恐惧的精神世界,所以自东汉时期进入中原的佛教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看课本第43页的历史纵横,还介绍了魏晋玄学,这一时期的人们都把现实的苦闷寄托于了这些带有虚无缥缈色彩的学说之中。

教师:我们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佛教多是出于人们消极避世的原因,那当时就没有人反思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找。

学生:(预设回答)有反思,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镇抨击佛教,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统治者都采取过行动。

教师:很好,面对人们信佛的状况,有人出来反对。但是这些就如课本中所述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而且呢到唐朝时期,还形成了不同的宗派,更便于修行,所以一直十分流行。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

最早有东晋佛教学者宗炳着《明佛论》,提出了“孔老释迦,虽三训殊途,而习善共辙”的观点,力倡三教同归之旨,认为三者都是教人为善的,都有利于社会教化。

——李霞着《道家与中国哲学》(明清卷)第394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教师:同学们,看这两则材料你们得到了什么?

学生:(预设回答)“三教合一”趋势

教师:对,很不错,课前预习的很好,当时,随着佛教的兴盛以及儒学家们为了儒学不断的提倡“三教合归儒”,儒家、佛教、道教三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对了,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佛教的兴盛除了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以及自身的本土化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呢?

播放视频:播放《千年菩提路》中所截取的片段

教师:同学们,观看视频,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与海外高僧间的交流也很重要

教师:很好,没错,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是不是已经学过丝绸之路了,沿着这条路,众多的高僧前往中原译经,也有众多的中土僧人前往印度求取真经,就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玄奘法师也是沿着道路前往天竺取经。除了这些僧人,我们课本中还可以看到隋唐时期有许多的日本留学僧前往中国来求取佛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大段时期内,中外交流交流的频繁,也带动了佛教的繁盛。那我们接下来再来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幅图片,这幅图片,便是在课本上的唐朝对外交往路线图,可以说,当时唐朝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和众多国家间都有来往。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诗歌。

展示材料: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作者】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教师:同学们,这首写了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这位唐朝的官员要返回他的故乡日本

教师:很好,没错。我们看这首诗的主人公是阿倍仲麻吕,他是日本到唐朝的一位留学生却在唐朝考中进士,我们看课本,当时的唐朝都城长安吸引了大批入唐交流的各国使者,并允许留学生在唐做官,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文化影响了像新罗、日本等东亚国家是不是呀?

教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三国至隋唐的佛教与对外交流的情况,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以及科技。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课本第44页的龙门石窟的佛像以及敦煌壁画,这些的艺术品的题材都是什么呢?

学生:(预设回答)与佛教有关

教师:很好,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雕塑、绘画、书法的内容都与佛教有很大的关系。那我现在想让同学们做一个佛教与对外交流、文学艺术的交流的导图。

教师:(过一段时间)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画的很不错啊,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展示导图:

教师:同学们,那我们在理顺了佛教、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之间的关系后,在来看课本梳理梳理科技方面的内容。

教师:好,同学们,我们在来看看一上课的时候所展示的表格,共同温习一遍本节课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以及作业布置

教师:同学们,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大段时间内的文化发展可以说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并且从三国到唐朝的文化是一步步继承发展的,并且在唐朝达到顶峰,造就了繁荣的大唐盛世,我们在看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同当时的社会各方面情况来看。

好,同学们,我们在来看看课后的两道材料分析题,同学们,回去做一下。

好,本课到此结束!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怎么写6

 【教学目标】

    能够从各种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三国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并能够从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历史变化作出合理解释和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从而增加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由哪吒导入

“尔时那吒太子……白佛言:‘我护持佛法。’”

——【唐】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

本是佛教的护法神怎么变成了道教的护法神?

教学新课:

一、三教合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讲述:哪吒的形象演变,背后反映的是佛教对道教的影响,或者说,道教对佛教的吸收。道教是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形成的,这个时期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也正是佛教的刺激下或者说示范下,本土宗教道教形成和发展。

出示材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杜牧认为江南的寺庙很多;寺庙多也并没有什么有,南朝还是被灭了。

讲述:不光南方信,北方也信。比如石窟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这些石窟都在北方。

出示材料:《中国石窟分布图》

问: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石窟分布不均衡;集中在北方;明显体现出由丝绸之路传播的特点;佛教传入的路线不止一条;佛教对南北影响有别,北方大量石窟,南方较少,这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的原因(南方山更多)。

讲述:证据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无论从历史文献,还是从历史遗存,我们都能得出结论,这一时候佛教信仰非常盛行。同样,道教信仰也非常盛行。为什么呢?因为儒学不讲来世,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彼岸的追求,儒学也不是不识字的普通百姓能理解接受的,再加上战乱时代,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佛教又讲众生平等,对于平民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僧侣)又有白徒(未出家而为僧院服役的男丁),尼则皆蓄养女(未出家而为尼寺服役的女子),皆不贯人(民)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唐】李延寿《南史·循吏·郭祖深传》

问: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寺院人口增加,影响政府控制的人口,危害封建统治;

讲述:前有范缜,后有韩愈,大力反佛。介绍三武一宗灭佛。经过这样的打击,佛教变得收敛,变得平和,才会有今天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样子。道教也一样,看似与世无争的背后,是无力而已。韩愈反佛,三武一宗灭佛,共同的理由都是,佛教是外来文化,佛教为了更好地生存,努力本土化。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同“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欧阳修《归田录》

问: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僧人主动迎合儒学纲常伦理;欧阳修认为这要做是对的;

二、文学艺术的自觉

讲述:佛教中国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禅宗的出现,它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儒学,宋明理学中的心学尤为明显。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影响不止思想层面,它是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说文学。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就是明显的例子。唐朝格律诗的繁荣也和佛经翻译时讲究音律很有关系。

唐诗有一种尊重自我的精神,杜甫曾以“清狂”来形容自己青年时期的生活,清狂的并不只有杜甫,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不正抒发了一种个体的感受吗?像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和高适等人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边塞诗。这些人为什么要去边塞,还不是为了要实现个人理想,要建功立业。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理想是不能违背内心愿望也就是不能对压抑个性为代价的。比如李白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发现过没有,南北朝的诗人基本上是贵族出身,而唐代的这些诗人基本上是什么出身?对,基本上是平民出身。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诗歌创作在唐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但帝王和高级官僚参与其中,大量中下级官僚以及普通士人,乃至和尚、道士、妓女等各种身份的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们,也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这是过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

正因为唐代诗歌如此流行,唐代的优秀诗人也是历朝历代最多的,他们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篇,仅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就有2000多个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以至于有人说:我认为,好的诗歌在唐代就已经写完了。

唐诗繁荣的原因,无非是唐代开放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社会经济,以诗赋取士的考试制度,这个初中讲的比较详细,这里不展开。

魏晋以前是书法的自发阶段,魏晋是书法的自觉阶段,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魏晋时期汉字几种主要字体已经完全成熟;其次,出现了大量的书法理论著作;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人们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在上面花费大量的精力。比如有关墨池的传说。

(简单来说:自发——实用为主,审美为辅,为写而写;自觉——审美为主,为了好看而书写。)

从魏晋开始,中国出现了很多很多优秀的书法家,比如人称书圣的王羲之,还有(让学生列举)。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唐以后特别是元以后的书法家往往也是诗人和画家和篆刻家,这是因为诗追求意境,书法呢?追求意境。绘画呢?同样追求意境。正因为诗、文、画所追求着同样的意境,所以一个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诗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这样一个画家所作的画作融合了绘画、书法、文学和篆刻艺术的时候,人们把这类画称之为文人画。

文人画的鼻祖据说是王维,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称其诗佛,李白叫诗仙,杜甫叫诗圣,实际上分别反映了佛、道、儒的影响。除了文人画,当时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三、科学技术

讲述:如果说佛教的影响更多在文学艺术上,道教则在科学技术上有很突出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火药了。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佛教徒也没闲着,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人们根据对天象的观测来制定历法,这其中必然要使用到数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身兼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于一身的。比如说祖冲之,是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数学发达因为天文学需要,天文学发达因为农业需要,所以农学也很发达,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除此之外,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教学意图】我非常认可北师大李凯教授的观点,他说“专业性过强的内容。比如古代科技等内容专业性很强,如果不是探究课,学生当作常识来了解即可;食物传播、人口迁徙、民居、疫病与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除了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之外,很多信息可以轻描淡写。”所以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十分简略。

课堂小结: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有许多戒律与中国传统习俗不相合,但是,经过数百年发展,佛教中国化了,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要怕外来的文化,(哪吒电影票房与好莱坞比较)毕竟习主席讲过:“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稿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本站信息推送。

zhenzhen
  • 本站网盘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本站不收取任何费用,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支持版权正版。如果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
评论  0  访客  0